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锐评
吴平平 | 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年05月07日16:54
四百年前汤显祖笔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生死绝恋,在当代文化场域中绽放出新的生命光彩,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古典美学与青年文化的多重对话,为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教科书级的实践范本。

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又一载: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

文 | 吴平平

当2024年寒冬金陵城里的昆笛声为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二十周年巡演划上休止符时,这部被誉为“中国文艺复兴”的经典并未真正谢幕。次年四月的春风里,由来自全国29所高校的50名在校学生担纲主演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江苏大剧院拉开帷幕,高校年轻学子们素手执扇的稚嫩唱腔,恰似杜丽娘还魂时穿透生死帷幕的绝响,在当代中国文化场域中激荡出新的涟漪。从2004年台北首演到2025年校园青春版新生,青春版《牡丹亭》以横跨廿一载的艺术实验,完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东方美学复兴运动。四百年前汤显祖笔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生死绝恋,在当代文化场域中绽放出新的生命光彩,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古典美学与青年文化的多重对话,为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教科书级的实践范本。

一、解构与重构:昆曲新美学的现代突围

白先勇在实践过程中提出“昆曲新美学”的创作理念,并在多所大学开设以“昆曲新美学”为名称的昆曲鉴赏课程。这一创作理念的核心内涵,是基于中国文化复兴的理想,追求昆曲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的融洽对接,从而呈现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昆曲古雅之美。他总结了自己的创作原则是:“尊重传统而不因循传统,利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古典为体,现代为用。”在以“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的创作实践过程中,他通过解构与重构,实现了昆曲新美学的现代性突围。

这种解构与重构首先体现为对原著的删减与结构调整。剧本乃一剧之本,白先勇先生认为原著足够经典,词藻足够精美,于是,他确定了“只删不改”的原则,围绕“情”字进行剪裁,把原本中与“至情”主题无关的内容进行删减,将五十五折删减成二十九折,提炼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 的核心脉络,并对人物和情节都进行了重新建构。例如,巾生柳梦梅这个角色首次以贯穿全本的完整面目出现在舞台,打破了多年来舞台演出总偏向女主角杜丽娘,而男主角柳梦梅则沦为次要的惯例。再例如,汤显祖原版中花神是一位男性角色,在不同的舞台版本中,花神是男是女是一是众,也有不同演绎。青春版《牡丹亭》则设计了三位男花神,12位女花神,并请来“云门舞集”创团舞者吴素君设计舞蹈,把现代舞的理念融入传统戏曲中,让“情”通过舞蹈流动的张力铺满整个舞台。

其次,青春版《牡丹亭》把戏曲的写意传统与现代剧场观念深度融合,对传统昆曲舞台美学进行现代转译,实现了虚实相生的舞台重构。传统戏曲舞台在空的舞台上演绎移步换景,用一桌二椅指代大千世界。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也是空的,但在灯光、景片、装置、投影等现代舞台技术的巧妙配合下,突破了传统昆曲舞台的束缚,为观众带来了毫不违和的惊艳感。例如,《惊梦》一折,空的舞台由柔和梦幻的灯光打造成春日景象,瞬间将观众带入杜丽娘梦中“姹紫嫣红开遍”的花园世界。

服装造型的设计同样体现了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美学的重构。白先勇对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的原则均是“唯美”,他认为“昆曲就是美,所以什么都得美”。可以说,“美”正是其“昆曲新美学”的终极主张。为了美,他请来苏州老绣娘,用手工刺绣工艺,亲手缝制两百多套服装。为了美,他摈弃了以往花神的粗俗服装和手执的塑料花,请知名影视导演、美术指导王童为众花神设计绣满节令的奇花异草,头戴鲜花,为整折戏带来“花开蝶恋、春物春情”的旖旎梦境。在这一次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中,据报道,参演花神的西北工业大学学生,穿着二十年前首演时的戏服进行排练时,触摸着斗篷上鲜艳依旧的花色,心里说不出的感动。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所肯定的:“青春版《牡丹亭》,确实年轻人爱看。舞台、服装、人物,都非常美。”昆曲的古雅之美跨越历史长河,勾动起年轻一代血脉里的中华民族文化DNA。

二、根脉与枝芽:中华文化基因的激活与传承

尽管在世纪初巡演的早期,青春版《牡丹亭》还存有不少争议。但二十年过去,它已经不只是一部传统昆剧的现代搬演,更成了一个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世纪现象。从白先勇最早提出在21世纪这样一个承平时代,“再来一次文化复兴”开始,青春版《牡丹亭》所致力于的就不是仅仅为现代观众带来一场古典美的视听盛宴,而是致力于激活中华文化基因,让年轻人经过一场古典文化的洗礼,寻找到文化认同。他说,“如果我能藉昆曲为例把我们的传统跟现代结合起来,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复兴一个启蒙范例,这是我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召集了海峡两岸和香港的文化精英、表演艺术家,把青春版《牡丹亭》打造成一个文化工程。这个文化工程不仅包括了舞台表演体系,也包括了演员培养体系和观众培养体系。

演员培养体系开创了戏曲传承的新范式。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以口传身教为教学主要手段,依靠师傅手把手地教授,随着师傅的逐渐老去,年轻演员青黄不接之际,便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因此,实施这个文化工程,首当其冲的便是培养演员。他提出打破门户之见,邀请张继青、汪世瑜等老一辈艺术家,为苏州昆剧院的“小兰花班”成员倾囊相授。这种打破科班界限的师徒传承,既保持了昆曲表演的纯正基因,又避免了传统授艺的固化模式。

年轻观众的培养策略也展现出文化传播的前瞻性。通过高校巡演、演前导赏、课程讲授等多元渠道,将昆曲从“博物馆标本”变为“在场体验的文化洗礼”。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推出“进校园”计划,在中国以至国外四十多所著名高校进行巡演,意在“以年轻演员吸引年轻观众”。事实上,在新世纪肇始的金陵城,高校学子涌现出不少自称“昆虫”的昆曲迷,虽然不能说完全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功劳,但也不能忽略其观众培养的效应。甚至于,《北京晨报》曾刊出这样的标题:《青春版<牡丹亭>令戏迷年龄普降三十岁》。而这一次由东南大学发起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可谓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又一次青春接力。正如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赵天为教授所言,“当青年学生粉墨登场,每一段弦歌雅韵都是文化根脉与青春的双向奔赴”,“六百年昆曲从剧场艺术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课堂上的一次即兴清唱、社交平台的一段扮相视频,乃至年轻人对传统审美的重新诠释,都是文化火种的播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多年轻的心灵里萌发新的枝芽。”

三、觉醒与对话:全球化语境下的东方美学复兴

不可置否的是,青春版《牡丹亭》作为一个文化工程,还包括了文化传播体系,这不仅指其对内激活与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包括其海外巡演所谱写出的文化外交新篇章。

从2006年美国巡演引发学术界、文化界轰动,甚至被拿来与梅兰芳访美相提并论,再到2008年征服看戏眼光极为挑剔的伦敦观众,这部东方戏剧经典成功打破了文化壁垒。值得注意的是,青春版《牡丹亭》并未采用讨好式的“文化折中主义”,而是坚持原汁原味的昆曲新美学。这种平等对话的背后,是中国文化艺术体系现代化转型的成功——当西方观众为水袖的轻拂而陶醉时,他们实质是在对中国文化进行一场再认识。

青春版《牡丹亭》用廿一载演绎了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复兴寓言。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现代化不是西式改造的屈从过程,而是东方美学基因的当代觉醒;文化自信的建立不在于复古怀旧,而在于传统精神与现代语法的创造性融合。当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的学子们带着青涩而坚定的眼神唱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昆曲艺术的薪火相传,更是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青春宣言——那些深植文化根脉的基因密码,永远能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中,生长出惊艳世界的满园春色。

作者简介

吴平平,南京体育学院表演系主任、副教授,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戏曲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