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苏,泽被千载,润泽九州
——评2025年央视春晚江苏无锡分会场演出
文 | 朱玲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这一文化瑰宝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2025年是春节“入遗”以来的第一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央视春晚”)设置了北京主会场和重庆、湖北武汉、西藏拉萨、江苏无锡四个分会场,汇聚了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戏曲、武术、魔术等多种类别的节目,与全球观众共享年味,同庆新春。
今年是乙巳蛇年,中国人历来有蛇崇拜的独特文化现象,以江苏尤甚。苏州的蛇王庙,南京的蛇王大会,宜兴一带传统节日的家蛇祭祀,隋炀帝萧皇后墓的双人首蛇身陶俑,西汉徐州人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中的“灵蛇衔珠”,东晋句容人葛洪《抱朴子》中的草药“蛇衔”,明代淮安人吴承恩的《西游记》和兴化人施耐庵的《水浒传》更有多处蛇出没的场景。千百年来,江苏人将蛇视为神圣的生物,认为它具有超自然力,能保佑人类平安、健康、丰收。此次春晚,央视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江苏又首次作为分会场亮相其中,不得不说都与今年的生肖深度契合。
在今年央视春晚的四个分会场中,和重庆的“新”、武汉的“侠”、拉萨的“聚”相比,无锡以水贯穿、以“润”夺目。在总计不到七分钟的节目里,无锡将江南水乡之情、水韵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不禁赞叹央视的审美与品味。
一、景之“润”
无锡被誉为“太湖明珠”,地处苏南富庶之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整个无锡分会场囊括了南长街、清名桥、鼋头渚等十几个取景点。其中,南长街始于北宋的水路驿站,沿古运河水弄堂而建,被认为是“最无锡”的地方,至今仍保持着晚清至民国初年的建筑风格。清名桥建于明代,是无锡市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桥,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中的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组成部分。鼋头渚是太湖山水景色大美之处,三面环水,既有山长水阔、帆影点点的自然美景,又有小桥流水的山乡田园风光。这些取景点浸润于古运河与太湖的怀抱之中,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标志性江南美景触目可及。节目以舟楫贯穿始终,从太湖行至古运河畔,又从江南水乡行至工业时代再到未来都市,观众仿佛跟随着镜头进行了一场古今穿越的水韵之旅,身心润畅。
二、情之“润”
无锡分会场的节目以一首改编填词的江南小调《无锡景 家国情》为主线,分为千年文脉、实业报国、奋楫扬帆三个篇章。倪妮扮演了一位引导者的角色,带领着观众从江南水乡徐徐走来,一路穿越古今,亲历时代更迭,耳闻目睹人们的生活变迁。舟楫从摇橹船到画舫船再到工业轮船,处处皆是舞台;路线从门前小河到大运河再到波光粼粼的太湖,视野愈加开阔。一路行来,既有温婉旖旎、娇美柔润的江南小调、民间歌舞,也有吴侬软语、江南特色的浅吟低唱,还有历朝历代各行各业的江苏人对家国之情的直抒胸臆。水韵之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几千年来的故事,千年运河古韵与百年工商繁华交相辉映,刚柔并济,感人肺腑,沁润人心。
三、志之“润”
除了景美人美、情真意切,在无锡分会场的舞台上还可以领略到江苏人志之博润。顾恺之、徐霞客、苏轼、范仲淹等与无锡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衣袂飘飘而来,吟诵出各自心中的无锡景、水韵情、报国志,文气浩然遗乾坤。近代无锡民族企业家克服重重困难,沿运河建丝厂、造生丝、远销海外,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惠及四方百姓。现代劳模、大国重器的建设者、保家卫国的老兵等各行业的无锡人共同歌唱无锡新美景,为国家建设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岁月与一腔热血。最后,近百艘帆船在太湖的烟波浩渺中扬帆启航,当代无锡人以奋楫扬帆之态一展拼搏之姿,胸怀大志、志不可挡。
此外,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晚,无锡也以这次分会场为窗口充分展示了当地的非遗项目,将惠山泥人、精微绣、紫砂等无锡“非遗”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烟火气十足,亲和力倍增。二胡、琵琶、口琴,民乐与交响乐交融,奏出了无锡新时代的和谐乐章,向世人诉说着江南水乡精神生活的滋润、优雅与富足。
如此润畅之景、沁润之情、博润之志,使得无锡分会场的节目不仅成为乙巳蛇年春晚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次唯美的视听盛宴,同时也向国人、向世界展示了水韵江苏的独特魅力,以及自古至今、各行各业的江苏人为了国之富强、民之富足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正如生肖灵蛇,外面柔弱却灵动坚韧,以智慧、以力量,润物细无声。
作者简介
朱玲,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基地,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昆剧翻译的跨文化传播视角探索”(项目编号2023SJZD102)、文旅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昆剧的海外传播研究(1949-2022)”(项目编号23DB003)、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世纪中国戏曲剧本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4XM10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