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名的囹圄:“吴道子”的现实困境
—— 观昆剧《六道图》有感
张九文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硕士研究生
近日有幸观看了罗周老师编剧,石小梅、李政成老师主演的《六道图》,幸甚至哉。《六道图》源于《酉阳杂俎》的一则小故事:“轸与吴道玄同时,吴以其艺逼己,募人杀之。”罗周老师用巧妙的构思,用一个虚构的恩师“卢罂公”代替了皇甫轸,通过人物和事件的巧妙变化,让吴道子从买凶变为行凶,从未遂到杀人,将一则吴道子嫉恨他人才名的逸闻,变成舞台上真正的伦理地狱,在戏曲舞台上真真切切展现了一幅艺术创作者身陷创作困境时的《地狱变》。
何为地狱?吴道子觉得,是恶极苦极。那什么是吴道子的地狱呢?是一念嫉恨愤懑毒死恩师?是盛名之下的焦灼与难安?
因为年少成名风头无两,在面对画不出《六道图》最后一图的“急煎煎方寸焦灼”时,吴道子宁愿饮鸩自杀,也不愿面对“惹动满城讥诮,盛名儿从此消”后果。对吴道子而言,比死更可怕的是一夕之间才名倾覆,让人生不如死。这是有过一定成就的创作者们,或者那些被评论推上过高点的艺术家们真正的心灵地狱。年少成名的怕“伤仲永”,被称过“大才”的怕“名不副实”,怕“江郎才尽”。吴道子也怕,怕卢罂公的“今日我做不得你先生,明日你当不得我弟子”,也怕他口中的另一个天才少年,曾经的他自己。今日,吴道子与裴公书圣齐名,乡村老叟不敢称是天才的先生,明日,才名倾覆,盛名不再,后继再有新星升起……今日明日,一夜之间,一念之间,天堂与地狱的两种境况,让吴道子彻底陷入了恐惧之中,也直接导致了他的一念之恶,从而“弑师”,堕入地狱。卢罂公言语之间激起的,是吴道子久负才名恃才傲物的恶,也是他身处于“才名”囹圄的苦和恐惧。
所以,何为地狱?“才名”才是地狱,苦极恶极。
吴道子面对《六道图》的困境,既是艺术创作者的困境,又不是所有艺术创作者的创作困境,它更属于那些享有盛名,或享过盛名的创作者。“这边厢不受日月照,这边厢寸寸净枯焦”,怀才不遇者苦于不能得见日月,而素有才名者则被“才名”火烹油煎。因为有过“才名”才怕撑不起“才名”而遭人非议,于是也不能允许自己画不出,写不出,创作不出,只能在其中浴火,煎熬,于是疯魔,一念地狱。
罗周老师创作的《六道图》,真实地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深受创作困境煎熬的艺术创作者们,和他们中的一部分,面临“才名囹圄”时的创作境况。细思想来,吴道子,何尝不是早有“戏才”之名的罗周老师?何尝不是有“当代昆曲大师”之称的石小梅老师?“丹青如祭烟云悼,投身似柴任燔烧”,作品和才名会以各种形式传于后世,但承担的才名压力之重,所受的创作煎熬之苦,其中尖酸滋味,如若不是有《六道图》的外化表现,石小梅老师和李政成老师富有张力又细腻的表演传达,就真只有创作人自己知晓了。
《六道图》的震撼,来自所有遇过瓶颈的创作者们内心的刨白,更来自“吴道子”——那些身处“盛名囹圄”却依然“投身似柴任燔烧”的一线创作者们,“才名”之下的灵魂发出的呐喊。
王薇
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硕士研究生
昆曲《六道图》由石小梅老师与扬剧王子李政成出演,石小梅饰演吴道子,李政成饰演其老师卢罂公,二人在极简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关于艺术、人性的戏剧。该剧取材自唐代笔记中“吴道子因嫉妒新秀皇甫轸而买凶杀人”的传说,但编剧罗周并没有停留在历史事件的维度,而是重新构想了吴道子与恩师卢罂公的师生关系,将焦点转向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探讨才华与道德、创作与毁灭的矛盾。
剧情围绕吴道子绘制《六道图》的“地狱道”展开。当吴道子因为灵感枯竭陷入迷茫时,恩师卢罂公出现了,师生二人的对话看似温情,实则步步紧逼,最终以卢公的生命为代价打开了“地狱门”。这场悲剧并非简单的善恶审判,卢罂公早知酒中有毒,但他甘愿成为艺术祭坛上的牺牲品,使得吴道子完成了《六道图》最后的“地狱道”创作。石小梅老师演绎的吴道子,让我看到了一个天才画家面对创作瓶颈时的迷茫、焦灼,李政成的唱腔念白沉稳苍劲,二人赋予了吴道子和卢罂公之间亦师亦敌的复杂关系。二人一黑一白,阴阳相生,在“一桌二椅”的舞台上,通过程式化身段与表演,使观众体会到戏曲虚实相生的美。
全剧最妙的地方,正在于对"地狱"的呈现。没有具象的场景,而是通过师徒间充满禅机的对白,让观众在吴道子杀死恩师的瞬间,听见自己心底的恶念回响。当卢罂公的魂魄踏着昆笛幽咽重来,粉壁上虚幻的墨痕与画者真实的血泪交织,终于让"地狱道"在人性炼狱中显影。这种以虚带实的东方美学,在戏曲程式中完成了从视觉到心灵的意象转换。
《六道图》虽取材古典,却充满着现代思辨色彩。剧中“地狱道”不仅是画作主题,更是吴道子内心的镜子,他对才华的执念化作吞噬灵魂的业火,而师生关系的反转——学生为艺术弑师,老师甘愿成为祭品,使人们不得不深思艺术与人性。《六道图》展现了艺术创作中可能存在的极端情况,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内心挣扎和道德困境。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层次的探讨,对艺术与道德之间微妙平衡的深刻反思。
李杰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硕士研究生
小剧场昆剧《六道图》以极简的舞台、凝练的叙事和深邃的主题,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直击心灵的戏剧盛宴。该剧通过重构画圣吴道子与恩师卢罂公的师生关系,探讨了艺术追求中难以回避的挣扎与牺牲,既是对传统戏曲美学的传承,亦是对现代人性议题的深刻回应。
昆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饰演盛年的吴道子,其嗓音清亮如少年,跨越了年龄与性别的界限,展现了艺术超越时间的力量。而扬剧名家李政成首次跨界挑战昆曲末行,以沉稳的表演诠释卢罂公的复杂心境,两人的对手戏张力十足。
剧本结构颇见巧思,60分钟的表演,摒弃了冗长的铺陈,叙事紧凑,极具戏剧张力,故事聚焦于人物内心层面的思考,直击人物内心最深处的矛盾,让观众在观看时被深深吸引和震撼。《六道图》不仅是一部关于艺术家的寓言,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它用戏曲的写意之美包裹住残酷的真相,让观众在震撼之余,重新审视艺术与生命的关系。昆曲程式化表演与现代戏剧心理刻画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赋予角色更立体的人性维度。这种“守正创新”的探索,为戏曲现代化提供了范本——如何在尊重本体的同时,以当代视角重构经典,引发更广泛的情感共鸣。
《六道图》的舞台设计是极简的,延续了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写意风格,却在有限空间中迸发出无限的戏剧张力。这种“留白”手法恰如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物内心的风暴,为演员提供更多的表演空间,为观众腾出想象空间。吴道子在空荡舞台上癫狂挥毫的身影,与卢罂公饮下毒酒时的决绝,形成强烈对比,使故事更具表现力。
《六道图》不仅是一部关于艺术家的寓言,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它用戏曲的写意之美包裹住残酷的真相,让观众在震撼之余,重新审视艺术与生命的关系。正如罗周所言,这部剧是“时代给予的礼物”,而观众的热烈反馈,则印证了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或许,真正的艺术从不回避人性的幽暗,而是在直面深渊的过程中,照亮了通往永恒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