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红楼千古恨,乡愁深处是别离
文 | 于长彬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一部描绘家族兴衰的史诗,更是曹雪芹内心深沉乡愁的抒发。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乡愁如同一根隐形的红线,串联起故土依恋、家族记忆、亲情追思与理想幻灭的复杂情感,赋予了作品无尽的人文深度与情感共鸣。
曹雪芹笔下的乡愁,是地理与心灵的双重归宿。他深情回望童年嬉戏的金陵与扬州,那片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成为他灵魂深处永恒的牵挂。即便他身处繁华已逝的京城,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依旧炽热,如同梦回时分的轻风,穿越千山万水,抚慰着游子的心房。
家族的兴衰史,是《红楼梦》中乡愁情感的重要载体。曹雪芹借贾府这一社会缩影,展现了从鼎盛到没落的沧桑巨变,不仅是对个人家族命运的悲叹,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兴衰更替的深刻洞察。他通过对家族成员间复杂情感的细腻描绘,尤其是对大观园中青春岁月的追忆,展现了亲情的温暖与珍贵,以及面对世事无常时的无奈与哀伤。
理想家园的破灭,是《红楼梦》乡愁情感的又一重境界。大观园,这个如诗如画的理想国,承载着曹雪芹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这座精神乐园逐渐荒芜,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这种破灭不仅体现在物质世界的衰败,更在于精神世界的崩塌,深刻反映了作者对时代局限的反思和对人性光辉的坚定信念。
“一曲红楼千古恨,乡愁深处是别离。”这不仅仅是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赞美,更是对曹雪芹内心深处那份难以言喻的乡愁情感的深刻揭示。在这部作品中,乡愁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遥远与思念,更是对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永恒别离的深刻体悟。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将自己的乡愁情感升华为对人性、社会、历史的全面审视与人文关怀,使得这部作品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了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学瑰宝。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斗前行的支撑力量和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这种精神命脉具体体现在人们对家、对家乡、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无限热爱之中,这种情感正是乡愁的源泉。“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愁是我们文化之根与身份认同。乡愁不仅是对地理故乡的思念,乡愁更是对文化根源的追寻与认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描绘贾府的日常生活、礼仪习俗、诗词歌赋等,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族传承。这种文化乡愁,是对个人及族群历史、传统、价值观的深刻眷恋,是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石。它让我们意识到,无论身处何方,文化之根始终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它是社会变迁与人情冷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乡愁情感中,往往蕴含着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和对人情冷暖的体察。《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不仅是家族命运的沉浮,更是对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映。人们在这种变迁中,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从而更加怀念过去那些纯真、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它是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失落。除了物质家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精神家园,那是我们心灵得以安放的地方。在《红楼梦》中,大观园就是这样一个精神家园的象征。然而,随着贾府的衰败和大观园的荒废,这种精神寄托也随之破灭。这种从希望到失望的转变,让人深刻体会到精神家园追寻的艰难与失落。它启示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更需要关注内心的世界,寻找并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它是历史记忆与集体无意识。说乡愁情感还涉及到历史记忆集体无意识的层面,是因为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和集体的记忆构成的,这些记忆构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和民族性格。《红楼梦》作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兴衰的巨著,不仅记录了贾府的家族史,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这种历史记忆通过文学作品得以传承和保存,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也是激发集体无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力量。它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乡愁。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人们的流动性和迁徙性大大增加。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生活经历使得乡愁情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人们不仅要面对对地理故乡的思念,还要面对对文化身份、社会归属的迷茫和追寻。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乡愁不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对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共同命运和文化多样性的深刻反思。所以,这种乡愁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内涵和见证,能够触及到更广泛的人类情感、社会变迁、文化认同以及个体与集体记忆的交织。
此外,乡愁情感还深刻地关联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这些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通过代际传承得以延续和发展。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边缘化的危险。乡愁情感促使我们反思和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鼓励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保持活力并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于长彬,南京市秦淮区月牙湖街道总工会副主席。社会工作师、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