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锐评
王洁 | 济世救民 叙一番清官廉政,以情教化 唱一曲文士风骨
—— 记新编京剧《花甲知县冯梦龙》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年04月14日09:28
作为晚明文人代表,冯梦龙在文学领域的创作及思想历来颇受人们关注,而留意其施政功绩者则较少。然,冯氏自身却一直抱着“学而优则仕”“货与帝王家”的入仕之志。因此,当他历经数次科场失意、终于在崇祯七年(1634年),以花甲之龄授寿宁知县时,才得以有机会将其“理民疾苦”“一念为民”“大事小事,俱用全力”等诸多施政牧民的精神贯彻到为官之实中,并创造出种种造福于民的重要功绩。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及其京剧院精心打造的新编京剧《花甲知县冯梦龙》,正是关注到这位举世闻名的文学家在修明吏治上的贡献,以古典戏曲艺术的形式,结合新时代戏曲创新的理念,为观众描绘了一位清官廉政、救世济民的历史人物,呈现了一部以曲传情、以情教化的京剧新作,令人耳目一新、蔚为叹赏。

济世救民 叙一番清官廉政

以情教化 唱一曲文士风骨

——记新编京剧《花甲知县冯梦龙》

文 | 王洁

作为晚明文人代表,冯梦龙在文学领域的创作及思想历来颇受人们关注,而留意其施政功绩者则较少。然,冯氏自身却一直抱着“学而优则仕”“货与帝王家”的入仕之志。因此,当他历经数次科场失意、终于在崇祯七年(1634年),以花甲之龄授寿宁知县时,才得以有机会将其“理民疾苦”“一念为民”“大事小事,俱用全力”等诸多施政牧民的精神贯彻到为官之实中,并创造出种种造福于民的重要功绩。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及其京剧院精心打造的新编京剧《花甲知县冯梦龙》,正是关注到这位举世闻名的文学家在修明吏治上的贡献,以古典戏曲艺术的形式,结合新时代戏曲创新的理念,为观众描绘了一位清官廉政、救世济民的历史人物,呈现了一部以曲传情、以情教化的京剧新作,令人耳目一新、蔚为叹赏。

一、择新奇故事,作精细叙事书写

一部剧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表现都是有限的,加之通过现场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于观众,则更要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演员曲白的表达等方面具备凝练性。因此,早在明清时期便有诸多理论家、批评家在探索戏曲创作理论和技巧时提出戏曲结构中“主脑”一词。至明末清初,李渔正式提出“立主脑”之说,即戏曲剧本创作中的主脑是“作者立言之本意”,是“止为一事而设”,是“一人一事”。《花甲知县冯梦龙》的主角冯梦龙不仅在文学上的成就颇丰,其施政功绩亦可圈可点。然,作为人物传记体戏曲剧作却不可能将其文学造诣、为官经历样样述全。因此,该剧的剧本指导罗周及编剧赵硕、王昭选择了冯氏任福建省寿宁县知县四年中颁《禁溺女告示》矫正陋俗之事为“主脑”,彰显其“果然奇特,实在可传”的史实意义与艺术价值,以历史真人真事为案例,以传统戏曲为途径,传递明理崇德的价值观念。

二、托生旦净丑,塑各异人物形象

京剧不仅是中国戏曲剧种之重要代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样态。在京剧逐渐成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脚色行当的划分、完备、稳固是极为显性的标志。作为传统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脚色行当的设置成为剧作人物形象与性格刻画的程式性特征,并直接决定了剧作舞台表演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在《花甲知县冯梦龙》中融生、旦、净、丑四门于一剧,且各门中又有细分,如主人公冯梦龙由一级演员、上海京剧院郭毅扮演,以老生行应工;县中族长之母由国家一家演员、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董源扮演,以老旦应工。另剧中其他人物,如冯氏书僮冯宝、衙役张前和顾后皆以丑应工;村民石榴、桃花分别以花旦、青衣应工;族长以花脸应工。剧中各个人物在年龄、性别上的自然属性以及身份、性格、气质上的社会属性,通过不同行当的呈现表现出人物各具特色的言行举止与形貌仪态。此外,在脚色行当划分的基础上,本剧中还将京剧多个不同表演流派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舞台表演上的又一大特色。如扮演冯梦龙的郭毅师承“麒派”;扮演桃花的董晶师承“梅派”;扮演石榴的演员郑玥琦师承“荀派”。因此,全剧的人物是通过脚色行当的程式特征与京剧流派的风格特点,全方面、立体的向观众呈现故事剧情与舞台意趣。

三、依多元群演,铸场面写意情境

《花甲知县冯梦龙》一剧在舞台表演方面的另一大特色是数次群演场面的设计,其形式又可细分为三类:一为歌队,二为群舞,三为“背景”。如第三场中,由八名女性演员着男装吟唱出寿宁县村中女扮男装之风缘由。歌队的演唱不仅表达了众村女的心声,更强化了戏剧故事的主旨,使观众产生共鸣。又如第五场中,在溺女谭颁布《禁溺女告示》时有男女十数名演员扮众村民,此时群演成为符号化特征,作为场面“背景”;此后又有众人群舞以配合主演展示人物内心冲突,并利用舞蹈场面将观众拉入戏剧情境之中。就剧中群演场面的功能来讲,主要有两个效果:其一是以数名群演拟众人以显场面宏大,使得戏剧画面感更为强烈;其二是以群演衬托主演,并通过行动变化形成舞台的空间层次。近人王国维云:“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可见歌舞自戏曲成熟之际便与其他构成要素相互交融、相互衬托。《花甲知县冯梦龙》剧中多样化群演场面的设计是戏曲舞台演员表演排场和舞台调度上的创新,对人物之间的关系、舞美写意的铺排、戏剧高潮的烘托具有特殊的作用,进而实现演出鲜明热烈、雅俗共赏的舞台效果。

四、合曲唱乐奏,显剧种程式特色

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一样,京剧中的音乐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演员的演唱和乐队的伴奏,与文学、表演、舞台美术以及导演手段等诸多元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京剧艺术。《花甲知县冯梦龙》作为一部历史人物传记性质的剧作,不仅重唱工,更与念白、做工、武打等有机融合,在听觉与视觉双重感受中既显特色又恰当和谐。剧中唱腔、曲牌、锣鼓等音乐部分,在依循传统程式的基础上亦有创新。如演唱方式上,除常见的独唱、对口唱外还在多场中利用伴唱衬托主唱,以增强人物情绪的抒发和情节的戏剧性;在群演场面中又适当运用群唱,并配合乐队曲牌演奏,营造宏大场面和舞台气势。此外,由于该剧所述故事的发生地在寿宁县,因此在唱段上又创新性的加入了一段寿宁民歌《月光光》,一方面唱出了当地被迫遭受沉溺女婴百姓的悲苦和无奈心声,又突显出了浓郁的地方音乐特色,将民间歌谣与戏曲音乐有机结合。剧目舞台演出成功的关键还有赖于戏曲表演过程中乐队与演员的默契配合。新编京剧《花甲知县冯梦龙》的乐队编制全面、多样,除传统文、武场面外,还使用情景音乐烘托气氛;在演员上下场时利用打击乐器的打上、打下渲染气氛,以轻重缓急、长短差异配合演员身段台步;在演员演唱时,利用主奏乐器托腔手法衬托唱段、垫补填空,刻画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还通过全奏形式营造恢宏的戏剧场面,烘托情节高潮的呈现。

三百余年前,冯梦龙以其文学作品赢得了社会声誉;三百余年后,新编京剧《花甲知县冯梦龙》的创作和演出,以别出机杼的戏曲舞台表演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一位廉政爱民、高节不阿的清官,让世人了解到冯梦龙晚年为官的施政理念和功绩。正可谓:“忠孝志节,种种具备,庶几有关风化而奇可传。”(冯梦龙《新灌园·叙》)

作者简介

王洁,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艺术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