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课程综述7】胡一峰:文艺作品评价标准的若干思考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12月20日16:45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首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获得者。主要从事文艺史和文艺批评研究和写作。“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设”课题负责人。著有《真话与道理》《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设论稿》《变迁》等,参编《解读中国梦》《“一带一路”故事丛书》等。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散见《文艺研究》《艺术百家》《戏剧艺术》《戏曲艺术》《学术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党的文献》等,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

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

【课程综述7】胡一峰:文艺作品评价标准的若干思考

【专家简介】胡一峰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首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获得者。主要从事文艺史和文艺批评研究和写作。“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设”课题负责人。著有《真话与道理》《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设论稿》《变迁》等,参编《解读中国梦》《“一带一路”故事丛书》等。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散见《文艺研究》《艺术百家》《戏剧艺术》《戏曲艺术》《学术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党的文献》等,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

2024年12月14日上午,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到胡一峰老师为学员作题为《文艺作品评价标准的若干思考》的理论授课。授课主要内容如下。

(线上理论授课现场)

一、历史的维度:从党的文艺工作史把握评价标准的历史变迁

延安文艺座谈会解决了革命战争年代优秀文艺作品的标准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1940年到1942年,从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出现过一阵演“大戏”的热潮,先后有20多部中外名著被不同剧团反复上演,热闹异常。特别是《日出》,被认为是当时名剧的代表。此后两年间,《日出》多次在延安和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演出,直至1943年退出延安的舞台。从1943年到1944年上半年,“大戏热”变“秧歌热”。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体现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白毛女的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创作者剔除了其中的糟粕,进行了改造。整个创作过程吸纳了各种适合于主题表达的艺术手段和方式,从而实现了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之作。

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了优秀艺术作品应是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个标准受到很多艺术家、文艺理论家、评论家认可。对于文艺作品而言,政治性是首要标准,不符合政治标准,就“一票否决”;同时,政治性又是底线标准,符合这一标准之后,艺术性就对作品质量起到决定作用。鲁迅先生在1934年4月19日给版画家陈烟桥的信中提到:“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1935年6月16日鲁迅给版画家李桦的代表作《怒吼吧中国》赠予的一段话:“木刻是一种作某用的工具,是不错的,但万不要忘记它是艺术。”这些思想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辩证关系。

二、理论的维度:从总书记重要论述把握评价标准的根本遵循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关于文艺工作的诸多重要论述,需要我们反复研读。文艺评论从业者更应从学术上、理论上加以深入研究。这些论述中包含了许多和文艺评价有关的内容。比如,总书记讲到文艺精品就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以及讲到要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还讲到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的高度;以及要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进行结合,以此来运用优秀文化传统元素;还讲到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等等。

举一个例子。2021年6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黄婉秋老师的回信中讲到,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这既是对《刘三姐》的高度评价,又指明了评价作品要坚持两个标准。第一,要看作品是否根植于它所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第二,要看作品中是否蕴含了超越地域、超越时间的情感内涵和价值追求。

从事文艺评论,就要深刻理解领会总书记的论述,并将其运用到评论实践之中。

(线上理论授课现场)

三、实践的维度:从新时代文艺创作特征把握评价标准的具体内涵

(一)价值取向:注重政治导向和文化适配

任何作品都是在一定文化和政治语境下创作、传播和接受的,政治导向正确与否,文化适配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部作品能否被传播、被接受,能否得到好评。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坚持政治导向,妥贴地嵌入到它所在的文化语境,并用艺术的方式对它加以表达。

电影《母亲的直觉》故事线聚焦于两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影片的情节发展出人意料,其叙事结构精巧,主演的表演也颇具亮点,但在豆瓣上的评分仅为6.4分。这一评分显然未能充分反映出其艺术价值。从网友评论可以发现,中国观众对于影片结局难以理解,对女性角色被描绘成歇斯底里的“恶女”形象以及影片中无谓的暴力桥段感到反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流浪地球》。该片以“背家而逃”式的理念展现中国式拯救,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基因中对家的坚守。此理念与中国文化现象契合,备受广大观众认可。

(二)艺术内涵:彰显时代精神和时代审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和审美。不论什么题材的作品,都应具有时代内涵。当代题材讲述的是时代故事,历史题材虽然讲述的是过去的事、刻画的是过去的人,却同样应指向当代。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长在时代的审美上,超越题材本身,彰显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

话剧《苏堤春晓》这部话剧因其独特魅力而备受推崇。这部剧作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下人们文化自信的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巧妙地将艺术价值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从而赢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影片《白蛇缘起》摒弃了报恩式爱情的逻辑,塑造了平等的现代爱情关系,为这一经典题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提升了故事的时代感和对当代观众的吸引力。

(三)文化品格: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气质

现实主义不等于现实题材。作为一种精神气质,现实主义是一种关注现实的情怀,也是一种反思、提炼现实的艺术手法。现实主义精神可以灌注到任何题材之中。历史、神话、架空、玄幻题材都可以表达现实主义精神。如果把优秀的文艺作品比作一个皮球,现实主义精神不是贴在上面的商标,而是灌注其中的气,有了这股气,这个球才有活力。

影片《我不是药神》等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越剧《钱塘里》首次尝试现实题材便取得了显著成功,很多热播的微短剧作品则凭借其短小精悍的制作周期,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热点问题,成为了一种令人关注的现象。《风起洛阳》和《太白金星有点烦》等作品,借助虚构的故事情节,映射出真实的社会现象,让观众在奇幻的剧情中瞥见现实生活的影子。观众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和心灵的触动。可见,现实主义精神能够超越题材的界限,为虚构的故事赋予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四)审美调性:扬弃爽感以传递艺术美感

大众文化是一种爽感文化。尤其是对于网生代来说,获得爽感是欣赏作品的主要诉求。文艺创作应当正视爽感,承认爽感,扬弃爽感,进阶为美感的营造和传递。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是让人愉悦的,但这种愉悦是长久的,“爽”过之后是充实振奋,而非空虚疲惫。

《开端》和《你好,李焕英》等作品巧妙地将网络流行手法与深层现实价值观相结合,从而实现了观众体验的升华。《新闻女王》则通过职场剧的形式,突出了新闻行业的独立性和女性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作品都在爽快的观感基础上提炼出了深刻的价值观念,实现了艺术审美的提升。

(五)内容表达:通过“这一个”叙事明理传情

文艺创作说到底是写人。典型的高度代表了作品的高度。一部作品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说理,但这一切都应落实到人。这个“人”不是空洞的符号,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有各自悲欢的“这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目中有人”,塑造出能引起共情共鸣的独特的人物形象。

歌剧《鸾峰桥》以翠红个体命运承载贫困苦难,从逃婚弃子切入宏大主题,以小见大引发共情,为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了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的实例。话剧《炉火照天地》借马钢工人命运,折射钢铁产业转型与国家工业发展,为工业题材创作提供人物驱动叙事范例。话剧《谷文昌》的开场融入民俗,使英雄谷文昌扎根民众生活记忆,为红色题材创作丰富了人物呈现路径。还有《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借陈奂生家庭故事,挖掘人性复杂与文化根源,为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微观洞察宏观的范例。《志愿军》等以家庭视角叙事,为战争题材创作提供人性化叙事视角与情感切入点。《人世间》《山花烂漫》精准塑造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都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六)社会效益:艺术高品质形成长尾效应

一部高品质的影视作品一旦被投入文化消费的场域,就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水池,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甚至“破圈”而出,在更广阔的经济、社会领域发生影响。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具有长尾效应的,它的价值和效益不仅发生于推出后的短时间,而是会在长时段中不断发酵并发挥出来。

《觉醒年代》这部剧一经播出便引发观剧热潮,后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剧作价值从屏幕延伸现实,为党史题材创作示范社会效益拓展路径,凸显了文艺作品文化引领功能。

新时代为文艺高峰的崛起提供了机遇。创作者与评论者应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精神基础,由此开启文艺的新征程,谱写时代的新篇章!

(授课老师与学员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