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孔灏 | 以英雄之名,铭记英雄
2019-02-20 09:19:00
吕剧现代戏《英雄之铭》以我国当代著名版画家彦涵的革命经历为背景,刻画了英雄的群像,再现了英雄的成长,记录了英雄的心路,展示了英雄的力量,谱写了一出感人至深的时代大戏,塑造了一群形象鲜活的人民英雄,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吕剧现代戏《英雄之铭》观后

  吕剧现代戏《英雄之铭》以我国当代著名版画家彦涵的革命经历为背景,刻画了英雄的群像,再现了英雄的成长,记录了英雄的心路,展示了英雄的力量,谱写了一出感人至深的时代大戏,塑造了一群形象鲜活的人民英雄,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一,“大”“小”互文,讲好英雄故事

  1、“大”处着眼,在历史中叙事,再现英雄的成长

  全剧共七场,在中国革命重要节点的大背景下分别以彦涵摔碗、“小太行”牺牲、为马大娘画“小太行”、彦涵自责、拜别马大娘、雕刻《狼牙山五壮士》和创作《胜利渡长江》等七个故事,讲述了彦涵在人民军队里的成长历程,从宏大叙事的角度完成了下面的结论:人民培养了英雄,激励了英雄;革命锻造了英雄,成就了英雄;历史铭记了英雄,英雄铭记了历史。

  2、“小”处入手,用细节来刻画,还原英雄的日常

  如第一场戏中,彦涵在与送饭的“小太行”推挡时,把“小太行”手里的饭菜打翻在地,碗也摔得碎粉。这时,彦涵的妻子白炎和彦涵相继蹲下身去捡地上的粮食:两个人同时看见一块碎饼,同时伸出手去捡,彦涵先捡到了,两人对视一笑。彦涵拿起一看,碎饼上沾了脏东西,他抬手要扔,却被白炎一把抓住了他的手,把碎饼从他手里拿过来,小心地用指甲扣了扣上面的脏东西,对着彦涵莞尔一笑,然后放进嘴里吃了。这个场景的安排,既反映了彦涵的夫妻恩爱,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可信的“有缺点的英雄”。

  二、“虚”“ 实”共见,树好英雄形象

  1、实写英雄的战斗与生活,虚写英雄的情怀与境界

  《英雄之铭》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战士英雄,百姓英雄,革命的画家英雄……等等,他们有的为掩护战友光荣牺牲;有的为坚守阵地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为革命军队送了长子送次子,送完了孩子自己上前线为子弟兵运送物资;有的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得到了煅炼,终于走出了所谓艺术的象牙塔而成长为英雄的革命画家。这一切,该剧或强烈的戏剧冲突,或用个性化、形象化的语言来准确表现,让观众闻其声而知其人、明其心。

  2、正面表现,树立英雄高大形象;多种手段,更为英雄追根溯源

  首先,在戏曲的表现形式上,剧中主要人物的身段和表演借鉴了话剧的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等表现手法和革命样板戏的身段特点。其次,此剧注重借助灯光及屏幕,配合剧情,将彦涵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展现在观众面前,实现了在演出现场的情画交融,情景交融,完成了演出人员与观众在心灵上的双向互动。最后,《英雄之铭》在舞美设计上,更多地吸收东海版画的艺术元素,大胆借助版画的色彩来处理本剧中的太行山脉、老区茅屋、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等背景,彰显了刀刻版画在板块和线条勾勒上的主要特点,为本剧增添了大量的视觉亮点。

  三、“明”“暗”相谐,唱好英雄赞歌

  一是表现内容上的 “明”与“暗”

  《英雄之铭》在表现内容上之“明”,即故事的“明”线:是一个参加革命队伍的青年画家,如何在革命中成长起来,以手中的画笔和刻刀来成功地铭记英雄;其“暗”线,则是一个手持画笔和刻刀的画家,如何在铭记英雄的过程中,成长为被人铭记的英雄。

  二是表现方式上的 “明”与“暗”

  表现方式之“明”,在于继承。《英雄之铭》作为吕剧现代戏,其唱腔自然仍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反四平等主要板式和娃娃腔、莲花落等常用曲牌的声腔、旋律,优美朴实,自然流畅。

  表现方式之“暗”,在于创新。比如,此剧开幕曲在变奏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把观众带到那个遥远而又激动人心的年代;比如,曾以一曲《二月里来》的变奏把舞蹈带入剧中,把彦涵从欢乐的音乐中带到剧中;再比如,第七场彦涵唱的一段“反四平”,直接利用国歌的变奏在唱腔中久久回荡,很好地阐释了全剧都在紧紧围绕着主题音乐这一主线的音乐创作思想。

  孔灏,中国作协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华文青年诗人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