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剧目短评7:小剧场话剧《民生巷11号 —— 之二》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12月19日11:03
2024年12月14日下午,“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学员集体观摩了由南京市话剧团、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创演的小剧场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

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

剧目短评7:小剧场话剧《民生巷11号 —— 之二》

2024年12月14日下午,“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学员集体观摩了由南京市话剧团、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创演的小剧场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

12月15日上午,全体学员对该剧作了剧目研讨,并完成剧目短评。

(图片来源:南京市话剧团)

孙慧 南京艺术学院

《民生巷11号——之二》作为一部聚焦老年人生活的舞台剧,其在表现老年群体的痛感与温馨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平衡。该剧在巧妙地展现老年人面临的生命挑战与情感纠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融入家庭亲情和日常生活的温馨场景,使作品在触动人心的同时,也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

在剧作中,老年人对初恋的回忆、家庭关系的张力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都是痛感的来源。这些元素不仅激发了观众对生命流转的深刻思考,也引起了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同情与心疼。然而,与《红色的天空》和《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等作品相比,《民生巷11号——之二》在表现痛感时更为克制,它避免了过度的冲击,转而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观众在感受痛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和暖。

剧中的温馨场景,如老人下棋的声音,不仅唤起了观众对家庭亲情的共鸣,也与现实生活中的温馨场景形成了呼应。这种艺术处理不仅减轻了痛感的直接冲击,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更为复杂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民生巷11号》通过这种平衡的手法,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双重性,既有不可避免的痛感,也有无处不在的温馨,从而使得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更加立体和深刻。

郑世鲜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小剧场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聚焦的是当下最现实的社会议题——老龄化,但在社会性议题的外壳之下,作品情感的内核却是在书写告别。

剧里书写了双重的告别。

一种告别是与故土的告别,这种告别有时只是短暂的分离:肖国庆少年时背井离乡随父母奔赴三线建设,退休后的于国庆为了孩子去往异国他乡生活,但他们最终都重新回到了民生巷,回到了童年的梦开始的地方;有些告别却可能留下永远的遗憾:肖国庆的父母离开民生巷时拜托马国庆一家帮忙照看家里,心心念念着很快归来,却没想到一去就是一辈子,最终魂寄他乡,没能等到叶落归根的那一天。

另一种告别是与生命的告别。主创毫不避讳地探讨死亡的话题。剧中的三位老人,一位有老年痴呆,一位罹患癌症,一位有心脏病,三个人生命的时钟都已经开始倒计时。当生命已经走向迟暮,如何高质量地活着,如何更平静地去和自己的人生告别,是剧作想要探讨的内容。而剧中的三位老人做出的选择是在最熟悉的地方,与最熟悉的人一起,继续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剧中的民生巷也因此成为抱团养老理念的现实载体,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美丽愿景。

付宛灵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小剧场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透过三个“国庆”的生活日常,展现了一个充满温情又不乏烟火气息的现代市井童话。作品细节丰富,各种线索纷然杂陈但并不零散,将民生巷11号作为故事的据点和锚点,从横、纵两个截面展开叙述。

横向看来,本剧以民生巷11号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通过三个并置的单独叙事空间将复杂头绪清晰呈现,塑造了生动的人物群像。但剧中人物的叙述隐形地将背景拓展至四川绵阳和遥远的德国,在地理上为每个人物赋予了文化定位,并延伸了想象驰骋的空间。

纵向看来,本剧叙事具有时间的纵深感。剧中所呈现的脉脉温情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回忆与追思上的。作品通过回忆的跳跃和重组,跨越了50年的漫长岁月,书写了一曲平凡人家的岁月长歌,从1968年白雪搬来的夏天,到三线建设,再到如今的民生巷11号改造,营造出了时代洪流中的史诗感。不仅如此,故事一开场,舞台正上方的时钟就一直在滴答作响,步入老龄的三个“国庆”身体有着各自的问题,这贯穿始终的时钟声响象征了时间的流逝,掀开了温情的背面,即岁月的无情。

本剧出场人物众多,群像人物塑造立体、饱满,但结尾白雪的出现让现场呈现略显杂乱,不妨就让白雪的影像存在于回忆、信件和想象中。

王奉振 太仓市文化馆

《民生巷11号——之二》是以普通人的吃饭、下棋、扎花灯、跳广场舞等杂事、琐事串联成的剧目,通过朴实的台词、饱满的情绪、有序的肢体、简约的舞美等在舞台上引领观众一同与三位“国庆”沉浸于生活过往的甜蜜、温情、忧伤、苦涩中。

本剧不是那种直面矛盾、解决冲突的戏剧,而是像纪录片似的记录着民生巷的平实记忆。舞台上的“民生巷 11 号”不仅仅有着南京人的记忆、南京城的味道、老南京人的基因,也有着中国许许多多城市化进程中留存的记忆、味道、基因,促使我回想起从小生活过的大杂院。那院子里的人情冷暖、喜怒哀乐、世间百态,触发了我对当下生活状态和生命归属的关注、思考。

中国有句古话:落叶归根。我想这句话指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归属,也是人在活着的时候给未来逝去的自己提前安置的心灵归属地。台上的三位“国庆”熟悉民生巷,爱恋民生巷,这里有他们年轻时美好的时光,也是已近晚年的他们的精神归宿,有他们不离不舍的百般理由,那我们观众自己的“民生巷”在哪?

怀旧,不阻碍我们的高质量发展;时尚,不是我们新时代唯一的元素。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是否还留心曾经的“大杂院”“老街坊”,我们能否像三位已至老年的“国庆”,即使老了、病了,可依旧热爱当下的生活!

(图片来源:南京市话剧团)

彭楷仪 扬州扬剧研究所

本剧聚焦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没有大喜大悲的起伏,只用平淡朴素的笔触去传递情感。这显然是一条更难走的路,却也更见功力。在平淡时见真心,于无声处诉真情,现实中的亲情表达本就是内敛的、含蓄的,通常需要的可能只是支持与陪伴。

名字是伴随人一生的符号,也蕴含着时代的记忆。而“国庆”这样一个极有家国情怀、又颇具年代气息的名字,把老一辈人勇毅赤诚的形象树立了起来。而三人同名,又象征着几位老人从小相伴,不分你我的亲密关系。

舞台上用简洁明了的白色灯光,分割出了三个泾渭分明又紧密联系的方形空间。每个空间里又有卤面、泡菜、咖啡,竹椅、摇椅、沙发这样的,带有各自主人特性的物品放置,呈现出三种个性鲜明的形象。每个形象都是丰富又立体的。演员情感真挚、流露自然,对细节的把控堪称严苛。令我触动的不仅是剧情,更是我在演员身上看到的艺德的高尚。

王洁 南京晓庄学院

话剧舞台表演中的音响包括了模拟性音响以及创作或选用的音乐。它们在实际表演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也起到了不同的效果。

拿模拟性音响来讲,剧中秒针转动的滴答声贯穿始终,像“伴奏”一样与舞台正上方悬挂的时钟相得益彰——既显示了演出的时间进度,又隐喻了剧情发展的时间线,为舞台演出增强了真实感。另外,马国庆放生小鸟时鸟儿的啁啾声和扑棱翅膀飞走时的砉砉声,体现出栩栩如生的逼真性。这些对现实中声音的复制、模仿,并不是简单的照录照搬,而是为了配合演员表演精心设计、体现特定环境和特定情绪的典型性音响。

拿音乐性音响来讲,其主要包括声乐和器乐两类,皆属乐音。如剧中在众人回忆过往时响起了大提琴悠远的琴音,极富抒情性的旋律饱满地烘托出人物追忆往昔、情随事迁的内心情感,令观众共情。再如剧中的那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既以文本形式出现在肖国庆的日记中,又在众人读白雪来信时作为背景音乐出现。由人声演绎的这首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儿童歌曲,不仅呼应了剧中人物对年少时的美好回忆,又触动了观众的心,将故事情感推向了高潮。

话剧的舞台演出注重演员的语言、表情、肢体等表演,虽然没有音响也可以形成一定的情绪或气氛,但有了音响可以配合演员的表演帮助剧作演出获得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感情色彩浓重、情绪内敛复杂的场面中,音响的运用就显得更为举足轻重了。

郭婧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民生巷11号——之二》围绕是否入住养老院这一话题,将三位“国庆”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探讨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将每个人在生命旅程的后半段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感悟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此剧主要围绕三大主题展开。首先是友情主题。三位“国庆”尽管性格迥异,职业背景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老卤面成为了连接他们心灵的纽带,也承载着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情感。其次是亲情主题。剧中通过父女之间的深厚情感,展现了家庭关系中的温暖与支持,使得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第三是青春主题。通过主角们翻阅日记,回忆起与白雪的纯真友情,观众们得以一窥他们对逝去青春的无限怀念。此外,该剧还涉及了拆迁改造、隔代养育等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话题。

然而,剧中也存在一些不够协调的细节。例如,三位“国庆”对南京的赞美显得有些自夸,而且后面话题的突然转变也让人感觉是为了赞美而赞美,与剧情发展有些脱节。

孙筱梅 扬州市文化艺术创研中心

《民生巷 11 号之二》紧扣养老现实,以小见大,生动勾勒当代社会老龄群像,堪称佳作。

三位“国庆”老人是剧作的灵魂所在。性格迥异的他们,或倔强、或绵软、或急躁,却共守质朴善良的底色。面对身体上的病痛,他们相互依偎,邻里间的点滴互助将亲情般的牵挂、友情的纯粹以及邻里间血浓于水的深情演绎得丝丝入扣、感人至深,为冰冷的老龄化困境注入融融暖意。

代际冲突为剧情增添张力。小川出于照护考量想送父去养老院,却与父亲眷恋故地、不舍老友的执念相悖,更引发邻居们的集体反对。这背后是两代人不堪重负下的无奈选择。小川在工作与家庭间疲于奔命,老人们则难舍生活了一辈子的街巷记忆,矛盾冲突间满溢着无奈与无力,也照应出无数家庭的养老难题,引人长叹沉思。

作品巧嵌时代元素。老房改造、养老转型等政策动态,见证国家应对老龄社会的努力,时代烙印清晰。同时,南京文化贯穿始终,老卤面香、秦淮花灯韵,承载深厚的古都底蕴,当地人开放包容的性格融入角色骨髓,邻里亲疏无间、相互帮扶,充满人情味儿,使得作品扎根现实又紧扣时代,余味无穷。每一幕皆耐人寻味,引领观众深入老龄社会复杂情境,品味其中的人情冷暖与时代变迁。

孟倩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民生巷11号——之二》是一部流淌着浓厚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诗意、温情是该剧最明显的底色。但在看似波澜不兴的表面之下,生活的暗流却一直没有停止涌动,时时推动着剧中人物的行动,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命运走向。

舞台上最引人注意的是悬挂在正中央的那只一直“干扰”着演出的挂钟,它是时间的记录者同时也是时间的化身,不绝于耳的嘀嗒作响声仿佛它的独白,此时,时间就像是一个无形的第九个角色,始终参与着舞台上的演出。剧中多次提及死亡,虽是以比较轻松调侃的语气来表达,最终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在时间的钟摆之下,即使没有死亡发生,也没有一个幸存者。

该剧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更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但这就没有戏了吗?当然不是。契诃夫认为,生活中并不总是发生上吊、服毒这样的事情,更多的是如剧中这样喝茶聊天,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有的人的幸福生成了,有的人的幸福毁掉了。剧中,旧房子还是要被装修改造、老年人终究要妥协于这个时代、新的生命会应时而生……舞台上表面看似没有变化实则一切都已天翻地覆,这正是该剧最有戏剧性的地方,这背后的推手正是时间。

当故事结束,八位演员纷纷下场,民生巷11号的演出结束了,但“时间”作为剧中的无形角色却没有随着他们一起谢幕,因为它会一直驻演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图片来源:南京市话剧团)

薛梅 泰州市海陵区委统战部

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是一坛滋味醇厚的“南京牌”老酒陈酿。

以小见大,题材贴近百姓生活。该剧从三个叫“国庆”的老人家庭切入,折射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关注城市化进程中非常热点的“养老”等社会问题,是一部滋味醇厚、引人深思,能够引发“涟漪”带来长尾效应的佳作。该剧善于在看似琐碎日常的生活中打捞起美好温情的记忆碎片,并重新组装,戳中人心的痛点,与法国哲学家亨利·列菲弗尔提出的“让生活成为一件艺术品”这一主张吻合。该剧融入诸多南京元素,如老卤面、秦淮花灯、文学之都、宽厚包容的城市气质等,成为地域特征明显、不可替代的“这一个”,不仅有浓郁的市井气、烟火味,还有深厚的人文气、淡淡的怀旧气息。当然,现实生活中可能更加一地鸡毛,该剧有美化生活、理想化的倾向。

精雕细琢,舞台呈现和表演细腻温情。三位“国庆”老戏骨的表演非常细腻、自然、妥帖,提升了剧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剧中注重细节打磨,几无闲笔。如:悬挂正上方的钟秒针的滴答声一直贯穿全剧,暗示着时光流逝,岁月无情,三位老人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下棋的画外音的多次响起让人在过去与现实间穿梭,增加了时空的纵深感;对一个受伤小鸟的救助,体现了对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珍爱;道具很讲究,竹椅、躺椅和沙发,老虎灶、泡菜和咖啡杯等,与性格鲜明、喜好不同的三位“国庆”非常契合。

谢一鑫 苏州大学

小剧场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是一部能够戳中观众“泪点”的优秀作品。

在情节构筑上,三线交织,共同推进剧情。马国庆、肖国庆、于国庆三条线,在剧中以不同的生活场景呈现,如马、肖二人的中式风格,肖国庆的西式风格。三位老人虽性格、审美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对老友的情感,关于生活的思考是一致的,体现出人们对真善美的不变追求。同时,整部剧非常“接地气”,烟火气十足,不会有一种艺术与群众的脱离感与割裂感,使观众能更快入戏。

在题旨选择上,立足社会民生,彰显时代精神。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该剧以小见大,透过民生巷11号里三位老人的故事,折射出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养老问题、拆迁问题等,将老年群体的无奈与心酸娓娓道来。同时,这部剧也表现出对中青年群体的关怀。青年要如何更妥帖地处理个人发展与父母养老之间的矛盾,引人深思。

何睿 常州大学

《民生巷11号——之二》是一部深刻描绘老年人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小剧场话剧。剧本通过三位同名“国庆”的老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们对友情、家庭和过往岁月的复杂情感。剧中的对白朴实而充满力量,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对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展现,引发观众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深思。

剧本结构紧凑,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每个角色都承载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马国庆的固执、肖国庆的病情、于国庆的适应力,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冲突,构成了剧情的主要张力。特别是对肖国庆病情的描写,既展现了个体的无奈,也反映了社会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关怀和挑战。

此外,剧本中对老房子改造、社区养老等社会议题的讨论,使剧情具有强烈的现实关联性。它不仅是对个人记忆的追溯,也是对社会变迁的反思。

孙倩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延续了《民生巷11号》的诗情与温情,同时又增添了一抹人性之美。剧目不仅体现着创作者特有的审美情趣与叙述风格,其对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诗意描绘,对人生困境的温情叙说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抚慰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困惑的心灵世界。

该剧以三位“国庆”的独特叙述视角在小剧场的舞台上成功打造出一种陌生化的间离效果,剧目中的生与死与其说是相互对立的两极,不如说是彼此渗透的生命本身。剧目没有渲染老龄化现状下死亡的恐怖与绝望的气氛,而是把它叙述得诗意而美丽。同时,剧目以平民化的讲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谐和沟通,举重若轻,气象万千。

该剧通过视角叙述的间离效果、诗意叙述的死亡命题和平民叙述的人生情怀,表达了对社会普通民众的关注以及睿智理性的创作态度,创作者阐释了对故乡家园的钟情挚爱、对人生困境的温婉表达及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在民生巷的这个世界里,人物与人物之间找寻到了人类的温情,空间与空间之间承载了人生的苦难、抵御了生命的荒寒,那是一种在沉重、庸常的生活中慰藉人心的温情,是一缕穿透黑暗的生存夜空的希望之光。

孙晓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以南京一座老宅为背景,通过三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国庆兄弟”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变迁,勾勒出老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该剧的情感表达真挚而内敛,通过细腻的表演和情节设计,让观众在平淡中感受到深深的情感共鸣。

从社会层面来看,该剧勇于触及社会现实,反映了“环保”“旧房改造”“养老”“小学生减负”等热点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三位老者的老年生活状态为切入点,让观众在体验对生死的感悟和哲思的同时,也反思了社会制度、政策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塑造。

从艺术性方面来看,该剧展现了巧妙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能力。通过平淡而真实的情节设计,不同时间线的交错,在养老问题的表层故事之下探寻人生的意蕴。此外,剧中还融入了方言、秦淮花灯、老卤面等南京元素增强了剧作的地域特色,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感受金陵城的文化气息。

王思侗 宿迁学院

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展现了中国社会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老人养老、代际冲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巧妙的时空设置支撑起这部戏剧的结构。舞台背景中“滴答、滴答”的时钟声既是舞台时间,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时间的影射。剧中,三位国庆老人儿时在老房子里共享的生存空间铸就了他们彼此的情感与记忆。这种情感与记忆是有关个人的、历史的,也是有关老南京城的。在时间之流中,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推进了现代人的时间观念,改变了现代人的生存空间。话剧中,吴杰瑞是新一代中国人的呈现,他们是中国计划生育的产物——家中的独苗,享受着初期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丰盈的物质资源与教育资源。不中不西的名字显现出吴杰瑞身份的暧昧。吴杰瑞与马国庆讨论旧房改造问题时精准地将时间卡在30分钟,不多一分,不多一秒。这是现代人的时间观念:注重工作效率、速度,注重时间的理性计算,不与他人发生过多的情感纠葛。然而,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沉重地压在两代人身上。话剧结尾,吴杰瑞对旧房空间的成功改造象征性地表达了这部话剧创作团队对两代人美好生活的希冀。

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是现实主义力作,感人至深。

(图片来源:南京市话剧团)

王小波 南通大学

该剧涵盖邻里关系、生育、拆迁、环保、霸凌等当下热点话题,散发出浓厚的市井气息,堪称一部当代家庭的“浮世绘”。相比之下,剧作最主要聚焦的则是养老这一残酷话题。

故事的第一层表现为老人们在失去老伴后渴望“抱团取暖”,一起度过老年生活。然而,如此朴素的愿景却因旧房改造、拆迁、疾病、儿女不支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无法实现,令人痛心。这反映了当下老年人的生存困境,养老院或许是唯一归宿?

故事的第二层,在老年人渴望抱团的表象之下,则触及到当下日常生活交往的实质——“附近”正在消失。近年来,著名学者项飙多次提到“附近”这一概念,“附近”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单位可能是社区,具有一群相对固定的人,有着相对固定的边界,内部关系较为稳定。剧作中的这群老人,他们所在的民生巷还保持着五六十年代的建筑格局,邻里关系和睦。然而,城市化之风还是向他们袭来。从这个意义上,老人们渴望停留的“附近”,不只是物理层面的距离,还是心灵以及自我的需要。一旦“附近”面临消失,老人们更会迷失在时间里,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抓手和立足点。

尽管故事在老人们最终住在一起的欢声笑语中拉下帷幕,但其提出的现实问题令人忧心,老人们真正的栖息之所又在哪里?

王紫薇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

在当今社会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下,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思考。该剧以“拆迁”为主要矛盾,通过老马、老肖、老于三个老邻居不一样的家庭琐事和身体状况,展开对老人精神世界、老人和子女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导演以冷色调氛围光,通过方形光圈框起三条人物线。这样凄凉与孤寂的舞台画面与衔接剧情段落的钢琴音乐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视听冲击,让观众仿佛真实地看见温情而安静、沉重而淳朴的民生巷。在我们快节奏的生活中,亲情和友情是藏在每个人心底的秘密,是每个中国人都会共情的话题,此剧中三位老人的故事,没有说教、没有刻意煽情,更像是缓缓掀开的一部相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王凌波 文艺两新

小剧场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讲述了一个“中国式邻里”故事,从细节处见功夫。

其一,百姓日常和世俗人情。舞台上扎花灯的马国庆、跳舞的于国庆、坐在躺椅上问女儿“你是谁”的肖国庆,就像我们身边的邻居老人,亲切、寻常。“心意我领了,红包就算了”“我哥见了小孙子什么都不顾了”等台词,体现了话剧艺术对世俗生活的描摹,与观众情感相通,易于共鸣。

其二,简洁装置和空间并置。创作者巧妙利用灯光区分三个家庭,每家都只用极简的必要元素——符合人物设定的桌、椅、花灯、菜坛等交代叙事背景,似有《宝岛一村》的影子,又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诚意十足。

其三,细腻演绎和灵动意象。演员与角色一体化程度较高,三位“国庆”表演细腻,不着痕迹。此外,马国庆救助受伤麻雀的情节十分写意,舞台上没有麻雀,仅凭演员的肢体动作,配合画外的鸟鸣声、振翅声,自然而灵动,带给观众良好的观剧体验。

唯一令人疑惑的是,故事接近结尾,吴杰睿说“我妈给我发了一封Email”后,三位“国庆”分别看向自己的手机。是否可以让他们用同一部手机拨打视频电话,通过舞台处理,让白雪从屏幕里走进现实,来到儿时同学的身边呢?

刘静渊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一是从南京故事窥见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一角。《民生巷11号——之二》讲述了马国庆、肖国庆、于国庆三人自幼生长于民生巷11号,人到晚年面临老区改造,究竟是去养老院,还是异地搬迁,还是到外地带孙子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三位疾病缠身的老者。剧中出现了大量的南京元素:秦淮花灯、老卤面、民国建筑等,凸显了地域性。众所周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旧城改造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曾经出现过。剧中的三位老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留在民生巷11号,照顾彼此,抱团养老。这是中国式温情的邻里关系的体现,一方面以小见大,另一方面很具有代表性。

二是独特的叙事哲学。剧中用下棋的对话作为画外音,开始是马国庆和肖国庆的对话,逐渐变成马国庆、肖国庆、于国庆三者下棋时的对话,直至最后和白雪相见时,呈现出四人小时候下棋时的对话。这个画外音既有个人成长时间的推进,又有人到老年对孩提时的回忆,满含意蕴。除此之外,观众不禁想到“人生如棋”,有人先落子,有人后落子;有人先离局,有人后离局,由此又多了一份对生命况味的思考与追寻。

徐明翔 盐城师范学院

作为南京市话剧团推出的又一部以本土某地域空间为故事演绎场所的剧作,《民生巷11号——之二》对南京地域文化的植入,对既有独特性又极具普遍性的诸如老房改造、养老问题等民生现象的艺术化呈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剧故事发生地设在南京民生巷,但不局限于地域话题,其演绎的民生故事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遍受关注的现象,这就使得该剧虽然外化层面的情节矛盾冲突不强烈,但内核层面的情感冲突很明显,必然激起同属于这一时代浪潮下的每一位观众的共鸣与思考。剧作结尾三位老人同坐一起悠闲谈话的场面,既是中国式戏剧结尾书写的传统,更是剧作对新时代新民生问题的理想化想象。而实际如何,不停滴答的时钟提醒我们,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刻在前进的每一分每一秒当中,势不可挡;反复出现的“不要轻易改变熟悉的环境”或许寓意了民众内心对传统生活模式、传统观念的留恋以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某些情绪。但画外音“摸子走子”“不然就是毁旗”则隐晦地表达了在现实情境下,民众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现象,表现出的现实层面接受,内心层面又十分纠结的现状。从这一点来看,该剧当是一部较为合格的现实题材剧作。

黄茜 江苏省戏剧学校

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如深巷里传出的一首晚安曲,浅吟低唱,娓娓道来。这一次的《民生巷11号——之二》从大剧场转至小剧场,导演在舞台上切出三块光区代表三位老人的住所,选取极有生活气息的道具装置,揭示角色的身份和生存环境。马国庆家的花灯架、小竹椅、用到斑驳的木椅子,肖国庆家的落地灯、茶几上的书本,于国庆家的皮沙发和西式台灯勾勒出了浓浓的市井风情。老人在各自的世界里扎花灯、读日记,就这样渡过人生的琐屑和庸常,生命也在琐屑里流逝。三位老人的表演准确、清晰、克制,像炉火上慢慢的炖煮生滚白粥,不张扬却滚烫热烈,作品看似没有太多浓墨重彩的桥段,但真挚的情感却始终在静静地流淌。天幕上的时钟泛着清冷的光,时刻提醒观众岁月在一刻不停地流逝,生老病死本是人生的常态,是悲是喜,冷暖自知。

(《民生巷11号——之二》剧目讨论现场,孙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