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张瑾 | 影视与文旅融合,为“阿勒泰”找到富矿和流量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观后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06月03日10:14
草场上盛开着如繁星般璀璨的野花,湖面闪烁出令人目眩的粼粼波光……雪山、牧场、大风、少年,哪怕只是通过镜头,也足以勾起无数人对阿勒泰的向往。近日,根据作家李娟同名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取景地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也迅速引来游客打卡!

编者按:近日,由滕丛丛执导、改编自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剧集《我的阿勒泰》播出。该剧讲述了阿勒泰牧区的点滴生活,再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观众,引发广泛讨论。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以此剧为主题,特别策划征稿活动,旨在增强文艺评论的在场性,助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影视与文旅融合,为“阿勒泰”找到富矿和流量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观后

文 | 张瑾

草场上盛开着如繁星般璀璨的野花,湖面闪烁出令人目眩的粼粼波光……雪山、牧场、大风、少年,哪怕只是通过镜头,也足以勾起无数人对阿勒泰的向往。近日,根据作家李娟同名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取景地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也迅速引来游客打卡!

文化是底蕴,旅游是乐活,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升级,文旅融合是必然倾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如何继续振兴发展乡村,拉动内循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影视+文旅”的模式发展火热,“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早已屡见不鲜。且随着剧情深入,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沙溪古镇、喜洲古镇等走进观众视野,让地方特色的非遗木雕、扎染等元素不断加入,用文艺为文旅进行传播的立体感变得更有文艺范。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虽然只有8集,每集时长40分钟,且剧集情节并不复杂,为什么能让大众纷至沓来?赢得文艺与文旅的双重流量?

有故事的地方更能吸引人。生长在阿勒泰的汉族少女李文秀,一心想在大城市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她回到老家与开小卖部的母亲相依为命,在结识了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之后,渐渐发现生活之美、生命之美。与其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阿勒泰,不如说每个人心中都保有一份对于温暖的念想与追求,这份念想与追求,让阿勒泰成为有故事的地方,有故事召唤,阿勒泰更好成为大众心中的“顶流”。

有细腻的视角,文艺才会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作家王安忆这样评价李娟:“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她的文字一眼就能认出来。”如果没有李娟的书写,我们或许不会注意到独具阿勒泰特色的壮阔风景。李娟也说,把美好的东西集中展现,确实不是真的要营造一种什么东西去让别人羡慕,而是这个东西它本身打动过自己,认真地进行视角对焦,细腻表达,文艺作品才会通过这一独特的视角产生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有鲜明的主题,这是文艺作品立身的根本。很多观众喜欢看到田园牧歌式的美好作品,这类文艺作品又相对较少,在都市剧充盈的时代,《我的阿勒泰》从文字走向影视化,尤其是作品中呈现出大量生动鲜活的牧区生活细节,正好吻合了大众渴望依旧的心理期待,满足了大众对田园牧歌的情感需求,让大众从李娟清新、幽默、随性地叙述表达中,感受到了愿望的满足。这也是影视剧与文旅流量产生的动力源泉。

影视创作追求流量无可厚非,但不应被流量所累。因为《我的阿勒泰》的成功并非仅凭情怀,它在立项之初就被给予了较多的资源倾斜。让影视剧创作更好成为文旅的“诗与远方”,让文学艺术中的另外一面被更多人看见。诸如中华民族中的民族风格,中华老字号中的文化底蕴,甚至是工业遗产中的资源,都应该被好好探索,值得文艺创作来仔细挖掘,使之成为文艺创作的“富矿”。

因此,深耕“影视+文旅”,更好打响“文艺长红”。一方面,若要深究“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并非简单套用的“万能公式”。还需要对本地文化的会心体悟和深度发掘,如果不加以深耕挖掘,“影视+文旅”难以真正入情入心。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精准再现了牧区生活,当地文旅部门在交通建设、电力保障、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让阿勒泰成为“顶流”多了底气和实力。这也是近一周平台上“阿勒泰跟团游”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205倍的最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影视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不是简单地拼凑、叠加,它更是消费、就业等多个领域的联合发展。唯有找准自身的定位,不让影视成为一场“雨过地皮湿”的作秀,文旅产业才有可能激活出不竭的内生动力。只有在尊重生活、尊重艺术上精雕细琢,才能为国产剧集找到创作的坐标。凭借着清丽的文字和细腻的女性视角,也让一些看似无趣的日常琐事,经由原创作者清新、幽默、随性地表达叙述,催生出打动人心的无穷力量。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与文旅有机融合,也能一下子为文艺觅得“流量”。需要每个文艺创作者蹚出一条带给大众真善美享受的路子。诸如太仓的沙溪,常熟的读书台、宿迁的项羽故里等地,经过文艺创作者的精准对焦,细腻表达,把美好的东西分批次展现,将江苏的文化特质,才会成为影视“富矿”、文旅的“流量”。

作者简介

张瑾,中小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教育报、光明网、中国文明网、中江网、华龙网等50多家报刊网发表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