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舞台精品
——评大型红色经典锡剧《英雄儿女》
文 | 季明刚
3月14日晚,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的大型红色经典锡剧《英雄儿女》在江苏紫金大剧院成功首演。该剧根据巴金小说《团圆》和同名电影创作改编,由国家一级演员、锡剧名家季春艳和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周东亮领衔主演,讲述的是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等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我以为,这是继锡剧《刘胡兰》《董存瑞》之后,又一部革命英雄题材的精品力作,是用艺术形式对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致敬!
深刻的主题:大力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是党中央批准发布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本质,这就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纵观锡剧《英雄儿女》,全剧完美呈现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是爱国主义精神。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第一个层面。从锡剧《英雄儿女》来看,“我儿抗美逞英豪,爱女援朝志更高;吾虽年迈力不衰,为党为民不服老!”王成、王芳父亲王复标短短几句唱词,既有对儿女抗美援朝的自豪,又有自强不息的自勉,“为党为民”与“为国”是一体的、统一的,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表现,也从侧面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革命家庭的传承弘扬。剧中王成、王芳对祖国和家人的思念,对战斗岗位的坚守,说到底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在驱动。
二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风烟滚滚唱英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第二个层面。在全剧第二场中,张团长不想让旧伤未愈的王成上战场,王成急了找政委王文清评理,王成唱道:“能吃能睡无伤疤,身强体壮赛铁塔;上阵杀敌如猛虎,不枉你平日把我夸!”王文清唱道:“此时心中多少话,波涛澎湃怎开闸?勇士笑看生与死,豪情映红天边霞!”“赛铁塔”“如猛虎”“笑看生与死”等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由内而外呈现了王成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豪迈气概。
三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有这样一个场景:半山腰上,金大爷和贞子抬伤员下山,军服被炸成布条状的大嘴朗(志愿军战士、王成的战友)一骨碌从担架上跳下,起身欲向山上奔去……大嘴朗是这么唱的:“炸弹炸晕睡一觉,皮毛小伤痒痒挠;我要杀回上山去,子弹打光拼刺刀!”如此昂扬丰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感染了朝鲜支前民兵金大爷和贞子,他们感叹“天降神兵狼烟扫,烈火金刚真英豪!”
四是革命忠诚精神。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第四个层面。这一点,在王成身上得到了集中展示。连续打退敌人九次进攻后,战友们大多牺牲了,无名高地还在。王成对着话筒汇报时有段唱词:“山下顽敌蠢蠢动,硝烟漫卷杀气浓。身边战友唤不醒,血染战壕殷殷红。手拿话筒电波送,我向祖国吐心声——纵然只剩人一个,无名高地有王成!”表达了坚守阵地、视死如归的决心。最终,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革命诺言,发出了惊天一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抱着爆破筒跃向敌群,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饱含革命忠诚精神的壮烈诗章!
五是国际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第五个层面。锡剧《英雄儿女》中,既有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支前民工并肩战斗的场景,也有对国际主义精神的深刻体悟。比如这段唱词:
王 芳 (唱) 你教我看看支前金大爷,
王 成 (唱) 得失几曾在心上?
王 芳 (唱) 你教我想想身边众战友,
王 成 (唱) 默默长眠在他乡……
王 芳 (唱) 阿哥啊,诉真情笔端灵感淌,
阿哥啊,拨迷雾脚下不彷徨。
我学你弹雨横飞等闲听,
王 成 (唱) 犹闻那夏日门前蝉声扬;
王 芳 (唱) 我学你炮声隆隆不眨眼,
王 成 (唱) 犹闻那浦江夜夜涛声长;
王 芳 (唱) 我学你品味异国秋意浓,
王 成 (唱) 似见那故园梧桐落叶黄……
王 芳 (唱) 此时方知家国重,
王 成 此时有了大担当!
通过国内国外场景的切换和对比,“家”—“国”—“国际”等的内涵愈加真切,而这里的“大担当”,表面看是学英雄、写英雄、赞英雄,深层次正是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
需要说明的是,锡剧《英雄儿女》中对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艺术呈现是浑厚的、内在一体的,不是割裂的、支离破碎的,笔者只是出于论述的需要,作了具体的摘要式解读。近年来,抗美援朝成为影视剧创作的热点题材,像《长津湖》《狙击手》《水门桥》《雄兵出击》《志愿军》等都有不错的反响;但在戏剧创作中,像锡剧《英雄儿女》这样完整、准确、全面展示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尚不多见。
艺术的呈现:生动演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有一句经典的表述:要真实地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谓典型,就是要符合时代与生活本质的内在真实。马克思也深刻指出,要“莎士比亚化”而不是“席勒化”,也就是要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去表现,而不是简单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锡剧《英雄儿女》无疑是一部现实主义戏剧,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一深刻主题,而且来自遵循戏剧创作生产规律的艺术化表达,生动演绎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高水平的艺术呈现,首先得益于一个好的剧本和导演。该剧根据巴金小说《团圆》和同名电影创作改编,由一级编剧常剑钧、裴志勇执笔,一级导演宫晓东执导。应该说,巴金小说《团圆》奠定了戏剧文学性基础,同名电影为场景化艺术展示作出了积极探索。在这个基础上,编剧和导演博采众长,克服“影响的焦虑”(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以戏剧形式来呈现丰富生动的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锡剧《英雄儿女》体现了“史诗的客观原则和抒情诗的主体性原则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美学》),旨在“通过完美的舞台表演”,把史诗、抒情诗和舞台表演的视觉性结合起来,以生动鲜明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兼有诗性和戏剧性的跨媒介效果。
高水平的艺术呈现,主要来自于演员的精彩表演。著名戏剧导演焦菊隐曾总结“表演既要体验又要表现”,这也是表演中国化的终极目标。锡剧《英雄儿女》中,由锡剧名家季春艳饰演的王芳,从最初想拿枪上战场到以笔为枪鼓与呼,从一开始追随阿哥去朝鲜到舍身勇救“小无锡”,从兄妹情、战友情到养父情、生父情,从回忆到现实再到幻想中的对话,季春艳的表演都很到位,从侧面展现出传统戏曲“唱念做打”深厚艺术素养,剧中形象优美、姿态传神、唱腔清亮,展示了志愿军文工团女战士柔韧刚强的风采和逐步成长的心路历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周东亮饰演的王成,无论是提前出院略带调皮的遮掩,还是兄妹相遇的惊喜与深情,抑或是战友之间上阵杀敌的奋勇争先、关键时刻的惊天一吼,表情、动作、唱腔、念白都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真正把王成演活了。其他演员在剧中也均有不俗的表现,王文清的坚毅内敛、王复标的忠厚朴实、“小无锡”的活泼可爱、大嘴朗的勇猛顽强,等等,都可圈可点。
高水平的艺术呈现,还体现在舞台场景音响灯光综合效果上。与话剧舞台不同,传统戏曲中的场景营造大多极简,往往是通过略带夸张的表演来弥补写意场景的不足。锡剧《英雄儿女》作为现代锡剧,既保留了传统戏曲中唱词为主的特色,又充分借鉴现代话剧注重场景构造,呈现出较好的艺术效果。此次舞台场景构造别具一格,由党旗中的锤子镰刀元素和国旗中的五角星元素构成的旋转和升降舞台,体现政治内涵和审美追求,同时,设置了3层空间,便于舞台场景迅速切换和演员自然进出,整个舞台既灵动又紧凑。比如,剧中的红伞作为道具,一会儿是一把伞,一会儿横过来又是一堵墙,一会儿翻转过来又是一盆火,这又充分沿袭了传统戏曲道具写意的特色。特别是这次江苏省演艺集团整合院团资源,除江苏省锡剧团之外,江苏省歌剧舞剧院、江苏省交响乐团也都参与进来,一级作曲吴忠良、邹文蔚,徐海宁担任唱腔设计,一级作曲潘磊,白晶担任音乐配器,包括小合唱中评弹元素的运用,强强联手展示了很高的音乐水准。无论是群舞场景的视觉审美呈现,还是契合场景氛围恰到好处的声效,包括灯光的投射和渐进、渲染和克制,也都恰如其分,整体服务于舞台内容的艺术呈现,达到了美轮美奂的效果。
现实的启迪:更好发挥戏剧的教育功能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意思是说,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锡剧《英雄儿女》,正是这样“情”“言”“声”“义”兼具的佳作。我想,在产生艺术共鸣的同时,也一定能够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能实现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进行伟大斗争。对于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来说,观看锡剧《英雄儿女》就是一次对历史记忆的唤醒,提醒我们必须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共同汇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最近,中共中央印发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强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条例》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树立正确党史观,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条例》同时明确,用好文学、影视、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党史宣传教育部门来说,应当看到,相对于历史的冷静书写、研究的客观表述,类似锡剧《英雄儿女》的戏剧以艺术的形式,能产生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形成情感认同与政治认同、理论认同的同频共振,起到出乎意料的教育效果。
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锡剧《英雄儿女》正是这样的优秀作品。这些年,江苏省锡剧团连续推出了“英雄三部曲”《刘胡兰》《董存瑞》《英雄儿女》,周东亮、季春艳等艺术名家以强烈的信仰、情怀、担当,用心用情用力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舞台作品,艺术表演功力精进,赢得了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们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来说,就要牢固树立“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的理念,将作品作为立身之本,拥抱时代、扎根生活,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作者简介
季明刚,南京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文艺评论和理论文章散见于《当代文坛》《现当代文学文摘卡》(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群众》《唯实》《新华日报·理论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