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锐评
周爱华 | 烟火中的运河——电视剧《北上》观后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年03月20日11:31
千年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哺育和润泽了无数沿岸的运河人家。中央电视台、爱奇艺等平台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北上》,以运河为主线,聚焦六户运河人家,邻里情、亲情、友情、爱情交织在一起,带着浓郁的烟火气,展现出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该剧根据徐则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编剧赵冬苓,导演姚晓峰,白鹿、欧豪等青年演员主演,胡军、李乃文、萨日娜、王学圻等实力派演员加盟,具备卓越实力的创作团队为作品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千年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哺育和润泽了无数沿岸的运河人家。中央电视台、爱奇艺等平台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北上》,以运河为主线,聚焦六户运河人家,邻里情、亲情、友情、爱情交织在一起,带着浓郁的烟火气,展现出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该剧根据徐则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编剧赵冬苓,导演姚晓峰,白鹿、欧豪等青年演员主演,胡军、李乃文、萨日娜、王学圻等实力派演员加盟,具备卓越实力的创作团队为作品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历史长河中的运河记忆

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从春秋时期已开始零星开挖,之后各个朝代为了运输方便,不断开挖和疏浚,隋炀帝时期完成了南北贯通,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之后运河随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几经改道,至元代截弯取直,形成了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基本样貌。大运河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带动了沿岸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运河边人们的命运。

运河的故事很多,很长,电视剧《北上》只截取了江苏江淮一带一个叫花街的小院,这里生活的六户人家,从20世纪90年代到当下,每家都上演着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各具特点。他们是剧中人,又像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鹅飞犬吠,吵吵闹闹,带着浓郁的烟火气。

大运河随社会发展历经沧桑巨变,运河人家因运河兴衰而经历人生起伏。对于他们来说,运河不只是一条历史久远的水路,更是一条融于血液的文化、历史与情感的纽带。之于上一辈,运河是他们的一辈子;之于年轻一代,运河是他们的精神原乡。

二、《北上》视角下的运河生活

《北上》视角下的运河生活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洋溢着蓬勃的青春气息。该剧运用年代剧与偶像剧双重叙事方式,将年代剧的历史积淀与偶像剧的青春书写相结合,年代剧为偶像剧注入文化内涵,偶像剧为年代剧增添蓬勃朝气。二者相得益彰,既丰富了剧情的层次感,又关照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审美情趣。

年代剧通常以具有一定长度的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注重对社会变迁和时代细节的描绘。《北上》的时间跨度从20世纪90年代到当下,既表现了运河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沧桑巨变,也表现了运河人家因运河兴衰而经历的人生起伏。剧中最具英雄气质的谢老大,他和妻子梁海泓、儿子谢望和的成长之路最具代表性。运河漕运红火的年代,谢老大是水上的“龙王”,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占有强势地位;京沪高速公路全线开通,运河运力下降,梁海泓开大货车跑长途运输,走高速公路;谢望和在北京创业成功,工作环境离不开互联网。一家三口表现出典型的“逆境成长效应”,均与运河的时代变迁紧密相关。他们没有在逆境中沉沦,反而将挑战当作契机,加速了个人成长与成熟的进程,这无疑是对运河精神的一种深刻体现与生动映照。主人公与时代同行,从古老运河的漕运繁华到高速公路的飞速跨越,再到互联网大潮的势不可挡,谢家两代的奋斗历程,正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世界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快速更迭,从过去到现在,每一次跨越都指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时代细节的描绘更增强了作品的年代感和地域性。大人菜炒半截去邻居家借葱,孩子领着新来的伙伴“认门儿”、成群结队地爬船偷瓜,街上行走的大鹅,船上举办的婚礼,马奶奶的长鱼面,小院里人们随时聚集议事的石桌儿……富有年代感和烟火气的场景,唤起多少人的集体记忆。过去那些贫困的苦日子,却在回忆的温柔滤镜下,变成了美好的瞬间。在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面前,这份被精心雕琢的回忆,显得尤为珍贵。

该剧聚焦年轻人的成长与困惑,以其强烈的情感色彩与丰富的青春元素,展现了偶像剧的独特魅力。困境中的成长伴随着痛苦,朦胧中的爱情却充满着甜蜜。花街的六个年轻人共同演绎了一场朝气蓬勃的青春往事,不论是过程中的慌张与忐忑,还是大结局的重逢与圆满,其底色都是美好与浪漫。花街的年轻一代展现出团结、坚韧与包容的力量,这是运河赋予他们的精神印记,是地域的烙印,更是心灵的归宿。

三、烟火日常的诗意表达

《北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构建了真实而温暖的艺术现实。在运河人家20多年的发展变化里,没有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只有点点滴滴的人间温情,烛照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日常,彰显着人性的美好与希望。

马奶奶是花街小院最具爱心的长者,她一直微笑着照顾所有人的情绪,对自己的难处却从不主动提起。改嫁了的儿媳把10岁的孙女思艺丢给她,几年后又把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子”思维丢给她,她都一起抚养着。如果说马奶奶是爱心的典范,那么周爷爷就是智慧的灯塔。两位老人就像小院生活中的定海神针,马奶奶以她深厚的佛性,周爷爷以他广博的知识,共同安抚着大人的疲惫,呵护着孩子的纯真,春风化雨,为小院平添了几分难能可贵的宁静与平和之气。

花街人家也有矛盾,一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大人们为生活的羁绊发愁,孩子们经历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成长烦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谢老大水上经营萧条,失意酗酒;邵秉义事业不得志反怪妻子,气得儿子邵星池要跟他拼命;李燕怪罪丈夫夏茂田软弱,对错不分;罗之梅埋怨丈夫周宴临离开北京回到花街,周宴临觉得罗之梅长期不在家是不负责任……大人吵架,天台成了孩子们的避风港,这里是谢望和与父亲作为两个男人对话的地方,也是大华子对着谢望和说“我稀罕你”的地方。少年心事当拿云,在习习的晚风和柔和的光影里,天台散发着美好的诗意,与房间里的烟火气形成鲜明对比。

天街少年无数次憧憬着离开花街,“顺着桥头往左是北京,往右是南京”。多年以后,他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打拼实现了北上的梦想,但是他们内心对花街的思念却无时不在。谢望和甚至为了找到花街生活的感觉,舍近求远住到了通州。最终,这群曾经的少年在花街重逢,从曾经的离开家乡到如今的回归故里,有所得亦有所失。花街成了他们疗愈情感的原乡。有的人选择留下,让心灵得以安放;有的人则在完成了精神的疗愈后,再次扬帆起航。

大运河静静流淌,波光浆影,歌声如诉。《消散人潮》诉说着人们出走又回归、离散又团聚的情感历程,《夏夜小院》带来暖融融的爱意,《奋力奔跑》唱出了少年们的昂扬向上,《远方》表达了人们对远方的追求和向往。剧中还多次出现《两只蝴蝶》《纤夫的爱》《没有我你怎么办》等有着鲜明年代感的歌曲,轻轻打开了观众尘封已久的记忆,勾起多少怀旧的情绪。谢望和与大华子一起唱《没有我你怎么办》,一次是谢望和从宾馆救出大华子,背着她走在家乡的小城;另一次是二人走在北京的街头,回想当年,看似不经意地唱起,更像是无需言语、心有灵犀的深情告白。这些温馨动人的旋律,巧妙地和剧情交织在一起,以极强的代入感传递着温暖与深情厚谊,让人心生共鸣。

烟火不灭,运河永续。尽管生活仍然充满坎坷与挑战,但花街的年轻人始终怀揣着希望与阳光。在当今这个内卷盛行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积极向上、坚韧乐观的品质,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他们传承了来自祖辈和父辈的荣光,传承了世代相传、永不熄灭的运河精神。

2025年2月,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启动。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便捷的今天,虽然大运河的漕运功能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作为人类智慧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世界遗产,它仍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运河是一条路,是指南针,更是人们精神的原乡,滋养心灵,指引前进的方向。

作者简介

周爱华,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