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锐评
王昕轶 | 评弹艺术之幸——浅论盛小云的评弹艺术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年03月13日15:23
3月1-2日,由中国曲协、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主办,“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领衔的江苏文艺名家晋京、“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盛世云霓》盛小云舞台艺术展演系列活动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拉开帷幕。江苏省曲协、省评协邀请曲艺名家、评论家撰写评论,并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编者按:3月1-2日,由中国曲协、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主办,“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领衔的江苏文艺名家晋京、“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盛世云霓》盛小云舞台艺术展演系列活动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拉开帷幕。江苏省曲协、省评协邀请曲艺名家、评论家撰写评论,并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评弹艺术之幸

——浅论盛小云的评弹艺术

文/王昕轶

盛小云,一位深受评弹艺术滋养的艺术家,亦是当代评弹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四十余载的艺术生涯中,她以卓越的才华与不懈的追求,铸就了诸多艺术精品,成绩斐然。评弹历史长河中,能得如此一位优秀艺术家,实乃评弹之幸,亦为时代之幸。

在我大学时代,便有幸在书场中欣赏到盛小云的演出。那时,她与赵开生在乡音书苑演出长篇评弹《文征明》,其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令我对当时还是青年演员的她刮目相看。工作之后,我与盛小云的交往日渐增多,艺术上的探讨也很频繁。可以说,盛小云是一位始终怀揣艺术追求、且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她的艺术生涯不仅成就了自己,更为评弹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想,盛小云在四个方面的作为,对评弹艺术而言是幸运的。

首先,盛小云出色地担当了评弹艺术的“继承者”这一角色。

评弹艺术历经四百余年的发展,一代代名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众多经典艺术作品传承至今,也使评弹成为艺术表现手段最为丰富的曲艺形式之一。在评弹艺术的继承方面,盛小云的贡献尤为突出。以《东北开篇》为例,这首著名的弹词开篇,又称《塞外开篇》,以“俞调”为基础,融合曲牌“滚绣球”和北方话数板,艺术表现力极为丰富。前辈名家杨振言、钟月樵都擅唱此开篇,但由于难度极高,继承者寥寥无几,几近失传。20世纪90年代,作为青年演员的盛小云,以极大的勇气和艺术热情学唱了这首开篇。她在弹唱、行腔、表演等方面展现出的功力,丝毫不逊色于前辈艺术家。正是由于盛小云的继承与演绎,《东北开篇》得以重现评弹舞台,并成为至今仍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2025年1月25日,盛小云在上海音乐厅的评弹流派演唱会上,倾情演绎了丽调代表作《新木兰辞》。曲终人未散,她问我:“今日演唱如何?”我答以评弹行话:“全在。”二字虽简,却道尽了她表演的精准与到位,每一音、每一韵皆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初次聆听盛小云演唱《新木兰辞》,是在1991年苏州评弹团40周年演唱会上。彼时,她年仅二十出头,却已能将这首开篇的气势与神韵演绎得淋漓尽致。她对艺术的严谨与执着,在《新木兰辞》的继承中可见一斑。她深入钻研丽调的每一个细节,将作品的精髓融会贯通,表现得无可挑剔。三十四年后,再度聆听她的演唱,依旧是每一个音符、每一处转折都精准无误。能在现场感受这份艺术的完美呈现,实乃我之幸事。

盛小云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对“俞调”“丽调”的继承上,她对朱慧珍艺术作品的传承同样贡献卓著。朱慧珍是评弹界公认的“金嗓子”,其演唱的“蒋调”“俞调”独具女声的婉转与清丽。盛小云天赐佳嗓,与朱慧珍的艺术风格天然契合。她所演绎的《莺莺拜月》《望青松》《断桥》《赏中秋》等经典作品,皆深得朱慧珍艺术精髓,既忠实于原作,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盛小云以卓越的艺术才华,成为评弹女声流派的重要继承人,使这些珍贵的艺术瑰宝得以在评弹舞台上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在艺术继承的道路上,评弹能够遇到盛小云这样的艺术家,乃一大幸事。

其次,盛小云坚定地担当了评弹艺术的“创新者”这一角色。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艺术亦然。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的开拓与创新。盛小云作为当代评弹艺术的代表人物,始终秉持“艺术与时代同行”的理念,在表演、人物塑造、演唱技巧乃至创作领域不断探索,为评弹艺术注入了当代审美的全新生命力。

21世纪初,苏州评弹团排演了中篇评弹《大脚皇后》,盛小云作为团内主要演员,在“缠脚”“审脚”两回书中,成功塑造了开明睿智的马皇后形象,令人过目难忘。她在表演中充分考虑了新世纪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将说表与弹唱处理得更为紧凑,并融入丰富的表演元素,使《大脚皇后》整体呈现出一种崭新的艺术风貌。每到一处演出,皆赢得满堂喝彩。

艺术作品的打磨,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盛小云对中篇评弹《雷雨》的创作便是如此。2007年,我创作了评弹情景剧《雷雨》,特邀她出演繁漪一角。此后,她便着手将这一作品改编为中篇评弹。经过反复论证、讨论、创作与修改,最终成就了如今被奉为经典的中篇《雷雨》。在这部作品中,盛小云的表演更上一层楼。她巧妙借鉴电影、话剧等艺术形式,融入蒙太奇等现代手法,大幅提升了评弹艺术的表现力。《雷雨》至今常演不衰,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海外舞台,皆广受赞誉。这正是盛小云在评弹艺术创新上的卓越成果。

盛小云在艺术创新上的“定力”,是她最大的特色与优势。艺术创新往往容易陷入浮躁与急功近利,而她却始终以坚定的信念与深入的探索为根基。约十年前,她约我和一批评弹界的老作家探讨修改《啼笑因缘》,这便是如今《娜事xin说》的雏形。我曾撰文写道:“姚荫梅演绎的是30年代的《啼笑》,蒋云仙演绎的是80年代的《啼笑》,而盛小云演绎的则是新时代的《啼笑》,这才是评弹艺术发展所需要的。”在《啼笑因缘》的演绎上,盛小云可谓“青出于蓝”。这里的“青出于蓝”,并非简单地超越前辈,而是每一代艺术家都应紧随时代的步伐,成为所处时代的艺术佼佼者。十年的精心打磨,成就了如今的《娜事xin说》。每每在书场聆听这部作品,我总感慨:这是时代对张恨水的回响,也是评弹艺术应当遵循的发展之路。

几年前,盛小云老师曾向我提及,她被“两弹元勋”郭永怀的事迹深深打动,萌生了将其改编为评弹作品的念头,却苦于无人执笔。我随口说道:“干嘛不自己尝试创作?”未曾想,这句无心之言竟被她铭记于心。去年,我惊喜地聆听了盛小云自编自演的中篇评弹《永远的怀念》,不禁为她那份执着追求艺术的精神所深深折服。在这部作品中,盛小云将“情”字演绎到了全新的高度。作为作者与演员的双重身份,她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情感的浓度与厚度更为饱满。每一句唱词、每一段说表,皆饱含深情,仿佛在诉说着她对英雄的敬仰与对艺术的赤诚。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评弹能够遇到盛小云这样的艺术家,实乃一大幸事。

第三,盛小云卓越地担当了评弹艺术的“推广者”这一角色。

作为艺术家,评弹艺术滋养了盛小云;而作为推广者,她则以满腔热忱回报了这门艺术。自踏上书坛之日起,她便始终站在评弹推广的最前沿。无论是码头、书场、剧场,还是晚会、电视等各类演出场合,盛小云始终与评弹艺术并肩而行,成为其最有力的代言人。

1998年,评弹首次走进台湾,盛小云的表演征服了宝岛观众,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为评弹艺术贴上了美丽的标签。她的形象、声音、表演与评弹的江南韵味浑然一体,赋予了这门艺术得天独厚的推广优势。她将评弹带向世界,从各大剧场到音乐厅,吴侬软语的优美旋律回荡其间,让更多人知晓中国有一门优雅的曲艺艺术——苏州评弹。在某种程度上,盛小云甚至成为评弹的代名词,她的名字与这门艺术紧密相连。

从20世纪90年代起,盛小云便与电视媒体展开了深入合作。她与上海电视台、苏州电视台联袂,让更多观众通过荧屏欣赏到她的精彩演出,也让评弹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她的《姑苏水巷》《忆江南》等作品,成为各大晚会的经典节目,将苏州的音韵与景致完美融合。近年来,她融入陕北说书创作的《看今朝》,不仅让江南与西北的曲艺形式碰撞出火花,也通过歌颂新时代的主题,为评弹赢得了更广阔的舞台。两种曲艺的对比,凸显了评弹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盛小云又借助评弹讲座与新媒体手段,开启了评弹推广的新篇章。她的讲座走进各大高校,将评弹的魅力传递给年轻一代;她的新媒体视频成为网络传播的优质内容,让更多人领略这门艺术的精髓。在评弹的推广与传播上,她始终不遗余力,将这份使命视为己任。她的努力,不仅是个人对艺术的回馈,更是评弹艺术得以广泛传播的幸事。

最后,盛小云执着地担当了评弹艺术的“传承者”这一角色。

2024年下半年,评弹观众惊喜地发现,盛小云将在上海乡音书苑演出长篇《啼笑因缘》。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位知名艺术家能够连续两个月投入长篇弹词的演出,实属不易。然而,盛小云推却了所有工作与邀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场演出,其目的只有一个——“传承”。她带着学生陆佳麒、谢岚,完整演绎了修改整理后的《啼笑因缘》,其排练之认真,甚至超越了她自己的演出。盛小云常说,她年轻时与蒋云仙老师拼档演出,受益匪浅,而如今的年轻演员却鲜有这样的机会。她深知“拍照”(行话,指与前辈同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排除万难,亲自为学生示范,希望他们能将《啼笑因缘》继承下去。两位学生在演出后感慨万千,与老师同台一次,胜过自己百场演出。

作为一名艺术家,盛小云对“传承”尤为重视。她深知,评弹艺术的发扬光大不能仅靠一代人,必须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在她看来,这项工作甚至比个人的艺术成就更为重要。过去十几年中,她培养了许多艺术新秀,这些年轻演员已在书坛初露锋芒。在指导青年演员时,她不仅注重艺术技巧的传授,更重视艺德的培养。她始终告诫学生,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演出,以百分百的投入为观众服务,以最佳的艺术状态完成每一次登台任务,为评弹争光。在评弹艺术的传承上,有盛小云这样一位良师,实乃所有青年演员的幸事,也是评弹艺术得以生生不息的希望所在。

四十年前,盛小云有幸踏入评弹艺术的行列。多年来,评弹艺术如春雨般滋养着她的成长,将她培育为当代评弹艺术的杰出代表。与此同时,评弹艺术界亦何其有幸,能够诞生盛小云这样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她在继承、创新、推广与传承上,为评弹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评弹与盛小云的相遇,是一场相互成就的幸事,既成就了她的艺术人生,也成就了评弹艺术的辉煌篇章。

作者简介

王昕轶,上海市曲协副主席,一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