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省评协组织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评论征稿摘编
2024年07月15日09:42
初夏时节,由滕丛丛执导、改编自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播出。该剧讲述了阿勒泰牧区的点滴生活,再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观众,引发广泛讨论。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以此剧为主题,特别策划征稿活动,活动自5月21日启动以来,共收到省内外投稿68篇,现从省评协公众号推出的稿件中选择30篇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编者按:初夏时节,由滕丛丛执导、改编自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播出。该剧讲述了阿勒泰牧区的点滴生活,再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观众,引发广泛讨论。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以此剧为主题,特别策划征稿活动,活动自5月21日启动以来,共收到省内外投稿68篇,现从省评协公众号推出的稿件中选择30篇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张华 南通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新疆——这个我曾工作和生活了九年多的地方,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也曾站在阿勒泰那片如诗如画的草原上,迎着落日的余晖,望着无垠的远方,沉醉过、思考过、慨叹过。大草原是美丽的,也是孤独的。孤独,让人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坚韧,满心欢喜地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日出。美丽而孤独的大草原,也孕育着快乐。“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蒙古族奶奶的话,治愈了很多人。李娟用美丽、孤独和快乐,编织出了独特的人生画卷,让我们找到了共鸣与悸动。如果我们暂时放下那些世俗的名利和喧嚣,心中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耳畔有一曲悠扬的牧歌,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再次出发的地方,就是我们的阿勒泰。

王振羽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我的阿勒泰》文本基础扎实别致,是一种边地风情的喃喃自语,别出心裁,别有一番诗意,一种野趣,令人意会,难以言传。电视剧的成功也在影视改编者的拿捏得当、张弛有度。立足于原文本,细致解读,在人物故事上进行了集中、置换,总体上看,符合生活逻辑,也适应了受众的欣赏胃口。有人批评,为何把“外婆”换成了“奶奶”,这样的悄然置换改变了许多人物相处之间的微妙与复杂,张凤侠、李文秀的爱情被有意无意地浪漫化、诗意化。李娟无意于去呈现历史的苍茫、现实的沉重,她的切口很小,智慧而从容,举重若轻,既有刻意的规避,更有来自天然的天真包裹之下的好奇与狡黠。

王海波 省广播电视总台影视频道总监

不出意料,作为剧集的《我的阿勒泰》火了。这把火,不是小火慢炖,不动声色,是剧集结束了,故事才开始,是上头的后劲和入心的余味,是余音绕梁和灰烬里重生,是醍醐灌顶般的昭示和开启。《我的阿勒泰》之受欢迎,不经意间的通达是很重要的一面。如果说阿勒泰的风光养眼,张凤侠的魅力则养心。张凤侠既没有沉到生活的水底,也没有俯视生活,既没有推着生活走,也没有被生活推着走,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让该来的来,该走的走,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我的阿勒泰》,是文学和对文学的热爱,为我们打开人生的豁口,找到精神的桃花源,看到迷茫的前方,仿佛若有光。

姚顺忠 省政协宣传信息中心主任

电视剧摘取了三个生活细节,成功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张力十足、正气充盈的人物形象。一个铁皮饼干盒演绎了她藏在心底的爱。铁皮饼干盒装着丈夫的骨灰,失去时,她躺在地上嚎啕大哭,面对女儿的劝慰,答道:“总舍不得”,道尽她内心深处的爱。一份小卖部告示尽显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真诚。剧中有一个小卖部告示的特写镜头,“人不在,东西自己拿,钱放在这里”,彰显了张凤侠与哈萨克人们之间的互相信任与彼此的真诚。一个举动透出她克服生活中难题的聪明和睿智。张凤侠用一面小红旗,化解婆婆闹着回沈阳老家的尴尬。她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化解生活中的困难。

梁天明 南通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

《我的阿勒泰》像一部“诗电影”,涤荡了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它带着崇高的激情,传达出一种大地的神圣感,赋予阿勒泰全新的大地视域——这是一个纯粹的生活之地,容纳了人世间一切可以容纳和不能容纳的情感体验。给人一种久违的自然感:人物和故事,都从大自然中走来,仿佛尝到了一口纯天然粮食,让人咀嚼到了一种天然谷物的醇香。镜头之下,山川、丛林、天空、旷野,无不独具自然性灵。剧中每个人的存在就是一种价值,反映了生命与大地、自然之间的统一。生命象征着大地、自然,与万物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更独立、更壮阔、更普遍的生命力,同时也释放所有的价值、尊严和荣耀。

张念 《群众》杂志社编辑

《我的阿勒泰》因其至真所以让人认可。一是塑造了真实立体的人物。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都与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出身,以及过往经历十分匹配。让观众相信这些人物就是真实存在的,从而和人物产生深度的情感共鸣。二是反映了真实可感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个真实、让人向往的阿勒泰,同时也让人们思考在时代与历史的洪流滔滔向前的时刻,个体以及个人所处的文明应该如何自处。三是讲述了真实朴素的道理。传达了在阿勒泰生活的人们从平凡中领悟到的闪着光的朴实的真理,让人觉得可感可信,并愿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王亚芳 省邮政管理局

《我的阿勒泰》敏锐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回应了当下观众的期待:更关心普通人的生活,更在意真实的新疆。全剧聚焦阿勒泰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家庭相互交织的生活细节,微观生动地还原了边疆各族人民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相互包容,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和谐真实状态。该剧还是一部解构逃离与回归关系命题的哲学剧,剧中人物总是在逃离和回归之间游走:我们可以向往心中的诗与远方,更应当感恩养育自己的故乡。另外,散文的成功改编同样值得圈点借鉴,编剧嫁接整合的高超技艺,助力该剧成为一部故事情节生动、人文哲理深刻、视觉冲击力强的优质剧作。

吴瑕瑕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副院长

《我的阿勒泰》以疆二代李文秀的视角,讲述了从城市返回牧区的一段经历,沉浸式地展示了阿勒泰自然壮阔的美丽风景,透视式再现了阿勒泰田园牧歌生活的真实细节。李文秀回归阿勒泰“去爱,去生活,去受伤”,表达了对传统游牧文化没落式微的无奈。世界一定要这样变化吗?《我的阿勒泰》是文艺的、影视化的“中华乡愁”,是华夏儿女忽近忽远的家国梦。在哈萨克语中,“喜欢你”的意思是“清楚地看见你”。去爱吧,去“清楚地看见”《我的阿勒泰》的人;去生活吧,去智慧地审视《阿勒泰的角落》里的细节;去受伤吧,去承受生命的或轻或重,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远方和自由渴望。

陈琰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我的阿勒泰》以女性视角,深入解读了人与自然、女性与生态之间的独特关系。作品通过女性角色的坚韧与自我治愈,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与自主。同时,导演借助精美的画面,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传达出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该剧深刻揭示了女性在生活中的困境与追求,以及她们与自然之间深厚的联系;它倡导两性和谐共生,将性别诗学融入生态女性表达,探索女性价值。作品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模式,也对于促进女性发展、实现真正平等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细腻而有力的叙事和表达,《我的阿勒泰》成功塑造了一幅充满爱与美的乡土世界画卷,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智慧,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文关怀。

吴洪彬 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音乐高级教师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通过大量的空镜画面,散文般的叙事风格,向观众揭示了民族交融下的普通人敬畏自然、找寻真我的内涵。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阿勒泰,也让我们在李文秀的故事中,对生活开启新的认识和理解。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珍视生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许在世界的某个转角处,我们会与自己的“阿勒泰”不期而遇,找到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臧书德 东海县中医院医生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是一次文艺新质生产力大胆且成功的破圈。追随四季,导演以转场为轴,将雪山、河流、桦树林和走心的古尔邦节原汁原味地搬运给观众。如果说《我的阿勒泰》这部剧对久居闹市的现代人具有极强的“治愈”指数,那么,这种万花筒式的自然风景的呈现,无疑是最有效的“多巴胺”。对转场中人性的刻画,导演的传统工笔手法极为精准,即:巴太是原生态骨子里的自觉从善;张凤侠是嵌入式的拥抱珍惜,她真心保鲜的是自己搁浅在大草原上的青春和爱情;文秀是路过沉浸式的瞭望,期待在这一方净土邂逅自己的诗和远方;高晓亮的候鸟式造访是野蛮的冲撞,更是一种攻击性的掠夺。

张明 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

《我的阿勒泰》的镜头循着李文秀的视角,用澄净细腻的“彩虹”叙事手法将阿勒泰未被污染的自然风貌与民族文化诗意般呈现。在这远离尘嚣的视角下,草原民族天高云淡的性情,简单生活之美、坚韧且不乏深情,他们的身心栖息在无垠的草原上,丰盈而富足,形散而神不散的韵味萦绕始终,宛若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缓缓展开,让观者领略到不一样的故事,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唯真动人”。

杨震 泰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我的阿勒泰》剧情贵在并不童话式的表述,不回避生活中遇到的欺骗、挫折与矛盾,传递的价值观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心灵之美。异域风光、淳朴民风,值得我们将目光投向遥远的阿勒泰,观望让心灵宁静与单纯的天空大地以及“彩虹布拉克”的人们。这部电视剧的核心价值还在于,朴素善良审美求真的精神内核应该始终发出特有光芒,不被物质、金钱乃至权力的风潮所淹没。仰望星空,心中有阿勒泰,能分辨善恶美丑,就很好。

杜波 宿迁市文联办公室副主任

《我的阿勒泰》展示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纯净世界,如诗如画的雪山草地承载了多样的民族风情,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阐述着朴素豁达的生活真理。剧中的人物性格迥异、生动鲜活,他们遵循自然规律,逐水草而居、择天时而动,演绎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故事。它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情的人文关怀,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关系,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遥远而美丽的阿勒泰,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考现代生活和个人成长的新视角。

于长彬 南京市秦淮区月牙湖街道总工会社会工作师

《我的阿勒泰》以新疆之苍茫为画布,不仅勾画出那自然之瑰丽,更于其中深挖了爱情之精髓与世间之真相。传统与现代,犹如两股激流,在此交织碰撞,引发人们对于文化保护之深沉思索。在这浮躁的时代,如同一面明镜,提醒人们应当审视内心,求得一丝宁静。它不仅是爱情的赞歌,更是对当代社会之弊病,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揭露与反思,使人们在欣赏美景之余,更得以深思生活的本质,寻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孙丽萍 张家港市文联副主席

关键词“转场”几乎贯穿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始终。这里的“转场”,是辗转奔赴夏牧场的显性情节,更是人物内心千回百转的隐性情境。有生活的转场,从城市走向牧场;有心灵的转场,从迷惘走向开阔;还有文化的转场,从固守走向和解。它们既是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性格的核心线索,也是深化和揭示主题的重要载体,使轻盈诗意的返乡故事呈现出思想的深度、叙事的重量。每一次转场,都是世界的新生,令人在微风拂面般的影像中感受到心灵的涤荡。

吴秋霞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副教授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生动展现阿勒泰的民俗风情,该剧的热播推动了阿勒泰旅游产业发展,唤起了人们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剧中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如传统服饰、美食、特色建筑和节庆活动等,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理解。电视剧如一扇神奇窗口,呈现的民俗风情引发观众强烈共鸣与认同,充分证明民俗文化在影视艺术中潜力巨大、价值非凡,拓展了影视表现空间。

何霞 常州大学讲师

《我的阿勒泰》改编成电视剧后,“00后”成为了忠实剧粉,反复刷剧,把它“安利”给每一位朋友:“仙品”“绝对细糠”“治愈到爆”“年度最佳”“看到泪失禁”。一部反映草原生活的片子如何与“00后”产生精神共鸣?对此,大四学生康雨涵说:直入云端的雪山、茂密的森林、成群结队的羊、肆意奔跑的马等自然景观让我仿佛置身于阿勒泰广袤的土地上,亲身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大二学生杨洋说:我特别欣赏张凤侠的价值观。我很渺小,但是在我的人生中,我又是庞大的。因此不必随波逐流,安守本心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大一学生武陈曦说:我特别喜欢影片呈现的哈萨克文化。人与人之间产生友情与爱情,是由于被看见,所以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意思是,我清楚的看见你,用心灵去感受,用灵魂去共鸣,用一个生命去触碰另一个生命。

张瑾 张家港退休教师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呈现出大量生动鲜活的牧区生活细节,满足了大众对田园牧歌的情感需求,让大众从作者李娟清新、幽默、随性地叙述表达中,愿望得到了满足,情感得到了共鸣,也为影视剧与文旅赢得了流量。影视创作追求流量无可厚非,但不应被流量所累。影视剧创作要更好成为文旅的“诗与远方”,多聚焦中国风,利用好文艺创作的“富矿”,将中华老字号中的文化底蕴、工业遗产中的资源深挖精雕。

高媛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一级教师

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身体的疲惫与心灵的荒芜令当代年轻人迫切寻求一系列“精神疗愈”的方式。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描绘了新疆阿勒泰的如画风景,当地人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这恰是城市生活中所匮乏的,也正是当下很多人所心驰神往的。本剧人物形象塑造立体丰满,无不闪烁着纯净美好的人性光辉。“去爱,去生活,去受伤。”阿勒泰就像一座“心灵疗养院”,为人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更教会了人们如何修炼内心,向爱与美、真与善义无反顾地奔赴而去。

姜伟婧 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人生的有用与无用,如何定义?是否应该认同外界刻板的标准?可见,关乎生命的问题,像一棵蓬勃生长的树,看似“少”,却能衍生出“多”个追问旁支,每个人都当在追问与求索中,接近生命的意义。真正触及灵魂的问题,经典性毋庸置疑,但有科技加持,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千年前,庄子在《人间世》中曾有“无用之用”的探讨,如今《我的阿勒泰》,以现代故事、镜头语言和网络传播,放大这一追问的效应,我们乐见其成。

陆秀云 南通市北城中学教师

导演滕丛丛以一部至真、至善、至美的文艺影像为电影和影视剧中“我”的表达,提供了更有启发性的思路、更唯美的方式和更为辽阔的天空。这个“我”是丰富而深情的,这个“我”既为个人的存在,也是“我”之周遭世界的存在——人和事,天和地,生和死。所以“我”的故事中,有爱,有生活,有受伤!“我”的故事中,有美,有风景,有诗意。“我”的故事中,世界生生不息、滔滔不绝!这也许是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诸多评价,比如“诗电影”、“生命之歌”、“最治愈的风光片”之外,最独具魅力的意义。

刘翔宇 空军勤务学院文职教员

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壮美的自然风光,阿勒泰一出场即自带光环。剧中展现的大美边疆,不仅仅是作家李娟的心灵归处,也成了诸多读者观众的“梦乡”。对李娟来说,她的青葱岁月与当下“流水线”青年悄然契合;她的散文世界描绘了一个都市人的“诗和远方”;她构建的不依赖时间刻度精确生活的阿勒泰牧场,让受困于“社会时钟”的人们,找到了价值救赎之所。从散文集到迷你剧,从民族牧区到心灵田园,《我的阿勒泰》使得依赖空间想象、深度思考的文学世界变得清晰,实现了形态重构;开辟出一片精神原乡,完成了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价值跃升。

陆华丽 《沙地》杂志执行主编

质朴的表达方式更容易呈现专业化的人文境界。当演员的表演、妆造都归于演技和真实本身,作品的真实性和散文的纪实性真正交融。各司其职,也是电视剧在探索回归之路。选择演员,以角色匹配来衡量;选择角色,从合适出发。这样的双向奔赴和努力,成就了剧情表演的自然效果。摒弃了名和利等外在干扰因素,尽可能地从专业角度出发,让导演选择到最适合角色本身的演员,让演员借助曾经的知识与经验积累来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唯有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电视剧才能获得成功。

邵叶敏 新疆大学博士生

《我的阿勒泰》出色地完成了散文体裁影视改编的首次尝试,为国产影视和民族特色叙事的发展进路提供了新的拓展可能。突破了“边缘-中心”二元对立的叙事桎梏,闪耀出归返传统、自然与人之初的淳朴和性灵气质,还向我们展现了在现代化进程的今天,重新评估和再认识新疆生态的文化传统和时代意义。剧集关于追寻自由生命和自适生活的主题,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友好谐趣,成为了抚慰人心的一剂良药。当文学坚持以文学的广大和精深书写情志,影视改编以尊重异质性为前提进行创作,便成就了文学和影视相互独立又彼此丰富的审美气质。

王薇 南京大学博士生

《我的阿勒泰》谱写的草原牧歌,成功为身处于忙碌喧嚣社会中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听觉疗愈体验。自然的声音、少数民族语言和地域口音腔调,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配乐编曲共同营造了剧集的声音景观。与现代城市对照,《我的阿勒泰》中直白、清晰的声音符号意指,纯粹、天然的声音符号系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对抗城市喧嚣的想象,带给人们回归母体的安全感,形成直抵人心、联结心灵的疗愈效果。声音和影像的综合是对人的主体存在“形象”的探索和表达。在草原风景与草原牧歌的疗愈中,《我的阿勒泰》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引导人们思考我是谁,又该如何存在。

惠政 清华大学博士生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与智慧之光,引领着观众在观剧的松弛感中获得了心灵的启迪。以李娟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以李文秀母亲张凤侠的生活经历为副线,讲述母女二人“去爱、去生活、去受伤”的成长经历。张凤侠的幽默和庄子式的达观影响了女儿,也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体悟到超脱的生命的境界。巴太与李文秀在原乡的相遇,不仅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坚守,也得到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辽阔!

李言 韩国全南国立大学博士生

《我的阿勒泰》通过对阿勒泰的地域风貌观察,城市的形状淡化于广袤无边的原野中,非人力所构建起的社会反而是人类真正的栖息地。剧中对于自然风貌的呈现极尽所能,我们在领略无限美好自然风貌的同时,视觉也获得了充分的体验。在视觉传达背后,人与自然的无限亲近似乎也成为了必然,李文秀为观众呈现了当代人“出世”的生活图景,它不是不问世事、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在人同自然的对抗中,逐渐克服早前的城市固有生活习惯,在同自然的交融中达成一种新的和谐的状态,在和解中达成了对情感纯真状态的回归。

杨叶秋 米兰理工大学博士生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女主角李文秀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她的成长历程,更是一场追寻梦想与回归自然之间的心灵旅行。在大城市屡屡碰壁的她回到了曾视为束缚的家乡。然而,正是在这片一度想要逃离的土地上,她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内心的宁静。这一回归自然、找回初心的过程,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心灵之美的融合。这里没有城市的霓虹,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只有纯净的天空,广阔的草原和随风起舞的白云。曾经的梦想如同夜空中短暂的流星,虽然划过天际,但也带走了无尽的黑暗。李文秀明白,梦想固然重要,但生活的本质却在于当下的每一刻宁静与和谐。

侯琬茹 香港教育大学硕士生

《我的阿勒泰》是诗意的栖居。荒野、牧场是无法被外力干涉的自然空间。大地给予了牧民生命,从而选择跟自然和谐相处。牧场是家的扩大延展。夏牧场让众人生命轨迹重合。众多女性形象不仅有多情浪漫、善良真诚、包容共情的一面,更有身处困境不服输的蓬勃生命力。巴太学会了放下、释怀与向前看。在阿勒泰去爱、去生活、去感受,这是李文秀的阿勒泰、是巴太的阿勒泰,更是你我的阿勒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