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锐评
朱玲 | 这是一场青春圣火的接力——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
2025年05月07日16:51
2025年4月26日,由东南大学赵天为教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在江苏大剧院汇报演出,这是时隔22年后青春圣火的一场跨时空接力,必将在昆剧传承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为“非遗”传承方式的创新树立了典范。

这是一场青春圣火的接力

——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

文 | 朱玲

自2003年起,由白先勇携手苏州昆剧院精心打造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在国内外公演超过540场、观众累计逾百万人次,其中高校青年学生占多数,堪称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现象级”事件。2025年4月26日,由东南大学赵天为教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在江苏大剧院汇报演出,这是时隔22年后青春圣火的一场跨时空接力,必将在昆剧传承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为“非遗”传承方式的创新树立了典范。笔者在大学读书时曾有幸观看过青春版《牡丹亭》上中下三本的多轮演出,更有幸在成为高校教师若干年后能够带领学生们亲临现场观看了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的汇报演出。作为这一场“青春圣火接力”的见证者,仅就个人所思与所感谈一谈这场演出的意义与启示。

一、步骤清晰的传承规划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非遗”的传承更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今天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的惊艳绽放并非平地惊雷,而是许多人、许多年默默努力的成果。其实早在青春版《牡丹亭》筹创之初,便将“昆曲进校园”计划作为重要的工作方针,旨在培养年轻观众,其中以高校学生为主要目标。纵观这二十多年的传承工作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园巡演。此剧自2004年在苏州大学进行大陆首演以来,至今足迹几乎遍及国内所有知名院校,在有的高校演出还不止一轮。昆曲观众的年龄下降了几十岁,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被勾动起来,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昆曲观众年轻化的工作目标。第二阶段为在高校设立昆曲中心,开设昆曲课程,让昆曲深入学生团体。2009年首先在北京大学设立“昆曲传承计划”,而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苏州大学开办昆曲中心。采取延请昆曲大师进课堂教授+昆曲学者深入研讨的形式,使大陆、港台有上千万高校学生受到昆曲教育,校正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课堂的应有地位。第三阶段即制作校园传承版《牡丹亭》。2018年由北京大学牵头制作的校园版《牡丹亭》,来自北京16所高校的39名学生参加,巡演15场,远至港台。2024年东南大学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获得资助,从全国29所高校遴选出50名青年学子担纲演员与演奏员,历经9个月学习训练后汇报演出。至此,实现了培养高校学生由欣赏、研究到搬演昆曲“三步走”传承计划。回首望来,青春版《牡丹亭》这二十多年的传承工作可谓思路明确、步骤清晰、方法得当,可谓昆曲“非遗”传承在新世纪的一次成功探索。

二、新颖有效的培养模式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汇报演出大获成功,和它新颖有效的培养模式密不可分。2020年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就曾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其中“守正创新”无疑为新时代昆剧艺术的前进与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笔者认为,“创新”的对象是指昆剧抢救、保护、传承、传播的方式,旨在为昆剧抢救、保护、传承、传播工作的有效开展赋能。此次东南大学主持的人才培养项目以“昆曲艺术+高校学生”的模式,构建起“学术解读+名家传授+艺术实践”的三位体系,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的。自2024年8月起,每逢周末和节假日,50名入选的青年学子便从全国各地赶来,奔赴南京聆听昆曲学者和专家对剧目和昆曲的学术解读,奔赴苏州昆剧院跟随专业昆曲演员面对面、手把手的唱做奏训练。9个月顶风冒雨、汗水尽洒的训练,在老师们“口传心授”的细腻教学中,学生们从门外汉逐渐被领路至昆曲艺术的神秘殿堂,获取了破解民族文化的密码,于无意中从学习者、表演者进而蜕变为这场青春圣火接力者。如乐队中的笛箫演奏者、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级翻译专业本科生徐诺颜,读大学前有笛箫演奏基础但没有接触过昆曲。笔者作为该生的班主任和成长陪伴导师,在看到东南大学这一项目全国遴选演员的消息之初便强烈推荐她参选,并于课余时间对其单独辅导了两次,经过9个月的认真学习,最终该生成功入选,由苏州昆剧院的一级演奏员邹建梁老师亲授。徐诺颜于汇报演出之时不禁发出感慨:“参加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排演之前,我从未感受到我的心和中华文化的长河贴得那么近……倘若只是一粒尘土,我也因自己落在了昆剧发展的肥沃土地上而无比自豪。”可见,昆曲传承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此项目新颖有效的培养模式,会成为昆曲传承的加速器与助力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文化播种的精准定位

无论对哪个剧种来说,只要有稳定而持续的观众群体存在,这个剧种就很难消亡。而对于大雅正音的昆剧,尽管近年来貌似在社会上掀起了阵阵热潮,甚至看昆剧大有演变成流行趋势的苗头,引得不少人趋之若鹜,但它本质上依旧是小众的艺术,过去是,现在是,未来还会是。多数蹭一时热度的围观打卡者终将散去,留下的铁杆“粉丝”唯有少数人——文化水平高、素质修养好、懂欣赏又能欣赏昆剧的那群人。观众群体的培养是昆剧传播工作的首要任务,而面对潜在的、小众的观众群体,我们不妨有针对性的挖掘一定社会阶层和人群,其中大学生即是未来昆剧观众的主力军。此项目从全国29所高校遴选出50名青年学子担纲演员与演奏员,历经9个月的训练,尤其是此次无限接近专业水平的汇报演出,不仅使他们本人深深热爱上了昆曲艺术、实现了青春舞台梦想、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更给他们每个人的心中播撒下民族文化的种子和基因,成为现在和未来昆曲艺术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吸引和影响周围更多的人(至少包括家人、同学、朋友等)来关心、关注甚至喜爱昆曲,最终形成昆曲稳定的观众群体。50名青年学子,聚是一团火,为了心中炽热的昆曲梦想挥洒汗水、终尝收获之甘露;散是满天星,当他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组织家庭后,依然会带着这份青春的澎湃与悸动,自觉成为昆曲青春圣火的接力者和播撒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期待并相信,有了更多这样的年轻人,昆曲必将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2025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肯定道:“青春版《牡丹亭》,确实年轻人爱看。舞台、服装、人物,都非常美。”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家领导人、各级政府和诸多民间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下适逢其时、应运而生,不仅是昆剧传承中的一次成功而有效的探索,更将成为昆剧“非遗”发展史上彪炳千秋的功绩!

项目标注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昆剧翻译的跨文化传播视角探索”(项目编号2023SJZD102)、文旅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昆剧的海外传播研究(1949-2022)”(项目编号23DB003)、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世纪中国戏曲剧本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4XM1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朱玲,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基地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