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世说新语》(全24折)获众多专家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该剧不仅是名著向戏曲的转化,更是文学再造工程,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它体现“守正创新”理念,展现昆曲原生态与文化根源。在艺术呈现上,编剧、导演、演员表现出色,将魏晋风度与昆曲结合,实现与当代文化和社会的协调。该剧以折子戏形式呈现,可分可合,形成新范式,拓展了昆曲折子戏样式,对魏晋文化进行再发现与再呈现。其成功得益于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激活,以及传承与创新的双向驱动,对当代戏曲、江苏昆剧及地域文化研究意义重大,为戏剧创作提供新思路,有望成为经典之作。
仲呈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 研究员
从这部剧作中,能看到一条“出戏、出人、走正路”的新时代戏曲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党中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戏曲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守正创新”的方向。只有坚守戏曲文化的根源和本质,创新才具有实际意义。《世说》既展现了昆曲的原生态,也呈现出其文化根源,体现了“新中见根,旧中见新”的辩证关系。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以下简称“省昆”)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围绕《世说》展开了创作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出了作品。24折剧本已全部完成,其中13折已搬上舞台。未来有望成为省昆的经典剧目,在不断演出中持续提升。二是出了人才。二三代艺术家精心指导,四五代演员精彩呈现,充分体现了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中国文化名人历来重视魏晋历史,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就谈及竹林七贤、魏晋风度、文人人格,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魏晋时代的自由度、开放度,文人志向、人情世故以及人性深度等,对当下具有“以史为鉴”的重要意义。
昆剧《世说》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典型体现。其一,“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剧中如一顶帽子、一件衣服等物品,都体现了人物性格心理和人文精神,有许多典型的“托物言志”例子值得深入探讨。其二,“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原著文字不多,编剧却能旁征博引,将众多相关典籍材料化作塑造人物、构思情节和发掘细节的元素,站在当代高度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思,进行区分和扬弃,做到了“扬弃继承”。
罗周的幕后构思、石小梅导演的舞台呈现以及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使经典的古老人物和故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充分体现了艺术既要展现历史厚重感,又要映射人性复杂性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中国美学特重“意境”,罗周在创作中既注重精神意境,也关注外在形体、意蕴,做到了由外及内的统一,这也正是戏曲创作中实现“守正创新”的体现。
马也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昆剧《世说新语》极具经典的特质,其发展历程反映了对优秀作品和经典的持续探索。本剧之超越当下、跨越时间的状态十分耐人寻味。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系列,24折可分可合,每一折都像是历经多年甚至上百年的打磨,从思想、精神和价值层面呈现出高水准的艺术状态,成熟度堪比昆曲经典折子戏,即便只演几折,也能让观众收获颇丰。若有机会完整呈现24折,无论是在知识界、政界还是普通观众群体中,都能引发强烈共鸣。
编剧罗周与南京的“文化人生耦合度”极高。南京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当代社会衔接良好,为创作者深入挖掘金陵、广陵等地的历史风貌和人文脉络提供了契机。昆曲与南京特色,尤其是魏晋风度、王谢故事等天然融合,使作品从古今交汇处散发出强烈的经典感,且这种经典感不受灯光、场地、道具等因素影响。
《世说新语》创作经验值得总结和珍视。下一步可以考虑通过分组、合并等方式安排更多演出,甚至以此为契机开启新的戏剧节。因为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当下的观赏性,更有可能产生深入持久的影响,具备真正经典的潜力。
王馗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所长 研究员
昆剧《世说新语》以半小时折子戏凝练故事结构,呈现出传统戏剧的“进化”态势。一部优秀作品往往需经时间磨砺,促使人们在自我反省与检测中,方能真正认识其价值。
2024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提出“走正道、出作品、出人才”,其中“走正道”意义重大却实施艰难。改革应避免改错方向而忽视正道,剧院需梳理体制机制,不能以“不走回头路”切断应坚守的正道。多年来,省昆坚持走正道,展现出昆曲应有的艺术指标,贯穿“昆曲正声”文化立场,呈现新创作品与传统的高度衔接。
昆曲艺术中,保留曲牌体系、行当身段等核心故事表达与意蕴,既有非物质层面可感的内在力量,又有形式上可见的规范要求。《世说新语》便体现了这种创新,在以传统曲牌为主的舞台上,现代技术人员也能实现高层次审美体现。在北大的大剧场和兰苑小剧场观看《世说新语》,前者有声光电带来舞台印象,后者更聚焦传统规范中的新呈现,守住这一点便能让艺术传统展现时尚新意,实现新的转化。
换言之,《世说新语》将新元素融汇于既有规范原则,展现不同现代品质。罗周采用的折子戏创作方式,与传奇戏相关联,也和明代后期出现的“剧”有联系。折子戏部分源于大型传奇精华提炼,部分是按戏剧结构要求组合的短小剧情,后者在长期传奇创作中被忽视,罗周并非单纯从大戏“拆”折子戏,而是将传统短小戏剧创作思路带入当代,实现新表达。
《世说》独创了“单折独立成戏、多折气脉贯通”的新范式(如《索衣》《迎妻》),将历史碎片重组为“文化意象剧场”——如以王戎“索衣”折射名士精神追忆,突破行当的定型化表达,熔铸魏晋衣冠典故,赋予脸谱人物温暖人性与当代解读。这种“历史新写”超越虚实之争,直指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省昆《世说》的创作,更从艺术创作机制的角度,推动了“守正不守旧”的活态传承——既恪守曲牌体规范,更将现代态度融入传统形式,为昆曲注入“案头场上双美”的当代生命力,重塑中国戏曲创作的正道标杆。
靳文泰 《中国戏剧》副主编
此次来到南京,既收获了看戏的快乐,也感受到深厚文化带来的喜悦。发言围绕“以文脉为根,以传承为义——从昆剧折子戏《世说新语》看昆曲发展的内生动力”展开。
昆剧《世说新语》共24折,该系列的成功得益于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度激活。编剧以学者般的敏锐,从原著中提炼出生死观、家国观、人性美等精神内核。在《索衣》中,剥开王戎吝啬的表象,展现出竹林七贤凋零后的悲怆;《破局》借棋局映射战局,借郗超幽魂之躯抒发士大夫的家国情怀。这种从古典文本到舞台美学的转化,不是简单的故事呈现,而是通过精妙的手法,将魏晋风骨与昆曲诗性美学深度融合,实现了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罗周以当代文人视角搭建起古典文本与现代戏曲的桥梁,达成多重文脉相通。一方面,创作并非简单复制原著文字,而是精准把握精神内核,如在《索衣》中揭示乱世文人的物质与精神困境,与鲁迅所说叙事美学一致,既保留原著冷峻深邃,又融入对人性复杂的现代理解;另一方面,《世说新语》碎片化叙事与昆曲写意特质契合,像《访戴》经昆曲演绎升华为“求美不求实”的哲学表达,体现昆曲活态文学价值,魏晋名士与昆曲美学追求在细节呼应,《破局》创新昆曲“以鬼写人”传统,使精神气节引发跨时代共鸣,让观众感受中国文脉的连贯性。
昆曲的内生动力还体现在传承与创新的双向驱动。省昆的“昆剧传奇”很有新意,罗周以文化自觉将“晋风”融入昆曲美学,让昆曲在现代语境实现美学双向激活。省昆构建老中青“三级火箭式”传承体系,前辈无私传授经验,助力青年演员传承与创新。编剧与演员形成良性互动。这启示我们,事业发展要坚守并深挖价值,创新与传承协同,良好生态需制度保障,允许试错迭代,形成容错和市场反馈的良性循环。
昆剧《世说新语》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在主题上,突破传统戏聚焦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的局限,关注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结构上,采用“冰山叙事”,不依赖前期铺垫来营造戏剧张力;观演关系上,通过舞台调度形成历史镜像,使观众既是旁观者也是见证人;美学上,实现传统程式的当代表达,开拓昆曲本体艺术,彰显内生创新力。施夏明等第四代青年演员成为受益者与开拓者,展现“以程式为伍、以人性为魂”的艺术追求。音乐上保留曲牌规范,拓展表现力。
期望以《世说新语》折子戏为基础,通过大戏、小剧场、小戏曲、折子戏等多样态演绎形成光环效应,塑造多维人物,让青年演员持续发展。希望其他院团学习借鉴,理解“守正而不守旧”,认识到传统的价值,汲取戏曲发展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