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锐评
孙倩 | 随运河涓涓流淌的一首散文诗——观电视剧《北上》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年03月28日14:45
由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北上》踏着春风迎来了开播,象征着新的运河气象就此展开。该剧以灵活的运镜、恰当的节奏、舒缓的光影色调以及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营造出了一种以情动人、暖意融融的艺术氛围,谱写了一首随运河涓涓流淌的散文诗,带给观众一场沉醉于桨声灯影里的绝佳视听体验。

随运河涓涓流淌的一首散文诗

——观电视剧《北上》

文 | 孙倩

由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北上》踏着春风迎来了开播,象征着新的运河气象就此展开。该剧以灵活的运镜、恰当的节奏、舒缓的光影色调以及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营造出了一种以情动人、暖意融融的艺术氛围,谱写了一首随运河涓涓流淌的散文诗,带给观众一场沉醉于桨声灯影里的绝佳视听体验。

一、以镜头运动把控叙事节奏

《北上》的运镜达到了影视制作的上乘水准,尤其是对于美食的拍摄,可谓是展示出了舌尖上的“运河”。作为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剧作,美食成为运河沿岸生活方式的缩影,剧中多道江苏经典小吃,如油墩子、蒸糕、麻团等,都通过不同镜头精准还原了江苏的地域饮食文化。例如,油墩子从萝卜丝裹面糊到油炸的细节,经过一系列推拉摇移镜头被细腻呈现,街头小吃的烟火气腾腾升起。长鱼面的拍摄,不仅展现了淮安的地方特色,还通过对鳝鱼汤汁浇至面上的特写镜头,展现了运河生态与饮食文化的共生关系。

在小凤华带着小思艺走街串巷介绍四方邻居时,用了4分18秒的长镜头一镜到底,镜头无论从调度、表演、摄像等各个方面都极其出彩,又采用摇镜头与跟镜头拍摄,从小院的屋顶摇至两位小演员的背影,然后一路跟随演员,伴随炒菜声、嬉闹声、蝉鸣声,再揉以笙、二胡、竹笛和板鼓等民族乐器,令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又不免追忆儿时,进而产生强烈代入感。

剧中多次运用镜头切换,例如七中校长发出的疑问转换至一中同学们的回答,或两校老师板书内容进行拼凑……诸如此类设计,既巧妙有趣又连贯起叙事。小朋友长大的转场也十分有看点,从童年时期在水下的活泼打闹,到青少年时期游出水面的阳光开朗,中间夹杂快切与慢镜头,突显花街六子生于运河,长于运河的特质,全面展现了运河所孕育的蓬勃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镜头的灵活运用与剧中音乐、音效的搭配,令《北上》叙事风格更显散文诗化。音乐与音效可以影响观众的情绪,如《两只蝴蝶》《北京欢迎你》等经典歌曲的回放,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另如剧中弱音效(如狗吠声、河水声)营造的场景氛围,强音效(如鹅叫声、吵闹声)打破观众预期,再搭配空镜头、镜头的前后景以及大量的横移,让观众不由得在各种场景下生发联想、产生共鸣。镜头的碰撞与音乐音效的搭配更深度诠释了该剧的主题立意。在这种运镜下,《北上》的蒙太奇手法就如同散文中的修辞,其情节段落较为散落,叙事的节奏有条不紊,从而达到形散神聚、浪漫真挚的视觉表达效果。

二、以光影色调渲染和美氛围

光影与色调是影视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光影营造不同的环境与氛围,借助色调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是视听语言的常用手法。《北上》大量运用淡黄色的光影,搭配暖中有冷的置景与道具,营造出朦胧中带着潮湿感的光影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剧作特有的和美之韵。剧中利用日出光线、正午阳光等自然光,有效传递出年轻一辈的活力,又借助夜晚的昏黄路灯、桌上的淡黄台灯等人工光,塑造出花街夜色浓烈的故事感。这一系列光线的和谐运用在光影变幻之间增加了画面的层次和叙述的厚度,使得该剧有了令人愉悦的艺术质感。

《北上》在不同场景中探索色调的表现力,让色调成为该剧极具风格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专属于“运河”的色彩秩序。作为在大运河背景下衍生而来的故事,《北上》以暖色调为主,充分运用橙、黄、红等颜色,给人以温暖、舒适、亲密的感觉,恰当地进行了关于家庭、怀旧、文化等的情感表达。在思艺与华子相处时,通过提亮思艺面部的色彩明度,降低背景中干扰性色调的饱和度,让思艺的面部神态更加清晰,色调也由此成为传递剧中人物情绪、增强画面张力的利器。

光影与色调无形又变化万千。《北上》通过不同色调与光影的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继而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在谢老大卖船这一情节中,黑夜笼罩下的暗黄色调与船上的钨丝灯搭配,又辅以河面的冷调背景,产生冷暖对比,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纵深感,使画面产生既明亮又含蓄的效果,更对不便平铺直叙的父子情进行了深刻诠释。

纵观该剧,暖色调渲染着运河周边温馨的环境和真善美的人物形象,再搭配适当的光影,增加了剧作场景上的厚重感,也让画面的立体空间更加广阔,观赏性更强。通过光影调节、色温控制和色彩对比,《北上》的光影和色调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能突出镜头下运河人家和美的氛围,又避免了画面单调或偏色。在充分利用不同光源的特性,并对色调进行精细化处理后,剧目的感染力被大幅度提升,散文般的氛围便跃出于镜头之外,悄然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以人物形象塑造运河品格

“有瑕疵的主人公”是《北上》的又一突破。龅牙、短发、黑皮肤、假小子、成绩倒数、不修边幅……夏凤华这一人物形象的设置突破了以往女主角的角色设定,又引入思艺这一甜美、文静、成绩优异的形象做对比,更显夏凤华的“瑕疵”。夏凤华这个人物能否引起观众共鸣,无疑是判断《北上》是否具备好作品潜质的关键。她与谢望和间的情愫充满矛盾与挣扎,既有少女时代埋藏多年的悸动,也有成年后的理性与撕扯。从十岁时在运河船上许下“嫁给谢望和”的天真诺言,到北漂后因脑瘤诊断而狠心推开对方,她的情感始终裹挟着命运的沉重与自我牺牲的底色。这既是一种对自我的束缚,更是二人情感的枷锁。直到在运河船上举办婚礼,夏凤华穿着婚纱望向谢望和的瞬间,突然明白:他们的爱情从未被病痛或第三人真正威胁,所有的挣扎与退缩,不过是两个骄傲灵魂学着坦诚的必经之路。

《北上》人物设计丰富多样有层次,小人物却有大品格。剧里的每个人物,都有着根植在骨子里的“善”,也有人性中未加修饰的“真”,最终凝结成为运河精神独有的“美”。《北上》在处理邻里关系时展现了精妙的人物塑造功力:当众人商议马奶奶离世后思艺的抚养问题时,华子妈虽心存怜悯却仍以自家生计为先;谢老大与茂田因经营理念冲突,导致水上超市合作破裂等,这种拒绝给人物强行贴上“无脑式”善良标签的手法,展现了普通人在生存压力下的真实抉择,也让每个角色都闪耀着复杂的人性弧光——华子妈妈的市井精明与恻隐之心兼存一身,谢茂二人的利益纷争中仍流动着运河儿女特有的江湖义气。这种对人性灰度的精准把握,使“真善美”主题不再悬浮于道德说教,而是在柴米油盐的磋磨与人性本善的碰撞中,实现现实主义的艺术升华,成为打动观众的核心力量。

《北上》将善良与坚韧融入生活的点滴,伙伴的陪伴、邻里的帮衬、女性的互助,通过多维度群像式的人物刻画,展现了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运河特质。这不仅体现在个体间的帮扶中,也渗透于家庭、邻里和社会关系的温情里。从孩童的纯真友谊到邻里的团结互助,从女性的坚韧付出到代际间的无私包容,种种情节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也引发观众对现实社会中运河品格传承的思考。

创作者的态度,多数时候暗暗隐藏于作品之中,如何能被正确解读,需要结合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北上》中的人物无论是外在刻画还是内在表现,都体现了运河儿女的品格。剧中人物的姓名十分考究,“望和、星池、海阔、陈泊、海泓”,十分具有运河特色,有着一手绝佳淮扬菜手艺的周老板,名字叫做“宴临”,憨厚老实为人忠厚的华子爸名叫“茂田”,这些细节纹理的刻画让这部剧更加有了真实感、生活感,也有了散文式的独特气息。

在时代的浪潮中,运河哺育了中华儿女的成长,更滋养了其精神品质。运河精神借由电视剧《北上》在当下进行了重新书写,它用鲜活、简洁、优美的曲调谱成了这一首运河之歌,撰写出了这一篇涓涓流淌、永不停息的散文诗。优秀传统文化在大运河的臂膊下开启了新时代的流通,大运河仍旧以她清澈的水波、宽广的胸怀造福着子孙后代,《北上》的创作意义就在于此——在时代的褶皱中,这条运河的春天似乎从未离开过,但无论如何,春天现在真的到了。

作者简介

孙倩,连云港市文化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