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王飏 | 如何做好疫情下的美术创作
2020-03-30 10:21:00
近来,美术工作者为文艺战“疫”倾情倾力,努力担当,表现出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美术界涌现出一批为时代画像的抗“疫”主题作品。中国画、油画、水彩粉画、版画、漫画、宣传画、连环画、速写、雕塑等齐上阵,传递了美术家们用文艺作品积极抗“疫”的决心和诚心。

  近来,美术工作者为文艺战“疫”倾情倾力,努力担当,表现出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美术界涌现出一批为时代画像的抗“疫”主题作品。中国画、油画、水彩粉画、版画、漫画、宣传画、连环画、速写、雕塑等齐上阵,传递了美术家们用文艺作品积极抗“疫”的决心和诚心。

  但也不得不说,在美术创作热情高涨的背后,也隐含了题材趋于雷同、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在大体量美术作品集中呈现的背景下,跟风现象初现,容易引发观众视觉疲劳。某些作品格调不高,造型能力低下,不仅起不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反而损害或者贬低了美术工作者的形象。

  疫情发生后,美术家们无法深入一线实地取材,大多通过电视节目或网络获取素材,渠道相似。常常是一张网络照片吸引多人画,出现了简单重复和近亲繁殖等现象,暴露了某些画家由于长期依赖照片导致的想象力匮乏。摄影术的出现给美术事业带来了深刻变革,照片的使用拓宽了美术家的视野,但是美术家如果长期对照片过于依赖,势必遏制其想象力,导致创作能力下降。唐代吴道子一日画完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靠的是高度的默记能力和概括能力。宋代画院考试以诗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有位考生独具匠心,在马蹄周围画出几只飞舞的彩蝶,“香”的意境便跃然纸上。举这些例子不是为了让艺术家倒退回古代的创作环境中,而是呼吁在素材唾手可得的现代社会里,艺术家依然要保持旺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面对疫情的快速蔓延,照片虽然成为了创作素材的主要来源,但不能照搬照套。

  其次,抗“疫”主题创作不同于其他题材,有其自身特殊性,有的美术家为创作而创作,没有考虑自身风格特点,反而暴露短板,降低了美术作品的感染力。例如有的美术家明明不擅长表现人物,却为了迎合主题塑造人物,结果由于造型能力不足,反而丑化了英雄形象;有的美术家用清新唯美的画风表现病房抢救的凝重气氛,自然也达不到预想效果。美术家的风格各有千秋,如潘天寿的奇崛苍劲有别于齐白石的情趣盎然,傅抱石的散锋肆意不同于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数年的积累,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当然,并不是说抗“疫”主题创作只适合某一类风格的美术家,而是需要美术家们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更合适自己风格的表现方式,不能一味跟风,人云亦云。花鸟、山水等不能直接表现人物的题材,如果处理得当,一样可以紧扣主题。如有的作品以病房里象征生命意义的一束花、一次性输血袋为前景,辅以周围环境背景加以渲染,换了一个角度刻画,同样可以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近来也有一种声音,认为美术作品的治愈作用还不如一只口罩来得实在。诚然,美术作品属于审美领域,它是一种静态展示,比不上前方报道的真实度,也不如曲艺作品的声情并茂,但是美术的社会功能却不能被否定。无论国内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蕴涵巨大的精神价值。一幅《千里江山图》流传近千载仍熠熠生辉;《自由引导人民》成为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重要坐标。那种认为美术作品没有实用价值就予以否定的观点无疑是肤浅的。这就需要美术家们拿出实际行动,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向社会表明美术作品的强大功用。

  在这次文艺抗“疫”行动中,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值得尊敬。他们怀抱着一颗澎湃的心记录时代,成为推动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的一分子,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希望在这次抗“疫”战斗胜利之后,有更多的杰作留存于中华民族的美术史,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展现中华儿女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来源于“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