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石小梅的“艺术极境”
——观新编昆曲《六道图》
文 | 陈均
尽管是在一场北京“事先张扬”的极端大风天气里,梅兰芳大剧院里看戏的人群仍然如约而至,他们不仅要看七十五岁的石小梅“在台上一招一式地演给你看”,更是伴随这位艺术家,由其“一招一式”带领到昆曲的“艺术极境”。
《六道图》是由《酉阳杂俎》续集卷六《寺观记》里的一则语涉吴道子的简短文本来新编的昆曲作品。原文本仅17字,而且按照原文情节的设定,皇甫轸为小生饰演,吴道子为丑角饰演。有趣的是,据石小梅的自述缘起,本来这部作品按照往常的轨迹,只是一个吴道子绘画故事的重述与增殖,但是随着她对这个故事体会的加深,情节开始逆转,就如作家创作一般,作者不再控制人物,人物开始随着故事而发展,最终形成现在的面貌。石小梅转而饰演吴道子,吴道子由原本由丑角扮演的角色——一个插科打诨的喜剧性角色,转变为一个悲剧性的、有着内心深度的角色,皇甫轸则由竞争者改为吴道子的老师,由“扬剧王子”李政成以昆曲老生行当扮演。在罗周的剧本(或者说由剧作者罗周和演员石小梅共同创作出来的舞台排练本)里,故事的主题被改写成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如何创造出艺术品。为了创造出一幅地狱图,艺术家被创造力枯竭的绝望所折磨。但是,当他不惜犯罪,杀死了老师,陷入到内心的痛苦泥沼,这种痛苦反而使得他真正体味到地狱之境,从而得以画出地狱界,完成了《六道图》这件艺术神作。然而,就如大家所预料到的,画出地狱图的天才画家,将永远沉沦在他自己的地狱里,不得解脱。这是一个艺术与人性之间交战的故事,也是一个揭示艺术的秘密的故事。
想想那些曾陷入困境中的杰出艺术家们,无论是曾因疯狂杀妻的徐渭,抑或少年天才的兰波。《六道图》不仅探讨的是艺术品的故事,更是编剧与艺术家一起在探讨艺术的幽深极境,毋宁说这是一次创作,更不如说是创作者们一次次地在舞台上再现创作之奥秘,而且邀请观众加入这场“冰火九重天”的游戏。当吴道子为了艺术而陷入绝境之时,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观看的并非只是某个名叫吴道子的历史名人的八卦野史或传记在舞台上的演绎,而是艺术家借助昆曲这种古典戏剧的形式所达至的对于艺术与人性的新颖探索,或者,也同时拓展和重新定义了关于昆曲的观念与疆域,昆曲乃至戏曲并不仅仅是“以歌舞演故事”,它也可以和诸种现代艺术一样,赋予探索人性的使命,深入到现代性的幽微之境。昆曲和其他艺术一样可以制造出迷人的“艺术极境”。
在当世的昆曲艺术家里,石小梅始终是一个“异数”,与大家通常所理解的有所差异的是,作为昆曲“女小生”的石小梅不仅仅在于她的表演风格的特异,更在于她的艺术风格的特异。在这一意义上,石小梅可以称作是艺术家,而非仅仅被定义为昆曲艺术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石小梅的风格与探索实则是突破了具体的领域,而成为以昆曲来表达其人生与艺术观念的艺术家。
在石小梅早、中期作品里,我们看到的多半是一位风格化的“女小生”,这得益于她的性格、性别以及自觉的艺术追求,反过来也塑造了当代昆曲里石小梅式的昆曲小生风格与代表剧目,譬如精华版《牡丹亭》《桃花扇》《白罗衫》等。但在她与罗周合作的《二胥记·哭秦》《春江花月夜·乘月》,也包括当晚演出的《六道图》里,石小梅行至台前,而昆曲退隐至幕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张若虚、申包胥或吴道子,而是石小梅来到各种历史人物与角色中,用昆曲的“一招一式”来理解、探索与完成着自己。在《六道图》的创排中,石小梅将自己的角色从皇甫轸转换为吴道子,借吴道子之身而抒石小梅之志,通过历史,经由情感与人性的深度挖掘,而达至艺术之极境。
当吴道子因艺术之枯竭而终夜徘徊,端起毒酒又放下;当吴道子为了消除竞争对手而任由老师饮下毒酒;当吴道子因为陷入这杯毒酒营造的地狱而画出地狱之境的杰作。毒酒似乎成为故事里“桌子下的那把手枪”,制造着戏剧张力,成为扣人心弦的戏剧内核。一方面,石小梅将这杯毒酒置入剧中,另一方面又在体味着这杯虚幻的毒酒所造就的人性地狱,最终完成了作为杰出艺术品的地狱图。因之,《六道图》追问的是元艺术的问题:人性何以沦落?天才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在对艺术的内心诘问里,石小梅与观众共享的不仅仅是关于吴道子绘画生涯的知识,更是一起偕同去往艺术之极境。此时她是一位昆曲艺术家,同时又不是,因这种艺术勇气与幽暗意识而重塑了自己的艺术家主体。
从这部戏剧的创编经历来看,新编昆曲《六道图》实现了一种既旧又新的昆曲制作形式,主演兼导演石小梅既是旧时的“踏戏人”,凭籍在昆曲领域的经验、技巧与对文本的“磕碰”,创作着属于自己的戏剧。另一方面,又确然是一位当代艺术大家,创作出与当代艺术与同时代人感觉相互共振的佳作。一个全新的故事,经由艺术家使用传统昆曲的程式与标准脱胎而出,“新戏老唱”反而造就了新的经典,也给4月13日梅兰芳大剧院里观看《六道图》的观众带来了莫大的震撼与充盈的喜悦。这部在谢幕时标明致敬所有艺术家的作品,其实更像是一部致敬艺术的作品,因为它洞悉与解析着艺术的秘密,并与所有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众一起慷慨地分享着这无上的“艺术极境”。
作者简介
陈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