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运河,三代平民史;六段来时路,百年沉浮事。正在央视一套与爱奇艺热播的剧集《北上》作为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将镜头对准江苏洪淮花街上的六个少年,为第一季度的国产电视剧市场注入了一股年轻、有朝气的暖流,并同时代表着江苏本土创作对运河题材的挖掘深度与艺术高度。
如果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北上》承载的是中国大运河的沧桑变化,是徐则臣为运河母亲寄出的一封饱含深情的书信,那么经主创团队精心改编的电视剧《北上》,则是为运河母亲绘制的一幅风物云集的世情长卷。这幅长卷不仅记叙了古老运河的时代面貌,徐徐道出运河岸边的地方符号与人事变迁,更是近年来年代剧中鲜见的全景式展现当代青年风貌的文艺力作。透过85后、90后的澄澈眼眸,我们看见了大运河的兴衰史,看见了奋斗着的青春岁月,看见了“一撇一捺”守望相助的“亲人”。
一、花街小院中见证童年往事
《北上》里的童年叙事成就了一幕华丽的开场,就像飞奔的孩子那般欢笑着扑面而来。2000年是大运河最辉煌的时候,院子里一起长大的孩子几乎没有烦恼,一切事物都笼罩在镀了金色的光晕里。与野蛮生长的本地小孩不同,马奶奶带来的女孩马思艺是个漂亮的混血儿。思艺妈妈改嫁后将她丢给奶奶抚养,因为这场家庭变故,思艺总是安静寡言,显得心事重重。活泼外向的大华子(夏凤华)拉着花街“新人”思艺到院子里认门,一段流畅的长镜头让剧中所有重要人物悉数登场。
院子里的第一家姓周,周海阔的爸爸周宴临是淮扬菜大师,经营着名为“运河人家”的餐馆。海阔的爷爷对运河的历史了如指掌,收集了不少石碑拓印,海阔受爷爷影响,性格沉稳、遇事冷静。第二家姓夏,大华子的爸爸夏茂田给谢老大(谢天成)打下手,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大华子留着短发,像个小太阳似的混迹在男孩堆里。第三家姓谢,谢望和的爸爸谢老大仗义豪爽,带着大伙跑船,赚了不少钱,望和也是孩子中的老大、团体里的核心,凡事永远冲在最前线。第四家姓邵,邵星池的爸爸邵秉义在文化馆任职,爱好研究著书,开口之乎者也,星池则朴素天真,是个“小吃货”。除了周家,其他孩子的妈妈们在花街码头开了一间早点摊,女人们起早贪黑,用勤劳的双手贴补家用。运河人家开了小饭桌后,学霸陈睿也加入其中,因为有个强势能干的区长母亲,陈睿显得温和腼腆。
不到两集的时间里,花街上各形各色的人物都有了清晰的面孔。大人们团结一致为将来筹划之时,孩子们之间的情谊也在不断疯长。当思艺背着旧布包上学时,望和召集海阔和星池一起摸河蚌赚钱为思艺换新书包;当思艺独自难过时,大华子用糖为她带去几分甘甜;当思艺被人搭讪时,孩子们一哄而上狠揍肇事者。花街巷子里总能看见孩子们撒欢跑跳的身影,听见他们肆意嬉闹的声音,他们在热气腾腾的早点摊上吃饭,在狭窄的小巷中穿梭,在方正的院落里玩水,在宽阔的河道里游泳。这些诗意化的处理手法将童年往事定格在梦幻、绚烂、朦胧的瞬间,孩子们对童年的记忆构成了剧集中最温暖的底色。
二、小巷人家里嗅得残酷青春
随着高速公路的全面建设,汽车越跑越快,运河和船运却被历史留在了身后。河水汤汤、人世浮沉,谢老大下定决心卖了船,大运河最好的时代悄然落幕,岸上人们在命运的重压之下开始艰难求生。剧集的影调从第二集末开始变得低调深沉,借景、隔景等镜头技巧的运用让小巷显出灰暗、深邃、压抑的一面,每个人都仿佛生活在密不透风的围城之内,少年们的烦恼也与日俱增。
运河上的生意越发稀薄,餐馆和早点摊的生意也一落千丈。院子里的每家每户都陷入无尽的争吵之中,屋顶的天台成了少年们的避难所,他们彼此依靠,互相诉说着从心底生长出来的梦想。进入青春期的他们怀揣着天真的热切和对未来的憧憬,像初生的运河一样求新求变。望和酝酿着无数创业计划,以北京中关村为终极目标;大华子一边追星,一边被望和的青春激情所感染;海阔在网络计算机领域发展了自己的兴趣;星池无师自通烧出了一手美味的长鱼面;思艺为了照顾奶奶甘愿以家门口的大学为第一志愿;陈睿总是面对着思艺所在的方向。因各自家庭蔓延而来的焦虑感开始萦绕在这群高三的孩子们心间,思艺为了早日摆脱母亲,选择去运河人家打工;望和为了思艺不惜冒险偷油;大华子去做摄影模特险些被骗;陈睿为了兄弟们不慎摔下楼梯。少年之间纵然有过误会、冲突与争执,但他们互相帮助、彼此理解,每个人都在爱与被爱中渐渐成长,青春也在慌乱迷惘和手足无措中跌跌撞撞地维持着表面平静。
就像运河不知在哪里会突然拐个弯,命运的玩笑猝不及防地落在少年们头上。思艺在奶奶和弟弟相继去世后,独自离开了花街,不知所踪。望和逃学去了趟北京后,终于痛定思痛,一举考上重点本科。星池与父亲的矛盾激化,他撕毁高考准考证,长久压抑情绪终于爆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欢悦声中,少年们几乎迫不及待地飞出了围困他们许久的小镇,奔向未知的北上之路,只有陈睿带着对思艺的情愫留在洪淮。毕业纪念册上缺席的思艺是众人心间共同的遗憾,步入成年的代价是在心底刻下一道牵挂运河、牵挂旧友的痕迹。
三、青春话语间听闻时代召唤
转眼之间,花街少年成了北漂青年。从第20集开始,剧集转向双线叙事,北京与花街构成两个遥相呼应的时空,前者定位青年的奋斗旅程,后者锚定青年的精神所向。对于运河边长大的孩子们来说,大运河及河畔的家人既是他们的坚实后盾,也是他们的心灵坐标。
腾飞的互联网经济是时代对青年的召唤,冷峻的色调与繁华的都市构成了北京生活的肌理,望和、大华子等人在这里与无数青年创业者同频共振,他们涉足物流、外卖等新兴行业,在钢筋水泥里摸爬滚打,不免碰撞得伤痕累累。望和面临着公司业务拓展的压力,大华子要应付同行挤兑和员工流失,星池囿于学历一直在底层游荡,海阔在职场遭遇苛刻的上司。如果说青少年时期的他们还无法体会谢老大面对轮船驶离码头时的无限悲怆,无法共情周宴临对家乡味道的深切执着,无法理解邵秉义对运河文化的锱铢必较,那么经历了社会锤炼的年轻人在遥远的他乡终于渐渐领悟了运河的特殊意义。偶尔从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家乡的小龙虾成了慰藉望和、星池等人的灵丹妙药。当大华子想起去世的马奶奶,想起久未联系的思艺,乡愁的滋味便如潮水般涌向心头。
倘若望和、星池和海阔三人组代表着年轻人的锐意进取与昂扬斗志,那么大华子和陈睿则代表着年轻人对“初心”与历史的守护。当望和床头的漫画海报被工作业绩图取代时,大华子的房间内依然张贴着少时偶像的海报,每一件能够给大华子带去力量的旧物都被她细心地珍藏在饼干盒里。当望和为了成功不惜与昔日兄弟剑拔弩张时,大华子面对毫无私交的员工也能倾其所有,她致力于把小小的快递站点打造成温暖的家。考古专业毕业的陈睿往返于北京与洪淮之间,面对清末沉船的考古工作,他持续进行了大量走访调研与挖掘整理工作。时值大运河申遗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推动,沉船遗迹是大运河历史的有力实证,彰显出中国大运河对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卓越贡献。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运河在经历数载低谷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谢老大是否还有机会回到他为之深爱的船上,周宴临能否等来爱人的回归,周爷爷和邵秉义能否解开沉船的秘密?面对时代的新一轮召唤,花街的年轻人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他们能否取得事业的成功,与他们擦身而过的思艺能否再次出现?种种问题我们还需从后续的情节中去找答案。
故乡是我们永恒的来处,我们也常以故乡为圆心,丈量所处世界的半径,“北上”一词正是青年人对前行方向的一种定位。沟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像是一根风筝线,拉扯着两个时空和千千万万个题。“流水不争先,争得是滔滔不绝”,千载运河,岁月不息,河水就这样流经山川与田野,流经小巷人家与都市霓虹,流进河道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如今,《北上》已播映至三分之二,前期埋下的各条线索正在陆续回收,仿佛运河奔流不止,时刻润泽大地,一代又一代青年走走停停,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给时光以生命力量,给岁月以文明气息。
作者简介
陈晓,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