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锐评
吕宛庭 | 市井文墨遗百载,寿宁赤心耀今朝
——评京剧《花甲知县冯梦龙》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年04月14日09:33
当“三言二拍”的市井烟火漫过四百年光阴,冯梦龙笔下动人心魄的文字依然在书页间铮鸣。然鲜少有人知晓,这支写尽风月的狼毫,也曾在崇祯年间的寿宁县满蘸血泪,批注人间。

市井文墨遗百载,寿宁赤心耀今朝

——评京剧《花甲知县冯梦龙》

文 | 吕宛庭

当“三言二拍”的市井烟火漫过四百年光阴,冯梦龙笔下动人心魄的文字依然在书页间铮鸣。然鲜少有人知晓,这支写尽风月的狼毫,也曾在崇祯年间的寿宁县满蘸血泪,批注人间。

为深度挖掘历史名人的精神世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创排新编历史京剧《花甲知县冯梦龙》。剧作聚焦冯梦龙于暮年之际深入基层、心系百姓、革除弊政的种种事迹,让人们看到这位风流才子褪去文士的浪漫外衣后,胸膛中跳动着的那颗喻世、醒世、警世之心。

一、以小见大:以禁溺之举,映喻世之德

明崇祯七年(1634),时年61岁的冯梦龙历经科举坎坷后,意外获任寿宁县令。彼时寿宁城垣颓圮、民生凋敝、财政拮据,他不仅自掏腰包填补亏空,更以“固防则寇息,减赋则民安,简讼则事简”的治政理念,亲自修城筑堤、捕虎安民、革新吏治、明断冤狱。

如何将这位花甲知县的丰硕政绩浓缩于两小时舞台?剧作立足当代审美视角,选取“禁溺女”这一与观众最具情感共鸣的施政案例作为叙事支点。史载冯梦龙目睹“生女即溺”的惨状,一面颁布《禁溺女告示》严令禁止,一面捐俸奖励收养弃婴者,终使陋习革除。《花甲知县冯梦龙》以艺术化手法重构这段历史,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令这位老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文人风骨跃然台上,让两小时的舞台时空成为穿越四百年的精神对话场域。

以小见大,在以一对姐妹之悲苦,见天下女子之哀戚。剧作设置了石榴、桃花两个富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石榴天真且勇敢,象征着那些未曾踏入婚姻桎梏,尚富有一丝少年侠气的年轻女性。已嫁作人妇的桃花则更加冷静甚至淡漠,面对石榴的泣诉、县令的拯救,她只道“民妇无冤”。在“找错人”的误会之中,两位分别在寻姐、思妹的陌生女性得以相遇,她们虽无血缘关系,却拥有紧密相连的命运。从敢于女扮男装出门寻亲、被押入大牢仍高声喊冤的少女,到“苦辣自咽,酸辛自吞”的人妇,女性喜悲的转折看似在一瞬之间,实际早已隐藏在其生命的起点。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可以亲眼看到一位寿宁县的女性从出生开始,就恐会因“重男轻女”的观念被溺死寒潭;成长过程中,她无数次会被男性沿街抢去,被轻贱、糟蹋;被迫成亲后,她又如一捧水般难拒污浊,如一根线般逆来顺受。面对这样的命运,这些女性无力抗争,亦无从喊冤。“申冤又要如何,出逃又当怎样?”千百年来,“娜拉出走会怎样”的诘问环绕着古今中外每一位受压迫的女性,而“老爷若真要搭救,便救下那些出生便夭折的女婴”既是桃花的无奈叹息,又是《花甲知县冯梦龙》创作者结合时代背景作出的笃定回答。

以小见大,在以一位族长之“恶言”,见封建思想之顽固。当冯梦龙挺身而出,为拯救女性而努力时,剧中男性却冷言道:“要真是做好事,就该给我们分个老婆”。此般无情的言论在刺痛观众神经的同时,也剖开了寿宁县残酷的社会现实:当地分田分男不分女,更有官绅勾结,兼并土地,为求温饱,父母只能无奈溺死女儿,导致地方男女比例失调,“抢女成婚”蔚然成风。在这样的背景下,纵然是敬母如敬佛的陈氏族长,也不由在溺女潭前嘲讽冯梦龙“花甲之年,还是个意气书生”,贬低“女人生来自卑贱”,甚至在母亲讲述自己早年悲惨遭遇时仍反驳“世道未改,他冯知县又能改变什么”。在谈论与女性权益无关的话题时,他是德高望重的族长,是孝顺体贴的儿子,而当新县令计划移风易俗时,他立刻摇身化作“冷观娥眉哭断肠”的虎豹豺狼。如此非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可以让观众知晓,溺死女婴者并非生性恶毒,其举动实乃社会风气使然。这进一步揭示出,冯梦龙所为之事,绝非寻常意义上的锄奸惩恶,而是以无畏之姿,向绵延千载、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发起抗争,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自不言而喻。

以小见大,在以一禁溺女婴之壮举,见一为民谋福之良官。历史上,冯梦龙于寿宁任职期间躬身力行修缮粮仓,标立铺坊,化解纷争,推行教化,成绩斐然,其所著《寿宁待志》亦详尽记载了他为当地“无寇、无讼、无饥”而付出的不懈努力。《花甲知县冯梦龙》则超越了传统清官叙事的框架,未将主人公简单刻画成无所不能的“青天大老爷”,而是聚焦于“禁溺女”这一事件,细腻入微地展现了冯梦龙直面复杂社会问题时内心的无奈、挣扎与坚守。这般真实立体的人物塑造,不仅让观众在感动之中深入了解冯梦龙作为文人官员所肩负的责任与情怀,更能引发人们对现代社会中性别平等、社会公正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二、亦庄亦谐:以风趣之笔,书醒世之怀

《花甲知县冯梦龙》择取了“维护女性权益”这一既触及社会痛点又颇具人文深度的主题,其间不乏令人扼腕叹息、动容落泪之情节——街上人潮中,被当众以“巧结姻缘”为名抢去的女子只能接受现实,终生与“忍”字为伴;昏暗柴房内,陈氏族长的母亲面对爹娘不管不问、公婆恶意欺凌的悲惨局面,无奈将女儿沉入水中,盼生子以改命;溺女寒潭旁,无数被溺死的冤魂化作声声啼哭,在暗夜中泣诉着世道的不公。然而,在被封建礼教阴霾笼罩的沉重叙事之下,剧作并未陷入压抑之境,反而在开篇便巧妙地融入诸多诙谐幽默之元素,使整部作品张弛有度,别具一格,恰似一幅在黑白底色上挥洒自如的泼墨山水,既彰厚重,又显灵动。

剧作中,冯梦龙的亮相方式便极富戏剧张力。官差初时未识他,竟将之拘拿,冯梦龙则以自嘲之态吟着“上任不辞千里远,一两麻绳洗风尘”,既体现其豁达洒脱之性情,又暗含对官场世态之微妙讽刺。及至被擒,他还在狱中以“深入基层,现场办公”之姿,于众人调侃中泰然自若,被戏称为“假大老爷”亦不以为意,反而从容不迫地梳理了诸如抓小偷反被告持械行凶、被诬偷鹅、赴邻县借粮反被捕等一系列案情。此番演绎,不仅令剧中冯梦龙之形象与历史原型巧妙重叠,更生动展现了其卓越的断案才能与亲民爱民之情怀。历史上,冯梦龙便以善断疑难杂案著称,他常以司法调解之法化解社会纠纷,以仁心仁术抚平民间创伤。如有一次,两村耕牛在放牧时角斗,其中一只牛被顶死,村民因赔偿问题争执不下,冯梦龙判“两牛相触,一死一生。死者同食,生者同耕。”剧中,冯梦龙重审此“犀溪断牛案”,两名讲述者于台上化身耕牛,边讲边演,让观众体验到十足的画面感,这既是对历史原型的艺术再现,又是对传统戏曲美学的一次创新探索。

剧作幽默之境臻于极致处,当属前期官差与冯梦龙误会消弭之时。彼时,两位官差前来审问冯梦龙,只见后者安坐椅上,神态悠然,竟唤官差近前,以耳语之态道出自己身份与名讳。起初,二人见冯梦龙自言为官,尚觉可笑;及至听闻其名,方恍然大悟,惊愕不已。在观众的笑声中,冯梦龙却一改往日和颜悦色,严词厉色道:“不查不问本就有过,随意拿人更当责罚。”此言一出,犹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足见先前诙谐之景并未消解剧作之思想深度,反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强化了正义与公正的主题表达。

正因冯梦龙有此与民同乐、心系苍生之性情,方能倾听民间疾苦之声,洞察社会之弊,进而挑战陈规陋习,推行改革新政。自第三场起,剧情渐趋凝重,然前期之趣味情节,已为观众铺设了轻松入戏之径,使人在悲喜交加间,望见艰辛改革中的希望曙光。即便在呈现严肃片段之时,剧作亦不忘冷热调剂之妙:前有溺女潭畔女婴啼哭,冯梦龙跪地抱婴,声嘶力竭呼喊“娃娃”,尽显其悲天悯人之情怀;后有女婴如潮水般被送入官府,官差怀抱背负,忙得不亦乐乎,此等场景,既轻松诙谐,又令观众深切感受到冯梦龙禁溺女婴之政策已初见成效,社会风气正在悄然转变。这一创作方式,恰似承袭“三言二拍”之遗风,亦庄亦谐,寓庄于谐,使观众在欢笑之余,能够随着剧情发展洞鉴世情,品味人生。

三、如梦似幻:以梦内之辨,彰警世之情

改辕易辙、革旧图新本就并非易事,在当时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寿宁县推行新政,更是难上加难。剧中,路人对被抢女孩的玩笑戏谑、族长对传统利益格局的刻板固守、受压迫女性在长期苦难中的自暴自弃、官吏对改革风险的退让逃避,都如一座座无形大山,横亘于冯梦龙的为官之路上。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主人公在现实世界受阻时,《花甲知县冯梦龙》跳脱出对现实困厄的直白描摹,以一场怪诞诡谲的梦境,引领观众踏入冯梦龙的精神世界。

封潭之后,女婴被溺死之事虽渐少,但让官府承担女孩抚养责任,终非长久之策。若欲从根本上扭转乾坤,必须重整田制,颁布新税令。然税法关乎社会经济的筋骨,稍有不慎,便可能掀起滔天巨浪。在这进退维谷的抉择面前,疲惫不堪的冯梦龙怀着满腹愁绪渐入梦乡,却见笔下作品中的数位女子手持卷轴,将自己团团围住。“冯梦龙,你怕了吗?”“冯梦龙,你变了!”“你不再是那个明辨是非、惩恶扬善、不平则鸣、敢写敢说的冯梦龙!”在对“昏官、脏官、糊涂官”的控诉里,杜十娘的悲情、苏三的坎坷、白娘子的执着化作声声“烧了吧,毁了吧”之悲鸣,令冯梦龙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与挣扎之中。是否已在现实的磨砺中迷失自我,是否忘却了上任时的赤诚与担当?终于,历经灵魂拷问,冯梦龙以“书里书外,不可不同!”的高声呐喊,向观众、向世界、向自我证明,无论是在笔墨之间,还是在尘世之中,他都将矢志不渝地守护正义与良知,为新政推行倾尽全力。在这如梦似幻的意境中,冯梦龙得以在潜意识中审视内心,观众亦能从超脱现实的场景里,领悟作品深邃的艺术真谛。

与梦境场景相呼应,《花甲知县冯梦龙》的舞台布置也给人以“虚实相生”之感。整部剧的背景由多条白色卷轴组成,卷轴上书“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此醒世”“恒言四十种所以继明言通言而刻”等出自《醒世恒言》序言中的文字。当观众走进剧场,便仿佛置身于一本厚重的历史之书中;入座观剧,恰如翻动书页,从百年时光的缝隙中窥探冯梦龙的艺术与政治才能,感受这位花甲知县“以勤补缺、以慈辅严、以廉代匮”的一腔爱民之心。

“四载寿宁留政绩,先生岂独是文豪。”《花甲知县冯梦龙》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深入挖掘冯梦龙在寿宁任上的点滴细节,从“禁溺女婴”一事入手,塑造了一个心怀苍生、不畏强权、敢于革新、将满腹才情化作济世良方的清官形象。

该剧不仅是对冯梦龙个人事迹的简单演绎,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与积极回应。通过庄谐相生的剧情和富有张力的戏剧冲突,剧作表达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和对社会进步的渴望,让人在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亦能感受到心灵的触动与思想的启迪。这种创作方式,也为当代戏剧创作者提供了历史人物创作的新思路。它启示我们,严肃的历史故事并非是脱离现实的陈旧叙事,如若找到宣扬男女平等、维护民生福祉等易于激起当下共鸣的切入点,四百年前的人物同样能够在舞台上穿越时光,打动今日观众。

作者简介

吕宛庭,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