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宋显磊 | 从编剧的“三个难点探源”看广播剧《探源者》的成功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06月25日09:03
2024年4月,由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宿迁市文广旅局等单位联合出品,由卢静等编剧的广播剧《探源者》在中央和江苏等重要媒体播出。该剧以“江苏文明之根”宿迁顺山集遗址发现和顺山集文化命名为背景,以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为主视角,讲述了江苏儿女如何在风云激荡的时代里发掘、守护中华文化遗产的故事。个人浅显认为,编剧在三个难点的探源,是支撑本剧成功的主要因素。

从编剧的“三个难点探源”看广播剧《探源者》的成功

文 | 宋显磊

2024年4月,由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宿迁市文广旅局等单位联合出品,由卢静等编剧的广播剧《探源者》在中央和江苏等重要媒体播出。该剧以“江苏文明之根”宿迁顺山集遗址发现和顺山集文化命名为背景,以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为主视角,讲述了江苏儿女如何在风云激荡的时代里发掘、守护中华文化遗产的故事。个人浅显认为,编剧在三个难点的探源,是支撑本剧成功的主要因素。

难点之一:对于考古专业的听觉探源

近年来,关于考古文化类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剧层出不穷。比如《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盗墓笔记》《老九门》《寻龙诀》《国家宝藏》《古墓丽影》等等,但多是光怪陆离,奇幻神话,亦或是一些考古题材的广播剧只在考古事件发现的浅层挖掘题旨。而本剧不但回归考古本源,挖掘了“考古”多维、深层的文化内涵,更回归到中国考古人的自身主体,呈现其精神之源、文化之光、人性之美。围绕尹焕章、王宜京等几代考古人探源“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遗址,就其专业性来说,具有极强的挑战性。本身考古这一冷门又专业性极强的题材就不太好写,加之受宿迁顺山集遗址发现和顺山集文化命名真实事件的艺术创作上的束缚,再加上广播剧这种“听觉艺术”创作形式受限,不得不说,编剧写这部戏是在“悬崖边上舞蹈”,稍有不慎,便会落入俗套,泛泛而谈,最后不了了之。该剧主要编剧卢静出身于戏剧影视学科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曾任宿迁市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等博物馆的讲解员,并有6年历史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方向学习研究的经历,拥有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真实的生命体验,才会敢选择“剑走偏锋”“向难而行”。编剧以其老练的笔锋、沉稳的编剧手法,将相对专业和学术的事件分散到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发展之中,用考古世家后代讲述者的身份在历史中跨越时空、穿梭溯源,将专业术语与学术研究巧妙地放在普通矛盾事件中进行加工发展,用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以及蒙太奇电影手法进行巧妙穿插、迂回,以其强大的逻辑控制力、角色塑造力、事件冲击力让整部广播剧节奏紧凑、冲突迭起,引人入胜、大开眼界。

难点之二: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触角探源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诚然,中华文明探源、考古工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利用一部短短80多分钟的广播剧,如何将考古工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讲清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是本剧的又一大创作难点。但作者以自身对“探源”二字有着“民族对于身份源头的探寻,个人对于生命来处的追问”的深沉理解,凭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丰厚的历史情怀、独特的江苏情怀,小处起笔,大处落墨,将顺山集遗址发现的过程放进中华文明重要组成之一的“江苏文明之根”探源的历史纵深之中,将尹焕章、尹嵋、尹淮等几代考古人的家族情怀放到近一个世纪的文物传承保护的民族情怀之中,将赵方刚、老支书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放到江苏人精神特质之中,用神来之笔加以打通、挖掘、探源,以崭新的触角,宏大的叙事、巧妙的结构勾勒出一幅将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恢弘画卷。

难点之三:对于心理学和考古学的学术结合探源

本剧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应该是首次将心理学和考古学进行有机融合,这在考古题材艺术作品艺术呈现上应该是填补了空白。如何将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专业进行有机融合,且能用通俗易懂的话去进行艺术加工,是本剧的又一大挑战。考古工作是一种职业,尹焕章一家两代人为什么都走上了考古这条路,这涉及人类的动机和驱力。作者巧妙地用尹焕章、尹嵋、尹淮共同的特征:都有过晕倒的类似经历,以心理医生的角度对几代人的心路历程进行探源。并以此为线索推动宿迁顺山集遗址发现和顺山集文化命名事件的展开,探源心理路程是一个生命的个体经历创伤、挫折、扭曲、重组的过程,而顺山集考古工作何尝又不是如此,矛盾重重、困境不断、一波三折,这也是尹焕章、尹嵋代际遗传晕倒症状的核心所在,是源自对考古事业的执着与追求,是源自对家庭荣誉和国家荣誉笃定信仰,是源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身心捍卫,正值于此,才有了广播剧最后心理学和考古学振聋发聩的共识:“周医生曾和我说,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集体心理意识作用的结果,而我也想说,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底色必将深刻影响他的未来!”

以上三个难点,经过编剧的不断探源挖掘、精心谋篇布局、精心塑造人物、巧妙设计矛盾等等,最终成为了剧中的亮点。当然,广播剧亮点还很多,诸如开篇第二部分就呈现出来的捍卫经济利益和捍卫国家文物的矛盾冲突;以“绿松石”为牵引,巧妙地将尹氏兄妹和赵方刚的恩恩怨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后以点睛之笔的绿松石双胞胎重逢暗喻赵方刚思想转变的历程,呈现江苏人身上所具备的一往无前、奔腾不止的进取精神和不择细流、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等等。以此可见编剧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整部戏剧的把控能力。著名编剧芦苇曾经说过:“编剧要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用独特的视角和创意去打破常规,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广播剧《探源者》做到了。

艺术都是遗憾的美,本剧亦不例外,比如,如果语言风格上能再贴近“听”众一些,特别是本剧时间跨度长,如果在过场上能够直接点出年份,瞬间能把听众带入规定情境,是否更好一些;再如,如果声线区别上更加明晰一些,由于本剧人物众多,让每个人物声音特质分明,让听众一听就知道是谁,是否更完美一些?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只是一家之言。总之,从编剧上来看,这部广播剧《探源者》称得上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一部好剧。

作者简介

宋显磊,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