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小剧场评论 | 王童:于变动不居中寻求稳固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12月03日16:29
作为戏剧创作的重要实践领域,小剧场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活力,不断突破传统戏剧的框架,在舞台空间、叙事方式和表演形式上呈现出丰富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特策划小剧场评论专题,邀请专家学者对全国优秀小剧场剧目、我省新创小剧场剧目开展评论,深入探讨小剧场戏剧的发展现状、艺术特点与未来方向,旨在为小剧场戏剧的进一步繁荣提供理论支持和启发,助力这一领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者按】为持续推动小剧场戏剧的创作繁荣与实践创新,近年来由中国剧协、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联多次联合主办的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作品展演活动,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小剧场戏剧的最新创作成果与艺术魅力,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戏剧创作的重要实践领域,小剧场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活力,不断突破传统戏剧的框架,在舞台空间、叙事方式和表演形式上呈现出丰富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特策划小剧场评论专题,邀请专家学者对全国优秀小剧场剧目、我省新创小剧场剧目开展评论,深入探讨小剧场戏剧的发展现状、艺术特点与未来方向,旨在为小剧场戏剧的进一步繁荣提供理论支持和启发,助力这一领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于变动不居中寻求稳固

——评小剧场话剧《邬达克》

文 | 王童

文献剧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发端于二战后的联邦德国,其创作以原始文献材料为依托,重在还原历史语境与事实。然而,作为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展演剧目的话剧《邬达克》(由上海戏剧学院师生团队献演)在这一传统中另辟蹊径。作为一部文献剧,《邬达克》吸纳了大量繁杂的历史资料,叙述中充满了宏大的历史话语。然而,与文献剧常见的“历史喧哗掩盖个体声音”的惯例不同,《邬达克》在主题上独具匠心,通过“不确切”与“确切”这一对概念展开叙述。这对看似矛盾的主题,既是对历史潮流与个体命运之间复杂关联的深刻揭示,也成为观众探究剧作意义的重要切入点。

一、何为“不确切”,为何“不确切”

“不确切”一词贯穿邬达克一生,也贯穿剧目始终。

剧目开场便引入了巴别塔意象——在《圣经》中,人们试图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塔,但因为上帝变乱了他们的语言,使他们无法沟通,最终导致塔的建造失败——话剧《邬达克》的展演背景是一个被各种差异所“弄乱”的世界,而渴望在这一世界中,用自己的建筑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触碰到天堂的人,是邬达克。

 

 

从演员设置的角度入手,《邬达克》将主人公一生的“不确切”以多位演员饰演邬达克的方式进行了展现。这是指,好几位演员瘸着腿,扮演着邬达克生命历程中的不同阶段:他曾是建筑系学生、战士、战俘、建筑师……事实上,剧目的叙事是从邬达克与签证官的对话开始的,二人在一问一答间,对邬达克的一生进行追溯,因此舞台上所展演的故事有着多重叙事层次。最高叙事层次的叙事者无疑是编剧郭晨子,第二层叙事层的叙事者则是老年邬达克。一切年轻时的经历,那些有关求学、士兵、俘虏的动荡过去都是这位早已在上海声名显赫的建筑师口述给签证官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何扮演邬达克的演员数量如此之多:一生追寻不到确切之物的男主,在回忆过往人生时,也觉得自我面目模糊。

面目模糊的自我意味着身份认同的犹疑,这也是《邬达克》最重要的一处不确切。追溯其人生,这种犹疑实在是太理所应当了,这位传奇建筑师出生于奥匈帝国,却于帝国解体后失去国籍:“我的祖国匈牙利独立了。而我的出生地却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一部分。”为有一份工作,他用一杯酒买了张俄国护照,成了个表面上的俄国人。后又流亡至上海,在此处他留下了百余座闻名的建筑。他在二战中做了领事,拯救了无数在上海的犹太人的生命。战后,入籍美国……这些身份标签之间的冲突和滑稽,体现了他在身份认同上的困境。

于是,尽管《邬达克》中有着对战争、国族、信仰、自由、光、梦想等命题的探讨——这些词汇充斥着启蒙精神——有着不同文化、政治背景的展示,但归根究底却是在讲述个体的生存困顿,而当关注点在主人公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确切时,剧作就不是仅仅只在展现一个人物的生存经历,而是在深挖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及其幽暗难明的内心世界。由此,《邬达克》兼顾了宏大与微小。

二、如何“确切”,“确切”何为

邬达克一生都难以诉清自己是哪国人,这是邬达克一生不确切的重要元素。但最高叙事层的叙事者却似乎向我们传达出了一些自己的声音:国籍大约不能成为拥有确切的源头,这在剧作偶尔出现的荒诞性中可窥见微弱的几分贝。当邬达克和妻子宣誓效忠美利坚合众国时,那格外严肃而高尚的誓词,反而具备了反讽的效果。我们清晰地知晓,剧作对“身份”“国籍”的反讽远非仅在修辞层面,更在于其“歪曲”一面所影射的存在,这应当是一个深邃的价值取向。

那么,话剧《邬达克》将“不确切”的人生中,那一丝丝的“确切”放置在何种价值取向上?

邬达克对确切的追求很大程度体现在他对建筑极致艺术的追寻之上。这位建筑师为上海留下了武康大楼、大光明影院、国际饭店等一系列地标性建筑——也正是《邬达克》的舞台布景、叙事结构、表现范围都早已超出大师剧的需求,才使得当围绕着话剧来谈论邬达克的建筑时,人性的窥视作用远超对大师的歌功颂德——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主义、现代主义,全世界各种建筑审美风格都在邬达克的手下汇集于上海。剧作选取了和全球化息息相关的情节来叙事,上海本就是多元的,是现代化大都市的代表空间,当一系列旗帜鲜明、特征明显的建筑审美潮流于此交会之时,似乎彰示着邬达克在借由建筑艺术来对“不确切”进行突围的努力。

此外,剧作将相当大的温暖而舒适的篇幅慷慨地给予家庭范畴。例如邬达克童年时与父亲的对话,又或帮助妈妈洗碗,甚至是与弟弟那尖锐却又深沉的矛盾……国族、自由、信仰等都在其不可控的状态下不停地被打破冲散。终于,邬达克的足迹遍布全球,但剧作还是将其探讨放置到了个人家庭的范畴内。剧作隐含的价值指向未尝不是印证着当代的某种社会症候。詹姆逊曾认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不再具有连贯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只注重现在、当下的时间观,这就割裂了历史与现时的关联。这意味着自我身份被消解、人们不再具有坚定的价值信念、过去未来和确切身份。此时,能够用来填满这种不确切之感的就只剩下日常生活、情感扩散。也许,《邬达克》的确是宏大的,它有着那样繁复的文献资料,演员们总通过台词,将同一历史时间全球的秩序都告知给台下观众,但其内核却又传达出温和的微小感。

《邬达克》的可贵之处在于,主人公的人生是那样具有传奇性,但剧作却没有选择传奇叙事,而是在传奇中窥见人与自我之间,那种微妙的矛盾、缠绕与纠葛。尽管时过境迁,战争不再是阻碍“确切”的最大因素,但如何在多元之世寻求清明,如何于变动不居中寻求稳固——这正是“确切”为个体带来的最大财富——仍旧是个体需要解决的命题。

作者简介

王童,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