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课程综述1】罗周 | 小剧场戏剧创作的守正与创新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12月16日11:17
2024年12月7日下午,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到罗周老师为学员作题为《小剧场戏剧创作的守正与创新》的理论授课。授课内容如下。

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

【课程综述1】罗周 | 小剧场戏剧创作的守正与创新

【专家简介】罗周

一级编剧,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作品三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并获国家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等国家级奖项。获得江苏紫金文化奖章,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24年12月7日下午,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到罗周老师为学员作题为《小剧场戏剧创作的守正与创新》的理论授课。授课内容如下。

(理论授课现场)

艺术是通过一种情感的方式介入人的生命体验,艺术评论者要找到和这种情感的同频共振点。“人评戏,戏也评人”,由此道出,人和戏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一、评论者要有渊博的学识

首先,评论者要充分理解剧目的文学内涵。什么是文学?打动人的文字就是文学。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评论者要深入发现剧目中感动人的点,对其进行分析评判。艺术是和现实世界相关的,被塑造出来的,被提纯过的,有时候甚至是夸张过,或者是变形过的。曾经有一位母亲把和女儿看剧的经历写在微博上,母亲带着女儿观看昆剧《春江花月夜》首演,女儿当时正被情感问题所困,母亲不知道如何与女儿沟通,当母亲发现女儿在看剧时泪流满面的样子,她知道和女儿的对话在那一刻已经完成了。艺术通过情感的方式参与每个人的生命和灵魂,而艺术评论者也同样应该找到这个共振点。

其次,评论者要坚持“守正”。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去了解,哪些是前人已有的,哪些是当下创造的。横向,是需要了解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处理同一块材料有哪些不同的切入方式,如不同时期排的《蝴蝶梦》的叙事方式不同,是很容易察觉的;纵向往往比较隐秘,需要深度了解一度、二度、三度各层面创作者的前期积累。罗周院长提到,在创作新编昆剧《世说新语》时,越往后写越难、越容易重复,评论者只有详细了解不同折子的特色和亮点,才能评出新意。

如何做到“守正”?一方面,评论者要研究戏剧本体。大到源远流长的古典戏曲史,小到一部折子戏,作为评论者要探讨这些作品是如何被时代筛选、被演员演绎,以及它们还存活在舞台上的原因和对当下产生的价值;另一方面,评论者还可以借鉴《〈缀白裘〉戏曲编剧法研究》的文本分析,了解情节设置的内在逻辑。就创作而言,如果不了解《游殿》,就不可能有新编昆剧《世说新语·访戴》一折,也不可能有《诗宴·唐才子传》。以《访戴》为例,原著写王徽之读左思《招隐》诗有感,欲访戴逵。事实上他可能想与戴逵商量进退之事。然而,在传统文化的认知中,王徽之访戴最大价值在于他没有目的性、没有功利心,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了解到这一点,创作时就将《招隐》诗从剧中删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王徽之来到戴逵家门口,突然枝头雪化滴在王徽之的领子里,一阵寒冷,遂归去。美好的东西都这么短暂,有些惆怅,又很坦然。守正就是要与经典对话,与本体对话,与过去对话,踏踏实实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二、评论者要与主创深入交流

一个优秀的戏剧评论者一定要与戏剧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主创进行深入对话。只有深入对话,才能获知主创人员在创作时候的个人感受,了解主创人员的悲欢之情,如此才能在评论时做到感性与理性并驾齐驱、同频共振。事实上,在一些媒体采访或者浅层交流中,大家从主创口中获得的是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但从这样的答案中很难感知创作过程中的“血与肉”。

怎么才能做到深入交流呢?一方面,要与主创真正去建立朋友关系,让主创自然地打开心扉;另一方面,要做足前期功课。如果前期的功课做得不够,是很难从主创口中了解到评论者期待收获的部分。

优秀的戏曲演员都能够将自身最本质的特色和角色人物特征高度融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他们的代表作。当一个评论者要去评论他们的表演艺术,越熟悉演员的表演风格、团队、剧种等,写出来的评论才会越好。实际上,编剧也是如此,罗周院长提到明年即将上演的昆剧《世说新语》中的“烹粥”一折是在飞机上完成的,构思时在脑海中似乎已经看到了主演演绎这一折的所有状态,那一刻,编剧仿佛成了一个跟随演员记录演出实况的记录员,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基于编剧对演员的熟悉程度。

“艺术唯一的对话对象是——人。”评论者在评论演员的舞台表现时,不仅要看到此刻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还要知道他以前演出的剧目以及擅长的方面。评论者只有了解演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会发现他用什么方式进行二度、三度创作,由此充分说明了评论者和创作者深度交流的必要性。

(理论授课现场)

三、评论的第一步是找准“何以感动人”

“创作也好,评论也罢,都是很感性的。”评论者首先要找准作品何以感动人,再去寻找规律性。当编剧和主创交朋友之后,需要知道主创人员的最高欣赏点在什么地方,这是主创要全力迸发的部分。如果找不到这些核心要点,就很容易对作品进行简单评述。举个例子,李晓旭性格开朗,对艺术的追求执着、倔强,练功刻苦。罗周正是充分了解了李晓旭的性格特征,在文本写作时,就给她设置了充分的迸发空间。

罗周院长表示,作为编剧,越信任演员,越熟悉演员,写的剧本往往越好,作为评论者亦是如此。熟悉了,评论者才能准确评判表演艺术家们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再创造,完成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比如扬剧《郑板桥》之三画兰竹石,就是根据李政成文武老生的行当特色,做出的文戏武唱的艺术处理。

此外,评论者还需要与剧目呈现出来的审美高度匹配,才有可能写出好的评论文章。演员也是如此,很多演员在决定是否排某部戏时,都会下意识观察在剧本中能否看见自己,若要能看见自己,就会有信心去排演,若在剧本中看不到自己,就认为这个剧本不太适合自己。因此,一个好的评论者需要研究一度、二度、三度创作,因为这一切都是一个整体。

四、小剧场戏剧和个体的生命状态关联紧

“归根结底,戏曲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以演员的血肉之躯来呈现。”当我们用情感去感受剧目时,尤其是在小剧场中,观众被场上演员的生命所震动。小剧场戏剧的自我表达,让我们和个体的生命状态贴得十分紧密,共鸣共振感也分外强烈。

正如扬剧《子胥过江》,计划明年将之再创为小剧场作品,着力保留“旷野”“林泽”“江上”三折。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面临着“过江”,“怎么过去?能不能过去?渡人、渡己,是横亘在每个人面前的问题。事实上,艺术家也在不断自我突破、不断“渡江”,就表演的张力与丰富度而言,《子胥过江》甚至是继《郑板桥》之后的再一次提升。再以小剧场昆剧《六道图》为例,昆曲表演艺术大师石小梅领衔主演,评论者若不能看到她个体生命的燃烧与超越,就无法真正深入把握、触摸到《六道图》最高的审美价值。

评论者要始终记得:我们要面对的是剧目、是文本、是表演,但归根结底,是人、是情感、是生命。

综上所述,一位优秀的评论者首先要具备渊博的学识和守正的根基,要研究戏剧本体,为创新做好积累;其次,评论者要能够真诚地和主创交朋友,在做好前期功课的基础上深入交流,了解主创人员的悲欢;再次,要准确找到剧目的感人点,与作品的审美高度相匹配,在观赏剧作时能准确指出问题,帮助创作人员改进和提高。小剧场戏剧和个体的生命状态十分紧密,评论时更要用情去感受生命的激荡,力争做一个感性与理性并驾齐驱的评论者。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