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孙丽萍 | 每一次转场,都是新生
——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06月26日16:07
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只有短短8集,时长仅5小时20分钟,但从中我们却能看到许多。不仅看到远远静默的群山、向着苍穹伸展的大树、绿得层次分明的草原,不仅看到哈萨克民族田园牧歌式的原生态生活,也不仅看到在草原上繁茂生长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还可以看到个体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结、碰撞与和解。

编者按:近日,由滕丛丛执导、改编自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播出。该剧讲述了阿勒泰牧区的点滴生活,再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观众,引发广泛讨论。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以此剧为主题,特别策划征稿活动,旨在增强文艺评论的组织力度和在场性,助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每一次转场,都是新生

——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

文 | 孙丽萍

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只有短短8集,时长仅5小时20分钟,但从中我们却能看到许多。不仅看到远远静默的群山、向着苍穹伸展的大树、绿得层次分明的草原,不仅看到哈萨克民族田园牧歌式的原生态生活,也不仅看到在草原上繁茂生长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还可以看到个体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结、碰撞与和解。

在剧中,“转场”这个关键词几乎是贯穿始终的。这里的“转场”,不仅是指辗转奔赴夏牧场这一显性情节,更是人物内心千回百转的隐形情境,既是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性格的核心线索,也是深化和揭示主题的重要载体,从而使轻盈诗意的返乡故事呈现出思想的深度、叙事的重量,令人在微风拂面般的影像中感受心灵的涤荡。

一、生活的转场:从城市走向牧场

从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到家喻户晓的影视剧,《我的阿勒泰》也在大众视野中实现了一次成功而优美的“转场”。剧集保留了原著诗意灵动的气质,以及许多果实般鲜亮饱满的细节,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了人物关系,提炼出主要的情节线索。

主人公李文秀一边在乌鲁木齐的餐馆打工,一边艰难追寻着自己的文学梦想。生活的窘迫、同事的嘲讽,都不能熄灭她内心的灯盏。但由于一次工作上的失误,无奈被餐馆辞退。她带着微薄的遣散费和作家刘海波的一句“去爱,去生活,去受伤”,踏上了去往阿尔泰的返乡之路。李文秀的母亲张凤侠,为人洒脱豁达,但心中依然有着再去一次仙女湾的执念,因为那是她和去世的丈夫相识的地方。她决定跟随哈萨克牧民苏力坦一家去往夏牧场,因为只有他坚持转场时要走仙女湾小道。而热衷养马的青年巴太因家中需要照料,在父亲苏力坦的极力要求下,从城里的马场暂时回到牧区,也将去往夏牧场。

可以说,剧集伊始,无论是李文秀、张凤侠还是巴太,都因为各种缘由而进行着生活的“转场”,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彰显了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人物之间产生了新的联结,为此后的各种戏剧冲突埋下伏笔,增强了剧情发展的驱动力。

二、心灵的转场:从迷惘走向开阔

观看《我的阿勒泰》,我们既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诗意,也能感到温暖质朴的人间烟火气,这和谐的统一,源自于剧中每个平凡而闪光的人物,源自他们丰富而真实的心灵风景。无论是李文秀、巴太,还是张凤侠,都在“颠簸的生活”中实现了新的成长。

剧中,追梦受挫、被迫返乡的李文秀渐渐感受到了阿勒泰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帮母亲的小卖部要债,让她体会到了当地人的质朴淳厚和真诚互信。澡堂里悠扬轻灵的歌声,让她心生久违的感动。和托肯、库兰参加乡间“拖依”,让她感受到生活的热气腾腾。母亲对“有用”的独特理解和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使她一扫心中的迷惘和各种既有观念的条条框框。而和哈萨克青年巴太的相处,使她有了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人生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思考。她在草原一样辽阔而真实的生活中闪耀着自己的光芒,实现了心中的梦想。喜欢养马的巴太为了救文秀,射杀了心爱的马儿踏雪,痛苦和自责让他无法释怀,离开了熟悉的草原。但多年之后,受伤的内心终于像休息好了的夏牧场一样,重新恢复了繁茂生机,引领着他重新追寻自己的幸福。而张凤侠,终于在仙女湾和去世的丈夫告别,和过去告别,尝试开始新的生活,并且在经历了高晓亮的骗局之后,依然选择了干脆利落地放下,洒脱而勇敢地向前。

风一程,雨一程,每个人都走过了自己心中的山河路远,走向开阔而光明的所在。

三、文化的转场:从固守走向和解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有着散文原著的可贵品质,形散神聚,含蓄蕴藉,虽然短小精悍,却在线索明朗、节奏舒缓的故事中呈现出多重意蕴。好似潺潺的河流,在不紧不慢地游走中,倒映着天光云影,倒映着两岸不断变幻的风景,《我的阿勒泰》也在故事中展现着生活的各种面貌,揭示着心灵的不同侧面,同时对民族融合、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主题都有着自然而然的表达。

其中,关于时代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很大部分是通过剧中人物苏力坦说出的,他说,“我喜欢的生活正在一样样地消失,鹰不能养了,猎不能打了,枪也要没收了”“人们转夏牧场,都宁愿开车走公路,而不愿意经过仙女湾小道了”,他质疑,“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他希望儿子巴太和自己一样在草原放牧,他执意不肯交出最后一把猎枪,因为那是猎人和牧民的象征。对于这份坚守,剧中并没有作出非黑即白的价值判断,而是传递出一定的理解和尊重,让我们看到他内心的勇敢和坚定、道义和良善、美好和纯粹。同时,又借由李文秀说出了一个客观事实,所有的传统和文明都是人类在世界变革中一点点摸索出来,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只有适应新的时代并调整生活方式才是正确的选择。而最终,传统和变革走向了和解。苏力坦交出了他的猎枪,卖掉部分牲畜,独自前往深山牧场。巴太继续回到他热爱的马场,三年后的除夕,他顶着一头短发踏雪归来。因为,父亲苏力坦不喜欢他留长发。此刻,灿烂的烟花辉映着星空,和草原上的人们一起迎来崭新的一年。

“天公变化岂有常,明月行看照归路”。时间的风吹过彩虹布拉克,人生的每一次转场,都是新生。只要明月朗照,步履不停,总能看到平芜尽处的座座春山。

作者简介

孙丽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张家港市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