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产“年代剧”佳作不断涌现,已然跃升为国产电视剧的热门类型。《北上》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脱颖而出。它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以京杭大运河沿岸社会生活变迁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交织,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成功意义非凡,恰似一把锐利的刻刀,在时代脉络中,精准雕琢出文学与历史相互交融的精神图谱,深刻揭示文学与人生之间盘根错节的内在联系。它不单单是一部书写运河的宏伟史诗,更犹如一面置于民族文化长河之畔的巨大铜镜,将每一位中国人血脉里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清晰映照,让我们得以从中窥探民族文化根源与个人精神底色。
一、文学根基上的影视创新跨越
文学IP影视改编之路荆棘丛生,《北上》却凭借卓越的创新力脱颖而出。原著小说架构繁复、内容丰赡,改编者独具匠心,采用删繁就简的群像聚焦策略,将复杂的家族谱系凝练成六家人的青春成长脉络。以“少年感”柔化历史厚重感,成功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契合其审美与情感诉求。通过聚焦运河畔年轻人的成长轨迹,巧妙触动当代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轻松走进运河的历史文化世界。此外,原创角色“夏凤华”(白鹿饰)的加入堪称神来之笔。在传统运河叙事中,女性角色与声音常被边缘化,而“夏凤华”的奋斗历程与当代女性追求独立、实现自我价值的时代精神高度契合,为运河故事注入了鲜明的现代活力,极大地丰富与拓展了原著的女性奋斗叙事线,实现了对文学母题的创造性转化。
影视艺术作为视觉艺术,在呈现运河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上》剧组在营造视觉化运河美学上不遗余力,一比一精心复刻花街,深入考据淮扬菜、竹雕等非遗工艺,运用细腻精准的镜头语言,力求还原“河流的呼吸与脉动”。安德烈・巴赞的“真实美学”理论认为,电影应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精准还原,让观众产生沉浸式体验。《北上》剧组对运河场景与非遗工艺的还原,正是遵循这一理论,营造出了逼真且极具感染力的运河氛围,让观众仿若身临其境,真切感受运河之畔的风土人情。就从电影美学理论而言,精准模拟现实世界并进行艺术化再现,让观众产生沉浸式体验至关重要。《北上》剧组对运河场景与非遗工艺的还原,成功塑造出真实生动的运河美学情境,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能深切领略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这种视觉化呈现方式,不仅大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为运河文化传播开辟了直观高效的新路径。
二、运河文化的溯源与精神原乡构建
河流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京杭大运河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北上》原著以1901年漕运废止与2014年申遗成功为关键时间节点,借意大利兄弟“小波罗”的北上寻亲之旅及其后代子孙的命运交织,生动勾勒出运河的百年兴衰图景。亨利・列斐伏尔在其“空间生产”理论中指出,空间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社会关系与历史文化的产物。京杭大运河在《北上》中正是这样一个被历史与文化想象充分浸润的空间,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憧憬。这一创作手法赋予运河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从单纯的地理坐标跃升为文学与影视领域的重要文化符号。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指出,空间是饱含情感与想象的精神场域,京杭大运河在《北上》中正是这样一个被历史与文化想象充分浸润的空间,见证了民族的屈辱、觉醒与复兴,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憧憬。影视剧中历史与当下“折叠”的表现手法堪称精妙绝伦,黑白影像中的“小波罗”与彩色画面里的 90 后少年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刻隐喻着运河文化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让观众强烈感知文化传承的磅礴力量。
花街小院作为作品中的关键元素,巧妙地将运河的宏大叙事具象为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灰瓦青砖的巷弄、邻里分食咸菜的场景、顽童偷西瓜的趣事,无一不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成功唤醒无数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俗文化是民族集体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花街小院的种种场景正是运河民俗文化的生动注脚。在这里,运河文化不再局限于历史的宏大叙事范畴,而是真切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记忆,成为中国人精神原乡的重要构成部分,彰显出运河文化在民间传承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克利福德・格尔茨提出“文化阐释”理论,强调文化是一种通过象征符号与意义系统构建的体系。花街小院的场景便是运河文化的象征符号,人们在其中的生活实践,不断阐释与传承着运河文化,体现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机制。
三、当代社会语境下的精神映射与价值回响
齐格蒙特・鲍曼在探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问题时指出,在现代社会快速变迁中,人们容易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与精神焦虑。作者徐则臣也曾言:“作家创作的笔触,始终围绕着自己的童年与故乡。”电视剧《北上》深刻回应了当代人的精神焦虑。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人陷入“根” 的迷失困境。运河少年的北漂与回归历程,深刻隐喻着当代人对文化根源的执着探寻。剧中人从最初的“逃离花街”到最终的“重返运河”,这一过程恰是一代人精神返乡的生动写照。随着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人们纷纷涌入城市,在追逐物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与自身文化根源疏离,迷失自我。《北上》通过细腻描绘运河少年的经历,促使当代人重新审视自己与故乡、与传统文化的紧密关联,有力唤起人们对文化根源的深切渴望与不懈追寻。
剧里快递站长、外卖骑手及非遗传承人等角色所做出的职业抉择,清晰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激烈交锋。于当下社会,传统行业与现代科技紧密交织,这使人们在职业选择及人生规划时,面临着诸多的迷茫与挑战。社会学家安东尼・奥罗姆在研究社会变迁与个体选择关系时提到,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个体往往会陷入传统与现代的艰难抉择之中。在剧中,运河不再仅仅充当着人们赖以谋生的工具,而是逐渐演变成文化自信的关键支撑。那些非遗传承人始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他们的举动让大众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文化自信。
《北上》对传统与现代关系展开了深度探究,这为当代人在面临职业选择与人生规划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它引领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帮助人们思索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精准找到自己的定位,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值得一提的是,《北上》热播后,多地市民掀起了“运河打卡热”,这充分凸显作品对民众原乡情怀的唤醒作用,使得人们重新将目光聚焦于家乡的文化符号,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剧中父辈船运的辉煌过往与子辈投身互联网创业的鲜明对比,引发大众对于代际传承以及教育观念的深刻反思。此外,昆曲、竹雕等非遗元素在荧幕上的呈现,促使人们重新发掘那些被遗忘的传统之美,有力推动了文化的复苏与传承进程。
结 语
电视剧《北上》将运河文化巧妙地融入剧情,以“运河少年”为独特的叙事视角,鲜活地勾勒出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的发展脉络。该剧全方位展现了时代浪潮下中国普通家庭的百态人生,细腻描摹出90后群体于时代洪流中的成长轨迹。《北上》不止于讲述当下故事,更蕴含着对时代的回溯与思索。它以契合年轻群体的叙事方式,探讨文化传承这一重大课题,借运河这一独特文化载体,生动呈现出时代的沧桑巨变、文脉的赓续绵延以及精神的薪火相传。这些内容所具备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彰显了创作者对时代生活细致入微的洞察与精准把握,同时也体现出他们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作者简介
陈琰,博士,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