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1-2日,由中国曲协、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主办,“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领衔的江苏文艺名家晋京、“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盛世云霓》盛小云舞台艺术展演系列活动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拉开帷幕。江苏省曲协、省评协邀请曲艺名家、评论家撰写评论,并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传统曲艺的新变
——盛小云《盛世云霓》舞台艺术展观后
文 | 赵倩
初春的北京,寒意尚在,然而3月1日、2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的盛小云《盛世云霓》舞台艺术展,则带着和煦的“南风”让观众们倍感温暖。此次展演的系列活动由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领衔,苏沪两地名家新秀参与演出,称其为评弹届的盛会也未尝不可。
展演分为两场:“长篇苏州弹词《啼笑因缘》之新篇——《娜事Xin说》系列”和“《古韵新风》——苏州评弹名家名段专场”。既有传统经典曲目和长篇名段,又有新编历史故事开篇和原创现代主题中篇,可谓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两场演出看下来,不仅被盛小云、高博文等名家的精湛表演所折服,更为传统曲艺在当代舞台上的新变所欣喜。
一、《娜事xin说》的老树新枝
“新”,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它蕴含着变革与突破的力量。人们对于新鲜事物,天生就怀揣着一份好奇与接纳,那是人性中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本能,是对多彩生活的渴望。而于创作者来说,他们比普通观众又多了一份“求新”“创新”“求变”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行动。在艺术的殿堂里,“新”,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创造力的源泉。它意味着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对现实的审视与反思。
在苏州评弹《娜事xin说》中,这份“新”的内涵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拓展。盛小云与团队花了8年时间钻研、挖掘经典书目《啼笑因缘》的深刻内涵,让一个原本居于配角的人物有了“开口说话”的身份和机会,让她的情感与心路历程得到了完整展现。这里的“xin”,包含书目的新创,创作者的当代人身份及何丽娜的心理活动,还有以心交心的创作立场和用心表演的艺术态度。总的来说,这是艺术家们对经典深刻理解和尊重的表现,是他们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的艺术精神的表现。此次进京展演,精选的《北洋春》《雪庐夜宴》《花落谁家》《雨夜婚变》4个章回,也是最新版本。其表演上的新变主要体现在: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首次出新了男双档的表演形式;在《雨夜婚变》中,何丽娜与镜子中的自己对话,也是苏州评弹演出形式上的创新表达。
对于《娜事xin说》的创演,蒋云仙先生曾说:“小云能在‘新’字上大做文章,是个聪明之举。她本人当年也正是在前辈艺人成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己表演风格,在剧情铺排、人物个性等方面,大胆地作出了调整和创新,从而获得成功,希望她能继续与时俱进,勇攀高峰。”这也充分表达了老一辈评弹人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在3月3日的研讨会上,吴文科先生指出:“(《娜事xin说》)既是对苏州弹词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也是对自己代表性作品的自觉锤炼。尤其在创新的向度上,对节目主人公的选取及艺术趣味的追求,主要放在能够吸引青年听众方面,对于拓展苏州弹词的生存空间、培育苏州弹词的演出市场、营造苏州弹词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意义都很重大!”常德丝弦表演艺术家胡楠老师专程从湖南常德赶到北京观看这次演出,她也对该作品的创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娜事xin说》从书本中一个不太被人注意到的小角色何丽娜切入,竟制作出一个长篇书目,尤其这次展演时选取的《雨夜婚变》,没有沿袭‘皆大欢喜’的老套路,而是用‘雨夜婚变’为听众留下无限的断想,为曲本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毋庸置疑,在《娜事xin说》中,我们看到了创新的力量,感受到了“新”的魅力。这份“新”,不仅让苏州弹词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了青春,更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启示和思考: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艺术之树常青,让文化之河长流。也无怪乎有学者称:“一部《啼笑因缘》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苏州弹词艺人求新求变的历史缩影。”此言不虚!
二、音乐叙事上的亮点频出
在3月2日晚的《古韵新风》——苏州评弹名家名段专场中,艺术家们分别表演了弹词开篇《莺莺拜月》、弹词选曲《雷雨•留萍》、弹词选回《武松•叔嫂初逢》、弹词开篇《垓下歌》、弹词选回《三笑•点秋香》、弹词选曲《啼笑因缘•寻凤》和弹词选回《永远的怀念•爱在永远》等7个节目。其中《莺莺拜月》,展现江南丝竹般清丽婉转的声腔特质;《垓下歌》首创“张调”与“俞调”的刚柔对话,建构起刚劲苍凉与婉转缠绵的复调美学,形成了调式交替与节奏错位,从而产生新的音乐张力;《三笑·点秋香》彰显评弹的诙谐叙事智慧,以“说噱弹唱”演绎才子佳人的市井风情;《啼笑因缘·寻凤》承续传统书场美学,体现“理、味、趣、细、奇”的艺术精髓;《永远的怀念·爱在永远》创新时代语汇,实现了传统曲牌与现代抒情的有机融合。总的说来,观众在艺术家们“走心”演唱与情感表达中,一步步走进苏州评弹的审美世界:声韵之美、叙事之妙、传承之新。
此外,在音乐细节上,也让观众们记忆犹新。如《垓下歌》中,琵琶演奏《十面埋伏》片段,让观众从传统曲牌与现代编曲的碰撞中感受时空交错的震撼效果,使历史叙事获得当代诠释;多个节目结尾的唱腔音乐处理,运用了二声部和声做结,打破了传统评弹的单声部叙事模式,如《武松·叔嫂初逢》中的“合家欢聚乐融融”一句,如此安排呈现出音乐化的角色关系构建对单纯的情节推进的替代。胡楠老师也指出:“《永远的怀念》中,如梦如幻的夫妻二声部对唱,体现了人们对伉俩情深、爱情的完美期盼,特别是盛小云老师运用气声、轻声、无伴奏如泣如诉的演唱技巧,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久久不能释怀……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从音乐叙事上看,这些音乐形态上的创新,实现了与观众的“情感共振”。
总之,艺术家们将传统评弹的韵味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用新的语言、新的旋律、新的节奏,讲述着新的故事,表达着新的情感,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噱头运用上的信手拈来
“噱”是苏州评弹的四大基本技巧之一,指的是运用“噱头”,即舞台上旨在引人发笑的言语和举动,或曰笑点。对于初次接触苏州评弹的观众来说,可能难以立即洞悉这场表演在艺术上的创新之处;然而,倘若您在某个妙语连珠的噱头或巧妙设置的包袱中不由自主地展颜一笑,那么,这恰恰体现了传统曲艺与时俱进、焕发新生的生命力。
比如,在《武松•叔嫂初逢》中,当高博文起脚色扮演武大郎时,盛小云跳出故事说出“委屈了我们的高大团长了”的台词;再如那句“连deepseek都帮不了你”,居然把时下最炙手可热、具有强大功能的AI大模型都借来抖包袱,可谓妙哉。
可以说,评弹艺术家们紧跟时代潮流,巧妙融入社会热点,以当代审美重织吴侬雅韵,让创新如同江南烟雨般浸润心田,让传统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那些自然流露的笑声,便是传统与时代和谐共鸣最美的注脚。盛小云也在采访中表示:“这次国家大剧院的青年观众特别多,我们一些较时尚的包袱抖下去,都能够得到及时反馈。”
结 语
《盛世云霓》的圆满成功,证明了评弹艺术的现代性转型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其本质精神的创造性转化。这场艺术展演通过对传统书目的解构重组、音乐语汇的跨界融合、表演程式的突破创新,构建起传统曲艺与当代审美对话的桥梁,展现出评弹艺术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同时,我们也再一次看到了盛小云作为苏州评弹的领军人,在人才培养、书目创作、艺术传播等方面的巨大贡献。
作者简介
赵倩,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