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上》:谱写运河流动的时代旋律
文 | 陶宇
由徐则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北上》以运河江苏洪淮段小镇花街一群少年的成长经历展开,讲述了三代人、六户人家命运与运河紧紧相依的故事。随着剧集的播出发现,本剧的影视化改编并未恪守“忠于原著”的路径,并不追求对原著的最大程度还原,而是将运河这一流动的“文化图腾”置于新的时代背景下,保留原著核心角色并赋予其新的故事线,重审运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价值,并作出了继承原著思想内核而又开拓创新的阐发。
一、现代性困境的现实性破解
原著1901年的故事线中,沿河北上的意大利旅行家小波罗行至通州时意外身亡,同时清政府下达停止漕运的政令,标志着当时的运河开始衰落;在时间起点为千禧年初的本剧中,京沪高速的全面贯通令运河又面临新一轮的衰落危机。依托运河的船运日渐萧条,生产方式的变革引发最直接的生存危机,代际差异、生活方式变化更使冲突不断爆发,剧中的花街仿佛是现代化进程中无数个中国传统小镇的缩影。面对困境,本剧以群像的方式塑造了不同角色的行为反应,有王学圻饰演的爷辈对传统的固守,有胡军饰演的父辈在时代的浪潮中苦苦挣扎最终被迫改变,而以夏凤华、谢望和为代表的孙辈则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势头积极勇敢“应战”。
年轻一代离家北上是本剧着墨的重心,作出该选择与人物个性特点、时代环境和走向密不可分。在男孩儿堆里长大,造就了夏凤华阳光开朗、大大咧咧的性格,所以敢闯敢拼的她才会从事正值上升期的物流行业;从小就展露出过人商业头脑的谢望和自然不会被一时的窘迫所困,而是乘着互联网经济的“东风”创造出自己的商业王国,只是缺乏磨砺、年轻气盛的他必将经受来自现实的考验与挫折。
小说中的现代故事线定格于2014年,书中的谢望和与1901年“北上”者的后人们一起追溯当年的运河往事;而本剧则更着眼于描绘主角当下的生活,关注个体与运河之间命运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人与运河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实现和谐共生、相互成就。由此,本剧可以说是开辟新的时空,对小说《北上》进行了“续写”,以现实主义视角讲述全新的故事,以鲜活的案例为传统文化遗产遭遇的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一种破解之道。
二、故土情节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时代性统一
无论长于何地,中国人似乎都有着共同的乡土情结。对于生长在运河边的儿女来说,运河便是属于他们的一方“故土”。在实景画面、片头片尾动画中,运河以一条蜿蜒的丝带形象呈现,映照着情节中它陪伴主角们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又引领青年的他们北上追梦,并以故乡的姿态张开怀抱迎接他们的归来,主角们与运河深厚的情感羁绊贯穿着全剧。
本剧中的运河不同于许多传统叙事里的故土——往往主角需要抛却它才能“出人头地”,“北上”的旅程是为回归故土而铺垫,正如原著小说中的原文说道:“走,是为了回来”。运河不是主角们衣锦还乡或失败退守的终点,而是实现自我价值与找寻人生意义的新的起点。
当主角将在北京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重振运河的事业中,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达到了和解,这恰好与当前时代环境下,传统的乡土情结正悄然发生的变化相契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年轻人返乡创业、投身家乡建设,故乡也成为了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热土。经过主角们共同的努力,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正是对如今的返乡创业潮中,个人的故土情结与自我实现得到统一的生动写照。
三、文化遗产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挖掘
作为见证并推动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是一座富含中华文化基因的活的“宝库”。全剧中反复出现的运河全景,以文化长卷的形式随情节的推进缓缓铺陈,其中的景物随时代的更迭发生变化,使我们看到小桥流水与高楼大厦并立,货船队与岸上高速公路飞驰的汽车同向而行,现代物流港口在运河边繁忙作业。
《北上》对大运河文化遗存及其相关文化基因的展现,不是生硬地植入而是通过蒙太奇剪辑手法和视觉特效技术,配合恰当的情节,形成诗意的视听语言,并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事实上,剧中发小、邻里、长辈等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所表现出的守望互助、团结友爱、坚韧乐观的美好品质,通过主角们生活化的演绎,足以证明运河精神对运河儿女的滋养和哺育早已深深融入他们的骨血。
此外,另一些由运河衍生的文化“星光”也跟随主角的成长而被再次“点亮”,较为直接的体现有马思艺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而选择守护“非遗”戏台,夏凤华引入现代物流体系和电商模式发展运河货运,不过是对运河千年来船运文化血脉的创新性延续。正如第一集中沉船考古片段,散落河底的船舱残骸得以在镜头下重见天日,暗喻着更多的文化基因碎片将会通过主角的成长之旅也是文化寻根之旅被一一拾起。
主角们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对运河文化的守护,这其中既有对两千多年大运河精神的继承,也运用了更贴近时代的思维方式、理念对其加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也一起完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心理建构,而《北上》也为同类型的影视作品如何使剧情导向更鲜明、思想更厚重、表达更年轻化提供了有力借鉴。
作者简介
陶宇,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戏剧传播、戏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