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戏剧家协会>戏剧评论
韩郁涛 | 小剧场昆剧版“罗生门”
—— 从《竹林三昧》的跨界改编谈起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12月19日11:04
2024年12月4日,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联合出品的小剧场昆剧《竹林三昧》在南京国民小剧场精彩亮相,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这是一部来自跨界改编的昆剧小剧场戏曲在现代化探索和类型化尝试的先锋作品。它改编自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并参考了电影《罗生门》多视点平行叙事的方式,演绎了一出小剧场昆剧舞台版的“罗生门”。

【编者按】为持续推动小剧场戏剧的创作繁荣与实践创新,近年来由中国剧协、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联多次联合主办的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作品展演活动,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小剧场戏剧的最新创作成果与艺术魅力,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戏剧创作的重要实践领域,小剧场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活力,不断突破传统戏剧的框架,在舞台空间、叙事方式和表演形式上呈现出丰富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特策划小剧场评论专题,邀请专家学者对全国优秀小剧场剧目、我省新创小剧场剧目开展评论,深入探讨小剧场戏剧的发展现状、艺术特点与未来方向,旨在为小剧场戏剧的进一步繁荣提供理论支持和启发,助力这一领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小剧场昆剧版“罗生门”

——从《竹林三昧》的跨界改编谈起

文/韩郁涛

(剧照,许培鸿 摄)

2024年12月4日,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联合出品的小剧场昆剧《竹林三昧》在南京国民小剧场精彩亮相,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这是一部来自跨界改编的昆剧小剧场戏曲在现代化探索和类型化尝试的先锋作品。它改编自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并参考了电影《罗生门》多视点平行叙事的方式,演绎了一出小剧场昆剧舞台版的“罗生门”。

其突破了中国传统戏曲所擅用的一线到底或双线叙事的结构,大胆尝试用类型化的氛围表达来贯穿全剧,具有小剧场戏曲先锋实验的特性,并延续了小说与电影所要表达的个体独立的精神品性,符合小剧场所彰显的现代化与当代人文关怀主题的风格。

一、《竹林三昧》的跨界改编

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与黑泽明以此为母本改编,并获得亚洲首部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罗生门》早已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一部改编自经典名作的昆剧小剧场作品可谓未演先红,话题拉满,小红书一类的自媒体在演出前后充满了年轻观众的热议与讨论。可以说,《竹林三昧》吃到了跨界改编经典的红利。与此同时,观众带着好奇与比较的心态进入剧场,又对这部作品的呈现效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尤其还是一部移植而非原创的作品,如何能够突破经典呈现出新的亮点,便成为了摆在编剧与主创团队中的棘手问题。令人欣慰的是,《竹林三昧》在保留了原作框架与“以证词为情节”的多视点平行叙事的基础上,将三人的各怀鬼胎,与永远解不开的真相,具化为佛教所喻示的人之所以沉沦于生死轮回,皆因“贪、嗔、痴”的“三昧”私念作祟,故而阎君罚主簿断案不利帮孟婆熬汤三月,起到了再次点题的效果,也为这部改编后的作品添加了新的价值。

(剧照,许培鸿 摄)

中国戏曲是讲求名角与表演的艺术,即使是《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这些观众早已耳熟能详的剧目,依然能历经百年,愈久弥香,只要有名家演出,还是一票难求,场面火爆。因此,从中国戏曲艺术特色的角度出发,《竹林三昧》以保留原作框架形式的跨界改编是具有可行性的,关键在于演员的表演与舞台的二度呈现。在舞美与灯光方面,该剧采用了较为先锋且具有类型化性质的探索方式,整体风格承袭与借鉴了电影《罗生门》阴郁恐怖的风格。剧目开篇,蓝色冷光与悬挂在正中的树根及下方阴影的组合,营造出一种诡异可怖的氛围。开场及转场音乐的古筝曲《步步生莲》亦未缓解这种紧张的节奏,反而是戴着面具的主演在开场时的一段群舞,消解了音乐与面具的本土化特征,抑或是主创团队有意想要达成的效果,借鉴电影类型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为这部具有先锋性质的小剧场昆剧进行包装。总之,由灯光、舞美、音乐组合所营造出的气氛,给观众造成一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压迫感,这在传统昆剧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更具有实验的性质,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关注。在唱表方面,该剧由国家一级演奏员迟凌云担任唱腔设计、国家一级演员吕佳与唐荣领衔主演,保留了昆剧套曲曲牌与程式化的表演,凸显出了剧种的特色,兼具当下实验小剧场的现代意趣和东方美学精神的留白韵味。尤其是生与旦分别以独唱形式演唱的昆剧非常传统与古老的曲牌【古水仙子】,当熟悉的旋律与唱腔响起时,获得了现场昆剧戏迷的关注与好评。编剧遵循昆剧传统曲牌套曲的初衷,让她获得了可喜的回报。即便在具有实验先锋性质的小剧场领域,她对中国戏曲剧种艺术的本体尊重与保留,在此刻获得了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加倍回馈。很多早已熟知《竹林中》与《罗生门》,抱着体验差异化与中国本土化艺术媒介呈现这一故事的观众在此刻获得了满足,他们看到了独具中国戏曲声腔与表演特色的舞台版“罗生门”,并沉浸其中,这或许才是这部跨界改编的小剧场实验昆剧的真正价值。

(剧照,许培鸿 摄)

二、《竹林三昧》跨界改编后的本土化特征

为适应小剧场戏曲的场上安排,《竹林三昧》将原著小说中的七个角色减少为四个,保留了三个主要角色,即案件的当事人——武士、妻子和强盗。此外,为契合昆剧常见的生旦双主的行当设定,编剧以巾生代替武士,并设置丑行的主簿作为判官,舞台上凑齐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符合中国戏曲脚色制度人物身份的属性化特征,便于推进故事情节的演进。

在音乐体制方面,编剧既保留了昆剧最为本质的套曲曲牌模式,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破格与尝试,展现出了探索与实验的特征。全剧共有南北【黄钟宫】两套曲牌,在搭配上并未采取传统昆剧曲牌复套模式的用法,北曲由生、旦、净分唱,南曲由主簿一人演唱,用于三段不同视角叙事的衔接处,起到由回忆到现实的间离效果。这样的使用方法,在传统昆剧中绝无仅有,既不属于南北合套,亦不属于连套、嵌套的形式。不过剧作依靠三个当事人分别重复演唱北曲【黄钟宫】,倒符合同一故事情境,不同人物视角叙事的特点,实现了叙事中心的自然转换,同时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服化道方面,该剧也进行了精心的本土化打磨。除主簿身穿传统绿官衣外披黑纱,头戴纱帽,代表掌司阴司的身份外,生、旦、净的服饰则采用了全新的古装戏服。饰演书生的生角服饰借鉴于宋服,头戴东坡巾,鬓边簪花,展现了宋朝男士喜欢簪花的风气;饰演妻子的旦脚则头梳古装仕女发髻,身着上衣下裳,腰系玉佩的古装服饰;饰演强盗的净行则身穿改良后的戏曲短打衣,头戴巾帽,口挂一字髯,符合中国传统戏曲对强盗一类角色的服饰配置。正是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加持下,使这样一部跨文化、跨文本、跨媒介的昆剧改编作品,能在先锋与实验的定位中,找寻到本土化文化与艺术的归属感。

《竹林三昧》从跨界改编入手,用传统戏曲形式表达当代价值观,利用影视所善用的类型化表现手法对其进行实验与探索,寻求昆剧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与现代化,从这一层面来说值得肯定与鼓励,亦是小剧场戏曲先锋属性的体现。希望作品今后在舞美与曲牌设计方面可以进一步打磨,日臻完善。

作者简介

韩郁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