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高振杰 | 从“城市·成长·成果——聚焦昆山主题摄影作品展”探析摄影中的抽象方法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10月21日10:1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昆山“勾画现代化目标”殷殷嘱托15周年,昆山撤县设市35周年,及昆山市连续2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首位的重要节点,在中共昆山市委宣传部指导下,昆山摄影界为这座城市和人民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城市·成长·成果——聚焦昆山主题摄影作品展”于2024年9月31日在昆山陆家衡艺术馆隆重开幕。

从“城市·成长·成果——聚焦昆山主题摄影作品展”

探析摄影中的抽象方法

文 | 高振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昆山“勾画现代化目标”殷殷嘱托15周年,昆山撤县设市35周年,及昆山市连续2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首位的重要节点,在中共昆山市委宣传部指导下,昆山摄影界为这座城市和人民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城市·成长·成果——聚焦昆山主题摄影作品展”于2024年9月31日在昆山陆家衡艺术馆隆重开幕。

展览不管是空间呈现,还是作品效果,以及业界反响,都取得了圆满成功,此处不多赘言。作为昆山文联和昆山摄协年度内的一项重要展览,除了能切实地从摄影作品中感受到这座城扑面而来的活力与精彩气息以外,我更加关注到的是作品中展现出来的语言属性和审美特征,其中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元素上的抽象性。

为什么要重点探析作品中的“抽象性”呢?因为抽象对于以真实复制客观世界的摄影语言来讲,不管是对摄影创作者,还是对画面本身,都具有着重要的运用和视角价值——它能够以一种幽默又不失新颖、抽离又兼具真实的角度将现实生活展现的更具审美内涵和富有可读性。因此,我们不妨借助本次展览作品一探实现画面抽象的诸多可能。

《三一重工》袁文摄 选自“城市·成长·成果——聚焦昆山主题摄影作品展”

关于抽象,它其实一直伴随我们左右,我们在认识事物、研究事物中都在不断运用着这项重要能力。而在摄影表现中,抽象其实就是对点、线、形状、色彩等基本元素进行概括和抽离,打破刻板印象,重新组建结构,形成富有设计形式感和丰富表达空间的画面过程。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景物的形体结构是藏于细节之下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我们会比较容易被景物纷繁的细节所干扰,无法关注到表象的根本——结构的存在。抽象就可以帮助我们敏锐地捕捉到景物的内在结构,并在画面中形成构图。

《S11地铁空间》 蔡龙摄 选自“城市·成长·成果——聚焦昆山主题摄影作品展”

抽象的前端在于观察。这种观察能力在绘画中更易习得,因为讲究造型基础的绘画,在造型之初,训练的就是如何从表象中提炼出内在框架,并在框架的基础上添加“血肉”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绘画是加法艺术,它可以随意添加和更改事物的样貌,而摄影是减法艺术,它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进行选取和舍弃。所以,既然我们不能像绘画一样随意改变拍摄对象,那么要改变对象的结构形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改变我们的观看视角。因此,观察和拍摄的角度就显得极为重要,抽象的美感首先从拍摄的角度中来。

一、关于视角的新奇性

抽象在于打破常规,构建陌生而新奇的视觉趣味。我们首先要将抽象意识真正注入到观察行为之中,试着去重构结构,我们会发现在经过抽象化之后,事物似乎真的变得陌生而神秘起来,一个新奇的充满联系的视觉世界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对于一些景物来讲,我们的观看视角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多以平视或仰视的楼房、树木,诸如这样的观看角度我们比较熟悉,看到的形象也是习以为常,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寻找那些平时较少触及的角度去观察和拍摄呢?比如高空俯拍,或趴在地上拍摄,这种新鲜的视角在透视等因素的作用下会使景物看上去抽象而新奇。

《欢乐夏日》 俞利强摄 选自“城市·成长·成果——聚焦昆山主题摄影作品展”

当然,在景物的周围寻求新奇的结构形态,是我们的观察常态。这一过程需要我们能够善于观察构成元素,通过抽离点、线、形状和色彩等,将之在不同的观察距离和高度上进行重新组合和变化,使它们在形式上产生新的结构形态。通常,这一过程伴随着我们对细枝末节的概括和简化,画面的结构意味得到增强。所以,简洁的点、线、面构成会为我们带来抽象感。

二、局部中的抽象空间

我们习惯看到整体,是因为整体更容易被我们识别,如果我们没有观察意识,那么就很容易受这种习惯的影响,而丧失看到更加有趣的内容的机会。整体由很多的局部结构构成,整体可以带给我们较高辨识度的形象,而局部则可以打开我们的想象空间,展现出更富抽象意味的表现可能。非常有代表性的局部,可以起到很明确的整体指向效果,同时又保有朦胧的神秘感,让我们在“一斑窥全豹”的感受中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而将我们的观察视角聚焦于局部,在局部的海洋中切割、抽离、重构出有趣的画面,也将是一个颇具内涵的观察过程。

局部会让我们更容易感受到取景框的存在,它的切割范围决定着我们要呈现什么和舍弃什么。所以,我们在观察时要将取景框时刻纳入到局部构图之中,这为我们对局部的切割定位带来一种处理角度——边缘与整体的协调。

《南星渎色彩》 蔡龙摄 选自“城市·成长·成果——聚焦昆山主题摄影作品展”

在局部中,我们容易失去参照的标准,而对比例和大小失去判断,甚至一时间无法辨识其中的内容。这一点,在我们的局部抽象中,可以发挥出更加生动的效果。从局部中抽象出有趣的结构和形式,并依托比例与大小的失判,让观者对画面内容感到陌生和困惑,迫使他们去关注内容的实质,并从局部结构的设计元素,如线条、色彩或肌理中得到观看的乐趣。所以,我们要主动去靠近景物,关注局部,试着从中发现抽象之美。

三、动感特征的抽象可能

当我们想仔细观察某一景物时,大多会选择停下来靠近后细细查看,因为我们的眼睛更适应于静止的状态。现在,我们借助相机,观察的方式就可以跳脱肉眼的限制而变得更具速度感——通过对相机快门速度的控制,我们可以一窥景物的动感瞬间。所以,在摄影中的“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肉眼观看,而应该是习惯用相机的视角去看,即我们所说的摄影师的第三只眼。这种由于速度的碰撞所产生的动感影像,也给予了我们更加生动的抽象空间——抽象可以不限于静止,它也可以是运动的。

这种运动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抽象的结果,即最终的影像是动感的;另一方面则是指抽象的过程是运动的,它可以只是景物的运动,也可以是相机的运动,同时还可以是景物与相机的共同运动。许多时候需要摄影师有所把握的,可能正是这种抽象的运动过程——根据不同的运动状态去选择角度、快门速度、光线等可以影响画面的因素,最终获得可期的抽象画面。比如动感虚化,摄影师可以通过控制快门速度使景物虚化,而景物形象的虚化则会使其由具象向抽象转变。如果摄影师能够将虚化的影像处理得生动有趣,那么这种抽象就会变得更加吸引人心。这里尤其需要摄影师把握的是拍摄的时机,以及对快门速度的掌控。

《万家灯火》 程尚可摄 选自“城市·成长·成果——聚焦昆山主题摄影作品展”

四、光影中的抽象美感

光线可产生明暗,明暗可凸显结构,也可隐蔽结构,所以明暗光影可以帮助我们对画面进行抽象。比如我们经常用来刻画景物立体效果的侧光、侧逆光等光效,它们通过明暗对比凸显景物的表面纹理和立体结构,可以带给我们丰富而生动的点、线与形的光影变化,而抽象就产生于这种变化之中。我们的观察也将集中于这种变化所带来的视觉趣味之上,寻找抽象的可能。

比较鲜明的案例就是那些本身具有重复结构和节奏的景物,如起伏的沙丘、林立的廊柱、具有立体图案的花瓶等,光线在强化其结构特征之外,也使得景物具有了光影的韵律美感。而我们通过观察和取景,充分把控这种韵律,就可以赋予画面一定的抽象美感。

《湖畔露营》 袁新宇摄 选自“城市·成长·成果——聚焦昆山主题摄影作品展”

当然,结构之外产生的光影也值得我们关注,如投影。因为其他景物的遮挡而在拍摄对象身上投下的阴影,也是我们进行抽象的重要对象。通常,这种投影会与景物自身的光影结构产生重叠,而带来一种外来的强加之感,并向观者呈现暗示信息,吸引观者作出联想。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投影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投影是为了增加主体趣味,而非破坏它。投影只产生一个神秘的形状,它自带抽象气息,我们可以选择投影的形状,甚至投射的位置,以与主体结构获得视觉上的协调,并从中营造光影趣味,满足对主体和画面表现的需要。当然,投影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观察对象,只要它足够有趣,就可以成为画面的表现中心。

从以上探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抽象的丰富可能性,这在展览的作品中也皆有体现,它让作品展现出超脱于现实的“个性”美感,让真实变得不再乏味,而是具有了创作个体的鲜明印记。因为从本质上说,绝对真实似乎并不存在,也鲜有价值,而那些独具个人印记的真诚作品反而更是真实的鲜活样本,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作者简介

高振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昆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