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
【课程综述9】汪政:新时代文艺环境新变漫谈
【专家简介】汪政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现当代文学评论,成果丰硕,在《读书》《文艺研究》《文艺争鸣》《人民文学》《钟山》《作家》等重要期刊发表文学评论和随笔数百万字,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独著、合著十余部,代表作有《涌动的潮汐》《我们如何抵达现场》《无边的文学》和《解放阅读》等;曾多次担任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终审评委。
2024年12月16日上午,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到汪政老师为学员作题为《新时代文艺环境新变漫谈》的理论授课。授课内容如下。
(理论授课现场王凌波摄)
汪政老师首先提出,艺术评论者应具备较为宽阔的美学、艺术学的理论视野,甚至应拓展至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更广、更高的人文社科领域。尤其是身处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包括戏剧在内的所有艺术门类所涉及的内容都应有一定了解。汪老师认为,“一个好的艺术评论者应是跨艺术门类的,是有多种艺术门类视野的;与此同时还需具备时代气息或前沿意识,并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作为一个艺术评论者,应对当下的艺术环境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随后,汪老师分别从创作与创作环境、理论环境、体制环境、人口环境、技术环境、生产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环境等多个维度对新时代文艺环境新变作了全方位阐述。
一、创作与创作环境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两对关键词,一是科技和文化要融合;二是抓作品与抓环境要相贯通。作为小剧场戏剧的评论者,要认识到小剧场戏剧特殊的艺术空间,也就是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环境,明确其中涉及哪些因素,进而围绕其本身展开研究。
譬如小剧场戏剧因演出空间的改变,戏剧的定义、本质以及戏剧诸多艺术元素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解读的理论课题。从文艺学角度来讲,环境有两种,一是作品描写的环境,也就是文艺作品的典型环境,戏剧亦是如此——戏剧的故事或情节发生在什么环境,这种环境中有怎样的人物。比如老舍的话剧《茶馆》中既有大环境又有小环境:大环境就是极具动荡的清末民初时期;小环境就是茶馆。二是艺术家及艺术生产所处的环境。自古至今,整个艺术发展其实都受制于诸多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中国在孔、孟时期,皆极为关注环境对文艺的影响。但真正把环境作为研究艺术创作方法并体系化的是法国艺术史家丹纳。他综合考虑时间、空间、地理、民俗、人种、社会等诸多因素对艺术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即“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丹纳《艺术哲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了“环境决定人、人改变环境”,而这种“决定”和“改变”的中介就是实践。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环境跟艺术发展关系的关键点。马克思对环境的科学论述不仅成为众多环境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文艺评论者应该研究艺术环境的理论遵循。
二、理论环境
在从事艺术创作时没有哪个艺术家不在既定的理论环境当中。如果说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跟世界其他各国的文艺在环境问题上有什么差别的话,理论环境便是其中最重要之一。中国现代文艺的理论环境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伐战争时期。当时的北伐革命军已经把文艺作为一种重要武器,并且不断提出自己的文艺主张。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出现了专门的文艺理论。中国的早期共产党人基本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者。
中国文艺理论系统化建设历程有四个标志性的文本:第一是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此前的革命文化理论做了总结,并对社会主义的文艺发展、社会主义的文艺理论做出了纲领性的总结。第二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纲领性的文本之一,可以被称为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理论高峰。第三是邓小平同志在四次文代会上的开幕词,它科学地阐明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转折时期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第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的系列论述,尤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最为重要。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2024年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重新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意义重大。上述重要经典性文本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主要构架。
任何一个创作者、一种艺术的创作,都可以分为自为的创作和自觉的创作。所谓自觉的创作者,就是自己要有一个理论背景,并把这个理论背景演变为一个艺术创作的坐标,把别人和自己在这个坐标上进行定位,并要以这样的理论背景作为自己创作的反思。只有具备这样的前提,它才是艺术的自觉创作。每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每一个从事艺术评论的人都要重视理论环境。而文艺评论者们更应发挥这种引领作用,即理论的引领——把理论讲透,让创作、编剧、导演都能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自觉地在这一背景下创作。这是文艺评论者的责任。
三、体制环境
体制环境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特色,因为社会主义文艺制度是世界上促进文艺生产力发展的最优越的制度。
首先,文艺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决定的。任何文艺都有它的制度环境,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当然也不例外。所有文艺都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下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文艺生产制度的重要性。以小剧场戏剧为例,它是怎么产生的?小剧场戏剧又是如何运营的?这涉及到它本身的生产方式,以及其生产方式所处的当下的文艺生产以及消费制度。
再次,文化体制环境。从实践层面上讲,体制环境把生产跟体制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艺术创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的文艺要发挥体制环境的优势,争取教育行政、文化生产、文化宣传、社会公益等部门的重视和强力支持。
四、人口环境
小剧场戏剧是哪些人在写,哪些人在看?这就涉及到文艺的人口环境。这个环境是变化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时代人口环境是怎么样的?现在的人口环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应该给予必要的关注。以下几点应该予以关注。
其一,人民群众的艺术素养是艺术生产力的基础。编剧创作小剧场戏剧剧本时,都会有一个理想观众,而理想观众就是写作者面对的消费人口。我们要有文艺人口意识。
其二,现在,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公共空间的开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人都是潜在的艺术家。所以,现在的戏剧创作相较于以前又增加了新的难度。以前人们看戏就是看,只是纯粹的欣赏,而现在的看则是关注戏剧的编、演员的演,观众会以创作的视角代入。
人口环境的变化很快,艺术创作、艺术评论都要基于这种迅速的人口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
(理论授课现场 王洁摄)
五、技术环境
首先,艺术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包括文学在内的任何艺术,都是与技术同步前进的。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我们的艺术发展之路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戏剧舞台就因为科技的发展不断变化,而舞台的变化又会对艺术产生影响,如时空切换,场景改变等。面对技术环境变化,最需要探索的问题就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这一点对小剧场戏剧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小剧场是一个小空间,小空间如何放大它的艺术效能?仅这一点,科学技术便可提供很多的帮助。
其次,科技直接创造艺术。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全面介入艺术生产,它不是辅助,而是直接创造艺术。就当下的艺术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的艺术“,二是”人工的艺术“。人的艺术和人工的艺术标准分别是什么?这两种艺术又如何相处?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再次,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议》中要求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的重要论述中的精神之一。过去认为艺术是与科学敌对的,现在不能再这么认为了,科学已经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在艺术实践中与科学联手。同时要承认科学创造的艺术,不要去争论传统艺术与现在的科学艺术如人工智能的艺术创造谁优谁劣,而要促进它们发挥不同的优势,和谐相处。
六、生产环境
物质生产非常讲究生产环境,从事艺术创作也讲究工作环境,即“艺术工况”。当下的艺术工况已经形成开放的局面,艺术家的生活与成才有它的环境,是生产艺术家的环境,它包含不同的艺术人才的成长模式。当然,最重要的是艺术生产的环境。我们要重视现代艺术生产环境的变化及其特点。比如艺术生产的工业化、合作化、工程化,这种情况不仅对生产有影响,也会对艺术评论者产生影响。相较于过去艺术创作在前、艺术评论在后的线性的时间关系而言,现在则是艺术评论与艺术创作可在共时性基础上形成并置的互动关系。就这一点而言,不仅需要艺术评论者进行具体的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由于这种生产环境的改变,艺术评论的作用较以前更大,文艺评论可以在每一个生产环节发挥它的作用。
七、社会文化环境
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是很大的,而每个艺术创作者以及艺术评论工作者都要认真面对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此同时,现在也是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在这种多元文化中,每一位艺术工作者都要有责任、有义务、有担当,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
对于从事戏剧评论者而言,就是要通过对戏剧的各个层面,如戏剧家、戏剧作品、戏剧文化进行价值评判,即要敢于“亮剑”。什么是亮剑?关键就体现评论者的价值选择上。当前,戏剧评论的价值选择最重要的就是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在面对多元文化的激荡时,能有自己的立场,勇于接受考验,并在批评实践中具体体现出来。
八、市场环境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艺术的批评者,不能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不了解艺术市场。如果不了解市场就意味着对诸多艺术要素的配置缺乏理解,就无法给艺术家很好的建议。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将社会效益跟经济效益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双效机制,进而将艺术价值最大化等艺术经济学上的课题,并将其作为文艺评论的重要内容。现在的艺术市场已经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如:
一是多元的经济形式。衡量一个地区的文艺生活、文艺市场是否繁荣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时间标准,一个是消费标准。小剧场戏剧的目标人群在哪儿?小剧场戏剧的消费点在什么地方?我们又该如何通过不同的经济形式推动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不断为它注入活力?这些问题在实践上解决了,小剧场戏剧就会走向繁荣。
二是市场主体的内外。内外即指中国和外国。现在,艺术市场的经营主体主要是中国的,但外国的经济力量也开始介入中国的艺术市场。艺术品属于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包括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如何保持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维持文化安全,是一个大课题。如何发挥不同市场主体的作用,如何处理艺术市场主体的内外比例、配置,以及市场准入的门槛和其后的制度管理等,这对艺术经济学、艺术社会学而言都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三是服务驱动多元。当下的艺术服务正趋向于多元化,如政府、市场、行业组织、艺术基金等,都在为艺术服务提供平台。理论上讲,服务驱动的多元化,必然会对艺术的繁荣提供更多的支撑,但在实践上如何提高效率,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又能形成合力,是需要艺术管理部门、艺术生产部门,包括艺术创作者、评论者进一步展开研究的。
四是艺术金融。就现今来看,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工作室、展演、画廊等艺术种类、艺术场馆,艺术金融都有介入。对于如何繁荣艺术金融,应对艺术投资风险,发挥艺术金融的作用,是当前及今后艺术市场进一步发育成熟时要面对的,艺术批评者也要将这些纳入到自己的研究与批评视野中。
总之,“新时代艺术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对于艺术环境还可以更多地深入探讨。其关键是要从艺术评论者的艺术生活出发,从自己的艺术工作出发,观察当今社会艺术环境的变化,在如何发挥环境优势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上做出一个评论工作者的贡献。艺术评论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而应开门办文艺,开门写文艺,开门评文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艺术走进人民、走向社会,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写出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同思考的艺术评论。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