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剧目短评4:小剧场话剧《七日告白》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12月16日11:18
2024年12月9日晚,“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学员集体观摩了由南通艺术剧院创演的小剧场话剧《七日告白》。

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

剧目短评4:小剧场话剧《七日告白》

2024年12月9日晚,“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学员集体观摩了由南通艺术剧院创演的小剧场话剧《七日告白》。

12月11日下午,全体学员对该剧作了剧目研讨,并完成剧目短评。

(图片来源:南通艺术剧院)

薛梅 泰州市海陵区委统战部

话剧《七日告白》是一部内容上直抵人心、观感上接近电影质感的上佳之作。

一方面,内核上,文学和艺术品质高,令人咀嚼回味。该剧让我联想到戏曲《牡丹亭》、电影《人鬼情未了》、中国画《骷髅幻戏图》,既有对经典文艺营养的吸纳传承,又立足当下采用现代叙事讲述爱情主题,还前瞻性地着墨于AI与人性,带有科幻色彩,是剖析当代爱情的现实主义佳作。宋渔面对生命终结,选择将记忆上传给仿生人图灵12,以期在自己离开后用这份爱情继续守护爱人巫珊。全剧围绕开场“人死了,会到哪里去”这一发问展开双线叙事,最终解答了开篇之问“人死了,会到他爱的人心里”,直抵人性最柔软之处,既催人泪下,又抚慰人心。男女主角的爱情超越了世俗的偏见和物质的束缚,展现了情之所至,可以超越生死的力量。该剧文本台词相当精彩,文学性强,诗意和哲理融合,让人回味无穷。

另一方面,外展上,舞台呈现时尚大气、科幻诗意,颇具电影质感。环形主舞台用银白色灯带勾勒,采用多媒体将火车、长江、濠河、城市街道等场景投影到三面可移动的投影幕布,让观众沉浸其中,很有在场感。男女主角俊男靓女,表演细腻到位,尤其男主角一人分饰宋渔和图灵12二角,让观众在嬉笑中体悟深情,泪与笑齐飞。

付宛灵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七日告白》虽然是科幻题材的小剧场话剧,涉及了仿生人、人工智能等热门标签,但该剧与其说是超现实的未来风格作品,不如说更像是一部带有科幻元素的现实主义爱情小品。《七日告白》表现出的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的现实观照。

这种当下感主要是基于情感主题的核心表达。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该剧最重要的表现对象,推动剧情发展的是图灵12为实现宋渔的遗愿——带巫珊走出情感困境、走进新生活而做出的种种努力。通过男女主人公不断的记忆溯洄,图灵12的匹配度越来越高,爱情的浓度越来越强,剧中其他角色也因为他们的情感发生了转变,这段感情在观众心中也逐渐鲜活生动。情感的铺陈冲淡了科幻元素带来的距离感,尤其是本剧所展现的是一种青春洋溢的、具有现实投射的情感表达。仿生机器人的设计更多地体现在剧情结构上的作用,并不是本剧的主要探讨对象。

即使本剧并不旨在深入探讨科技与爱情的关系问题,剧中也对这一问题有所回应。承载了人类真实记忆的机器人能否表达情感,又能否获得真正的情感能力,《七日告白》没有完全回避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回应,但这种回应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简单设想,而选择了本剧并真正走进剧场的观众必然希望看到更深入的思考。

郑世鲜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话剧《七日告白》的整体设定充满浪漫气息。

这种浪漫是感性之爱对理性算法的同化。冰冷的AI面对算法分配给他的爱人,竟然在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了爱的炽热。

这种浪漫是死亡也无法斩断的爱恋。在生命垂危之时,宋渔自愿选择上传记忆,让仿生人代替自己继续陪伴爱人。生命的尺度有限,爱却远比生命绵长。

这种浪漫是剧中爱情与世俗欲望的对抗。巫珊的老师罗琳对巫珊有太多现实的期待,房子,车子,金钱,地位,而在巫珊眼中,与爱人相伴才是世间最崇高的幸福。

这种浪漫也是超越文学表达的,更加鲜活的爱意。巫珊的身份是文学研究者,她看过太多浪漫的文学作品,但对她而言,宋渔的恣意跳脱,他面对巫珊时的“胡说八道”“手舞足蹈”,比一切文学化的表达都更加动人。

剧中的巫珊有一种孤独而脆弱的气质,童年的经历让她有一种深刻的不安全感和对幸福的不确定感,而宋渔是少年气的,是明亮的、肆意的、张扬的。两个人虽然看起来截然不同,但灵魂的质地却是一样的,都渴望真实的生活,渴望无尽的远方,渴望高蹈的自由。《七日告白》要展现的正是这种高于一切的,纯粹的浪漫和爱意。

王小波 南通大学

爱是一种算法吗?话剧《七日告白》显然试图探讨这样一个话题。该剧作的主题带有大胆的实验性。被科技公司植入宋渔记忆的科技仿生人图灵12,试图回到昔日的妻子巫姗身边,并通过算法的程序设计与巫姗展开七天的生活,以此帮助亡妻走出至暗时刻。因此,一段由算法驱动的爱情关系得以展开。在经历了恐惧、亲近、矛盾、和解等一系列情感拐点后,巫姗再一次爱上了承载着宋渔记忆的图灵12。应该说,他们的亲吻、拥抱与结合,表面上看起来“齁甜”,实则非常残酷,究其实质,就像“冷亲密时代”的一包代糖,只能暂时缓解焦虑。与此同时,他们的结合其实也反映了人类的生活世界正在被殖民,细思极恐。

孙筱梅 扬州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话剧《七日告白》凭借梦幻诗意的舞美烘托,吸引着观众沉浸于它所构建的奇幻世界。

环形舞台与可移动的白色背景屏相互辉映,黑白色调的搭配简约而不失高雅,大气且充满艺术张力。随着剧情的波澜起伏,背景屏上依次呈现桥洞、村庄小巷、火车高铁等画面,仿佛是一扇扇通往不同时空的大门,将舞台空间无限延伸,立体感扑面而来。而当机器人图灵12的大脑模型等科技元素在屏幕上展示时,又瞬间为舞台增添了一抹神秘而酷炫的科技感。音乐的旋律亦如灵动的精灵,时而轻柔舒缓,如潺潺流水般润泽心田;时而活泼时尚,似跳跃的音符点燃激情。

在剧目结尾,当男女主角相拥,蓝色光晕温柔地洒落,天空中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整个舞台仿若被赋予了生命,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浪漫唯美的影视化意境,让观众陶醉其中,久久难以忘怀。

(《七日告白》研讨会现场,王思侗摄)

孙慧 南京艺术学院

《七日告白》剧本巧妙地采用了双线叙事,一条线索追溯宋渔生前的故事,另一条则描绘仿生人图灵12的经历,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剧情的复杂性,也提供了更丰富的情感层次。此外,剧本运用了非线性叙事技巧,如倒叙和回忆,使巫姗的心结得以逐步展开,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

然而,尽管剧本在结构上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我更想探讨的是台词的艺术性。

在爱情类型片中,台词往往承载着表达情感、推动情节的重任。如果《七日告白》能在台词写作上增强艺术性,则能避免部分台词的直白和世俗。

谢一鑫 苏州大学

一是“新”意。本剧立足时代,从普罗大众都关注、关心的点——“人工智能与爱”切入,引发强烈共鸣。

二是“深”度。本剧是感性与理性,有情与无情,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深度书写。在此剧中,编剧用细腻的工笔呈现出人性的差异。罗琳是当下物化社会中,理性、世俗与功利性的一个代表。在她的认知里,个人前途远比爱情重要。但从罗琳的视角出发,她为巫珊着想也是真的。罗琳的塑造凸显了人的复杂性与人的真实性。巫珊与宋渔则代表了“有情”与“感性”。宋渔得知自己命不久矣,将自己的记忆输入仿生人图灵12体内,让它代替自己陪伴巫珊。巫珊在宋渔死后常感郁郁寡欢,难以独活。当爱与感性达到极致,则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杜丽娘因爱由鬼变人,与图灵12因爱由机器变人,可谓如出一辙,体现了至情的观念。

《聊斋》中写鬼比人有情,那什么是鬼什么是人?立足当下,究竟什么才是人什么才是机器?同时,如何更妥善地运用AI技术,让科技与人伦不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亦值得深思。

何睿 常州大学

话剧《七日告白》,七日是机器人公司给仿生人完成陪伴生者任务,回公司删除记忆并离开遗孀巫珊的期限。告白是双方的,既是已离世的癌症患者宋渔用自己的意志影响算法占领机器身躯后最后的陪伴,也是巫珊在选择重新接纳机器人宋渔并与死亡困境坦诚后的一次自我和解。

故事在讲与伴侣的离别也在讲重新认识。巫珊的导师罗琳在用《樱桃园》的故事劝诫她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不要相信她和宋渔继续在一起就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巫珊和樱桃园女地主柳波夫一样静静地看着时代在自己眼前过去,却继续着自己缥缈的生活,她们看着过去的庄园一点点消弭,属于自己与时代、与土地连接的樱桃树被一颗颗砍伐一空。她们是恋旧者,也是守望者,她们拥抱温存的过去时也淋着未来的冰雨。她们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做。想要让世界更好一点的人们在面对时代巨轮时,他们什么都不能改变,什么都不需要改变。

王紫薇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

话剧《七日告白》不仅是一部关于科技与爱情的作品,更是一次对人类情感本质的深度剖析。

在剧中,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流动,而是成为一种可以被操控和重塑的工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男主选择将自己的记忆上传至科技公司,并制造出一个仿生人图灵12来陪伴妻子巫珊。这种设定不仅让时间有了可逆性,更让记忆成为一种可以传递和再生的资源。从舞台呈现来看,写意的纯白舞台将时空穿梭的画面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通过三块可移动的投影幕布将人物行动的细节放大。这样虚实结合、人景合一的二度呈现手法和舞美设计实在巧妙。

好的爱情主题作品通常会塑造出立体、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行为和情感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尤其是剧中男主对仿生人肢体形态的设计别有新意。AI虽然是这部剧的亮点和话题,但人们永远不会停止对真爱的向往。

王洁 南京晓庄学院

南通艺术剧院创排的话剧《七日告白》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原创作品,在音乐的设计和安排上也别出心裁。

作为讲述AI时代年轻男女情感故事的作品,此剧中的配乐选择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如仿生人图灵12第一次到女主角巫珊家中时,配乐运用了拉丁风格与爵士乐中的摇摆乐,一方面作为仿生人舞蹈的伴奏,另一方面也刻画出其风趣、俏皮的性格。此剧多次穿插叙述了回忆片段,通过荧幕投影与演员表演,配合不同风格的音乐共同构成回忆线,如男主角宋渔与女主角巫珊看演唱会时的主题曲,在后来仿生人宽慰女主以及尾声时都重复再现。其中最后一次有别于前两次的男声(歌手与仿生人),是以女声演绎,可以看作是揭示女主角心态转变的心声。此外,在男女主角恋爱时,本剧多次以节奏感强烈的迪斯科、萨克斯演奏的爵士乐等烘托欢快幸福的情绪,而在女主角深夜独自回忆过往时,又配以电吉他演奏的民谣旋律,增强故事性。风格多元的配乐为烘托特定的情绪、揭示特殊的场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七日告白》算是一部踏着时代浪潮,探索AI与人类、爱情与生命等问题的小清新式青春话剧。

(图片来源:南通艺术剧院)

彭楷仪 扬州扬剧研究所

本剧的呈现效果堪称一场视听盛宴。交叉叙事的手法很能引出悬念,让观众不自觉沉浸在剧情发展中,自发地出现联想或思考,形成一种良性的观演关系。舞美也颇具匠心,舞台空间是圆形的,但表演区域又是无边的,空间上十分自由。充满未来感的配乐,佐以光影变幻,营造出了一种与主题极为契合的、冰冷而朦胧的科幻风格。演员功力深厚,念白清晰字字入耳,状态之松弛、形象之立体、情感之丰沛、层次之分明、信念感之强烈……一切细节面面俱到,呈现效果震撼人心。

机器人和人类之间关系的探讨早已成为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本剧将这一科幻元素带入,显然是一次值得肯定的尝试。创作者借由宋渔与巫珊的爱情故事,提出了“当机器拥有了人类的情感那他还仅仅是机器吗?”这个科幻文学中经久不衰的议题。可惜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即使仿生人拥有了人类全部的记忆和情感,他也不可能是人,除非他能诞生出属于自己的情感,但那样他就和原本继承记忆的人类成为不相同的两个人,就不可能成为人类生命的延伸。即使有一天机器能够取代人类的工作、承载人类的记忆,但机器永远无法独自演绎出来的,是人类愿意牺牲自由意志来换取的真情。

郭婧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话剧《七日告白》不仅探讨了科技与爱情的关系,更是在探讨“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如果机器人具有相同的外貌,相同的记忆,乃至相同的意志,是否就能替代真人了呢?剧终时男女主人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剧中的三个趋势——仿生人与真人的相似性、仿生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科学技术的支持——似乎足以让观众相信仿生人能够代替宋渔一直陪伴巫珊。首先,在与仿生人的相处中,巫珊逐渐感受到了宋渔的气息,内心产生了矛盾和挣扎,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对这个仿生人产生了情感依赖。而仿生人也逐渐意识到自己拥有了宋渔的意志,他想要向巫珊坦白自己的情感。再加上老赵发现仿生人的意志超越了原本的程序设定,于是决定关闭仿生人的定位系统来成全他们,让他们长久相伴。

然而,就在观众期待他们能够在一起时,最终他们却还是选择遵从宋渔的遗愿,抹去仿生人的记忆,因为他们深刻地意识到,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意志不可被替代,仿生人的存在并非为了取代逝去的亲人,更不能真正解决生者内心的痛苦和困惑,而是为了帮助生者完成告别的仪式,让他们能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告别和重生。

王凌波 文艺两新

《七日告白》,一部充满着探索、实验、思考和温暖的小剧场话剧,多方面与当代年轻观众相契合。

其一,爱的主题。“除却巫山(巫姗)不是云”,爱是宋渔的主题,也是这部剧的主题。年轻人无可避免要遭遇爱、表达爱、感受爱、承受爱……看剧的人能从剧中看到自己,在温情的基调里,发现或修正自己的爱情观。

其二,超前的想象。如果看剧时可以发弹幕,“重生之我在舞台演AI”“重生之我和AI谈恋爱”等说法定不会少。话剧《七日告白》试图透过科技探讨人性、爱情、亲情、疗愈、救赎,辅以“T刊”“为了生计”等年轻人熟悉而自洽的词,易于引发好奇,产生共鸣。

其三,镜头化的语言。当代年轻人喜欢分享生活,把生活影像化。舞台背景以宋渔的记忆片段呈现主角生活,年轻人易于接受。画面、光影、音乐、氛围……情绪渲染到位,情感张力较强。

孙倩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话剧《七日告白》在舞台调度上突显了两大亮点:

一是建立新的观演关系。该剧在同一空间延伸出多个场景,利用舞台调度使观众在固定空间产生更多样化的动态感受。通过舞台调度不仅能成功牵引观众的注意力,也能产生独特的观演关系,进而弥补剧场在空间上的不足。在躲雨戏中,宋渔为了不让大雨淹没巫珊,将巫珊托举起来,舞台随后制造了大水蔓延的效果,通过灯光将水的波纹投射于地面,炸雷声与宋渔托举的动作形成搭配,此时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观演关系被重建,水波的光线以及压抑空间带来的感受,让身处同一环境中的观众变成剧中的一员而更专注地投入其中,产生共鸣。

二是内外部规定情境的统一。具体体现在外部情境与内部情境的有机转换。该剧的舞台调度做到了尽可能的细节化,包括风雨声、雷电声等音效,不同色调、不同角度的灯光,以及多媒体的重点使用,还有由眼镜进行角色区分的宋渔与图灵,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内外部的规定情境。该剧的AI题材及舞台表现手法非常需要营造出让观众认可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的完全建立往往需要内部规定情境和外部规定情境的共同作用。而在该剧充分的舞台调度下,宋渔巫珊精神意识上的主线发展脉络变得清晰,其内外在精神生活情境也变得令人信服,可以说最大限度地向观众展现了人物关系、人物性格,进而叙述故事,这一点是较为成功的。

王奉振 太仓市文化馆

小剧场话剧《七日告白》从剧作、叙事、舞美装置、灯光、音乐等全方位呈现给人一种简约、诗意又空灵的氛围感,同时整个戏的节奏也充满着未来感,引领观众走进剧场里一同找寻AI时代的爱和温暖。这是一次大胆的实验和一次有效的探索。

情意、欢喜、冲突、往生、记忆、人工智能,2个小时的AI与人类的情感故事在一方舞台上演,四位演员,多场景融合科技元素,呈现出一部科幻、温存、浪漫并存的作品,令观众看完展开想象空间,从剧作中产生自己的思考,从而寻找到自己面对未来的勇气。不管AI未来发展到何种程度,我想还是人和人之间才能相互救赎。因为只有人才会拥有爱与善良。

(图片来源:南通艺术剧院)

孙晓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话剧《七日告白》通过探讨AI与人性展现了一段跨越生死、超越科技与人性界限的深情故事,层层递进的戏剧矛盾冲突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度。

首先,人类与机器的情感冲突。仿生人与女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构成了全剧的核心冲突,当仿生人在与女主角的相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了超越机器的情感,女主角也从最初的抗拒、恐惧,到慢慢认知、接纳,再到最后的释然、坦然,这种情感与理性的碰撞折射出“恐怖谷”理论的巧妙运用。

其次,生死与爱情的哲学探讨。男主角在生死之间的抉择体现了对女主角深沉的爱,这份爱的真谛在仿生人到来之后得到升华,即爱不仅仅是陪伴与守护,更是对彼此的理解与包容。这种对爱的哲学探讨,使得剧中的情感冲突更加具有深度与广度,也引发了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再者,科技与伦理的道德拷问。仿生人的存在对传统的科技伦理观念提出了挑战。他/它是否拥有与人类相同的权利与义务?他/它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这些问题引发了观众对科技伦理的思考。此外,如罗琳作为巫珊的导师和朋友,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徘徊;赵阳作为科技大厂的中层,在科技发展与道德底线之间挣扎。这些道德抉择的展现,使得剧中的戏剧冲突更加复杂而多维。

孟倩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话剧《七日告白》以极致的戏剧情境和精巧的构思讲述了一个新时代的爱情故事,戏剧张力十足,既有朴素生活的温度又蕴含着深刻的哲思,让观众在与人物同悲共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整体来看,本作品有以下三个突出亮点。

一、极致的时空环境。从时间上来看,“七天”的时间设置是故事集中展开的必要条件,非常符合当代小剧场的特色。从空间而言,虽变换多样,但以室内环境为主,颇有客厅剧风格,这为戏剧的开展提供规定空间的同时更是将戏剧与生活密切相融的一种直观体现。

二、精简的演员设置。剧中仅有四个演员,却充分演绎了五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这五个角色之间最耐人寻味的是巫珊和作为闯入者的图灵12之间的关系,这段人物关系同时也是当下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缩影。

三、鲜明的人物性格。故事围绕“爱情”这一主题,对人物性格进行了非常鲜明的塑造,人物性格作为情节开展的源动力增加了故事张力,而情节的不断推进又为人物性格的展现提供了空间,二者相辅相成,增加了戏剧性。

除此之外,该剧展现出来的先锋性、实验性、探索性同样也值得探讨,可谓是当下小剧场话剧的一次大胆尝试。

徐明翔 盐城师范学院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图灵就提出计算机能够思维的观点。计算机是否能够思维,不仅关涉到科技发展的话题,更关涉一系列人与社会发展的问题。近年来,这类话题在包括小说、电影在内的各类文艺作品中陆续被书写,话剧《七日告白》也是这一序列中的一员。

从“术”的层面看,该剧现代化的舞台空间设计、随情境而动的音乐搭配,使宋渔、巫珊与仿生人之间的故事演绎得更具表现力。话剧是语言的艺术,演员台词虽有提升空间,但时不时冒出来的虽稍显违和但又极具哲思的语句,也不失为其亮点,比如“人类的狭隘造就了伟大的机器”之类的台词,都表明了该剧在“术”的层面并不失败。在艺术作品中,一切“术”的设计都是为表达“道”服务的,该剧讲的是爱情故事,实际上给观众抛出的不止是爱情话题,而是更为深广的关于人如何更自适地面对未知的、多变的未来世界的话题。话剧的内核正在于此,它不局限于娱人,而更以发人深思、启迪民智为旨归。

王思侗 宿迁学院

人工智能将对当下社会结构和劳动形态造成颠覆性的变革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在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下,劳动经济的变革势必会冲击人类的伦理观念和情感结构。艺术家的先锋性就在于: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反思与应对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冲击,而这种反思与审视最终要以人类的福祉为依规。

话剧《七日告白》用一个爱情故事探讨了当下思想界关注的一个议题:当我们永失爱人,AI是否能够慰藉人类的情感?话剧中,身患绝症的宋渔将自己的记忆注入仿生人中,以便妻子巫珊在他过世后能够获得情感的慰藉。故事的结尾,巫珊在仿生人的陪伴下修复了因永失爱人而带来的情感创伤。与此同时,仿生人在爱的推动下使宋渔重生——它获得了宋渔的意志与情感。创作团队对爱的推崇以及企图跨越生死的努力,让观者动容。但是,这部话剧也引发了一个思考:当AI具备了人类的情感与意志,帮助人类弥合生死界限的时候,人类究竟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智能生产工具,还是奴役自己的神?

黄茜 江苏省戏剧学校

由南通市话剧团创作的小剧场话剧《七日告白》探讨了爱情、选择、疗愈等主题,叙事手法独特、情感真挚。

导演在创作当中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和双线结构,舞台空间的处理自由灵动,这使得作品具有电影的流动感。在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过程中,打破了将屏幕作为单一背景的局限,将之切块,分割,快速的营造、转变舞台环境,充分拓展舞台美术的表现空间,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结尾处,大屏上投映出宋渔的侧脸,以极大的体量表现非常具象的形象,与空旷舞台上的人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注视不仅带给主人翁,也带给观众极大的包裹感,是该剧中多媒体运用的点睛之笔。

刘静渊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当人工智能被赋予了人类情感,究竟会发生什么?小剧场话剧《七日告白》就是一个深度探讨“人工智能+人类情感”的作品,主人公宋渔的仿生人“图灵12”起初与巫珊相处时匹配度只有百分之二十,但是通过七天的相处,匹配度竟然高达百分之百,这实际上就是仿生人“图灵12”不断获取信息,自主提高与巫珊的匹配度的过程。“图灵12”对巫珊的是“爱”吗?显然不是。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图灵12”只是按照当年宋渔的意愿,在给巫珊提供陪伴服务。既然不是爱,这种机器人提供的优质服务还有意义吗?未来当人类从机器人身上得到了优质服务,满足了情绪价值之后,会不会面临“爱无能”的境地?小剧场话剧《七日告白》中探讨的“科技与人生”“爱与生命”的关系,就像一粒火种,在我们心头照亮,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