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杂技家协会>杂技鉴赏
杨祎程 | “技与境”的边界描写
——长三角地区精品杂技作品的表演观察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08月08日15:03
2024年7月31日19:00,在南京市栖霞区文化馆文化艺术中心,江苏省杂技魔术艺术周开幕演出,完成了面向全民的线上展播、线下舞台展演。源自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四省市杂技家协会选送的10个创作型作品,带给观众的不止是“长三角地区精品杂技魔术的综合演出”观赏机会,更是一种充满互动、融通导赏;包含经典、流转欢乐;雅俗自然、老少皆宜的审美体验。

编者按:为进一步发挥文艺评论的在场性,推进杂技、魔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江苏省评协联合省杂协,围绕“江苏杂技魔术艺术周开幕演出暨长三角地区精品杂技魔术展演”活动,邀请评论工作者、爱好者深入文艺现场,走进实践深处,进行创作与评论的深入互动,为促进文艺繁荣发展,加快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文艺评论的力量。现将相关评论文章陆续在协会公众号刊发,与广大读者分享。

“技与境”的边界描写

——长三角地区精品杂技作品的表演观察

文 | 杨祎程

2024年7月31日19:00,在南京市栖霞区文化馆文化艺术中心,江苏省杂技魔术艺术周开幕演出,完成了面向全民的线上展播、线下舞台展演。源自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四省市杂技家协会选送的10个创作型作品,带给观众的不止是“长三角地区精品杂技魔术的综合演出”观赏机会,更是一种充满互动、融通导赏;包含经典、流转欢乐;雅俗自然、老少皆宜的审美体验。展演全场,有融合戏剧、舞蹈、音乐、影像的舞台魔术、近景魔术,协同变化莫测、意蕴生动、妙趣横生的古彩戏法让人回味无穷。更有安徽省杂技团表演的女子单人杂技作品《星梦绮缘·倒立》、南京市杂技团表演的男子群体杂技作品《少年行——绳技蹬人》同台交织、前后呼应、备受瞩目。两件作品的表演过程,紧密把握着设计成熟的“技术与意境”基调,呈现出不可复制的“肢体描写”特色,引人入胜。

笔者认为这种“技与境”的“边界描写”,与创作者结构塑造之元素应用的程度密切相关,更与表演者保留传统技能、拓展表演创新不可分割。经由创作和表演的共谋,“边境描写”融通了结构与技能,既是跨越本体的跨界呈现,体现出高度凝练之“统一却不同质”价值,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杂技舞台艺术创新,有望推动其它以“肢体”表达为焦点的表演艺术互动、共鸣与反思。

总体上看,来自安徽省杂技团张红雨表演的《星梦绮缘·倒立》,虚拟屏幕、舞台场景、道具与肢体表达,均围绕着“云朵”为标志的“星梦”焦点。“双手四足”支撑的倒立技术形态被突出,又和舞蹈“小女孩”纯洁的动作形态,积极的相互关照。比较再看,这其实与节奏跳跃、动作洒脱、风格阳刚、色彩一致的南京市杂技团王聪、苏灵晓等群体表演者,所呈现的《少年行——绳技蹬人》形成鲜明的反差。特别是男性与女性表演者、技术风格与主题形式存在的迥异,比较之下似乎更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再审视其间的创作逻辑和表演成效,这两个作品流露的三个层次的艺术特性与创作内涵,聚焦一致的艺术内涵,却有利于更好的自证“技与境”边界描写的现实意义。

其一,核心技术与选材立意之间,交织的描写。尽管前者强调的是“梦”后者强调的“人”,两者所集中的形象塑造,均链接杂技技巧的肢体描写为主体。简单的说就是“倒立”和“绳技”不仅铺垫,还渲染着作品杂技表演的根基。

其二,情境表达与意境诠释之间,交融的描写。观赏中的确会感到女子单人的表达更显静态特质;而男子的群体技术展示、组合方式始终强化着流动特质。必须注意“静止、运动”从审美原则来说,因为喜好,其平行价值容易被忽略。更关键的是这两种平行的价值,恰好是需要单人、群体的肢体表达和形式组合之差异,进而彰显其独特之美。

其三,则是上述“四个方面”(核心技术、选材立意与情境表达、意境诠释)和“两点”(交织与交融),相互冲突又循环反复。此时,一种既立场清晰,又颇为暧昧的“边界”特质显现。简单的说,就是作为观众的我们,观赏中的确“看见”了杂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又能清晰的感受到舞蹈风格、声音效果、戏剧性特质、纯视觉立场,甚至传统武术、后现代特质的服饰表达等作为不可分割驱动的因素、自然的与之(主要所指:计划创作、预设的表演)交流。两个节目的完整呈现,即保留杂技的必要传统,又包容其它元素的不易捕捉的创新转化。既摩擦有度,又紧紧相依,致力在共同传达主题与形式的进行时中,达成技术与意境的综合艺术效果。

不同的文化空间,对于边界描写的认知,历来多变,前路亦深远而多样。经由以上观察,笔者感到这两个作品的表演经验。不仅有利于推动我们打破一般观众与专业观众之间的身份边界认知,并轨凝视,活跃审美发生。从而,更广泛、更进一步去接受不同类型表演艺术作品,简略的观赏体验背后,一套复杂、多样、自成一体的表演结构存在接受。而且还可以促动我们在优化创作、表演高质量发展,在技术与艺术之间、虚拟与写实之间、叙事与表情之间、主体与跨域之间等话题的判断方面,可以更客观地面对“边界”的描写现实。当然,客观辩证的再回到作品表演高质量优化路径上看,不得不说在精致与通俗的磨练上,仍然有待钻研和精进。但是,我们有理由期待,长三角杂技及跨领域表演艺术在多重“边界描写”的引领下,能够始终沿着“双创”与“新质生产力”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不断实现新的、潜移默化、充满意志的发展与突破。

作者简介

杨祎程,表演艺术博士。南京体育学院舞蹈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艺术批评)在站博士后,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