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锐评
陈语 | 春风拂面 舞沁人心
——观“苏舞华章”江苏省首届优秀原创舞蹈作品展演有感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年03月05日17:03
二月的最后一天,沐浴着春风的柔和与暖意,笔者观摩了由江苏省文联、省舞协联合主办的“苏舞华章”江苏省首届优秀原创舞蹈作品展演。本场展演分为“苏艺传情”和“舞韵流芳”两个篇章,由全省范围内遴选出的14个小型原创作品组成,涵盖了独舞、群舞等多种表现形式与古典舞、民间舞、现当代舞、芭蕾舞等舞种。这些作品大多已经过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的检验,呈现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品相。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掌声连连。走出剧场,舞韵仍在心中回荡,惬意而满足,演出的直观感受也让人感到十分切题,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即原创力、区域性、时代感。

春风拂面 舞沁人心

——观“苏舞华章”江苏省首届优秀原创舞蹈作品展演有感

文 | 陈语

二月的最后一天,沐浴着春风的柔和与暖意,笔者观摩了由江苏省文联、省舞协联合主办的“苏舞华章”江苏省首届优秀原创舞蹈作品展演。本场展演分为“苏艺传情”和“舞韵流芳”两个篇章,由全省范围内遴选出的14个小型原创作品组成,涵盖了独舞、群舞等多种表现形式与古典舞、民间舞、现当代舞、芭蕾舞等舞种。这些作品大多已经过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的检验,呈现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品相。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掌声连连。走出剧场,舞韵仍在心中回荡,惬意而满足,演出的直观感受也让人感到十分切题,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即原创力、区域性、时代感。

一、原创力。艺术贵在创新,也难在创新。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四新”,即新观点、新视角、新材料、新方法。艺术创作同样。这场演出的作品在题材选择、主题开掘、表现手法、审美表达上,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崭新面貌,反映了江苏舞蹈工作者勇于突破的胆识。首先是题材主题上的多元创新。既有对传统舞蹈技艺的传承,又有对江苏本土文化的深度开掘,更有以广阔视野对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关照。其次是舞蹈语汇的融合创新。苏州芭蕾舞团的《惊梦》取材于昆曲《牡丹亭》,以西方芭蕾语汇为基础融合中国古典舞韵律,唯美而典雅地展现了虚幻梦境中的爱情;群舞《阳光下的我们》将苗族舞蹈典型的“颠簸动律”“一顺拐儿”与街舞的地板动作、震感舞的“电流”等元素相融合,描绘贵州苗族人民“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居住环境与勤奋劳作的状态,青春又时尚,很有新意。最后是舞者肢体的质地更新。独舞《三月》的男舞者基本功扎实,控制、翻腾等技术全然不着痕迹,一举一动皆化作了人物“朱自清”的深沉、悲痛、不屈与坚守;独舞《两片雪花》的女舞者身体张弛有度,一呼一吸充分解构朝鲜舞的风格图式,传神地展现傲雪寒梅般的生命力量……新舞蹈的奠基人吴晓邦先生强调“呼吸、动作、想象”对舞蹈的重要作用。当前舞蹈作品表现力、表达力、原创力的提升,实际离不开现代教育的进步,特别是对舞者想象力的培养。也就是说,除了肢体的开发,更需要思维的解放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二、区域性。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南北文化交汇于此,使之兼具水乡的柔美与历史的厚重,形成了“吴韵汉风”的文化格局。因“苏大强”的实力与十三市“各干各的”行事风格,网络流行起“散装江苏”的自嘲调侃。本场展演的作品虽也“散装”,却聚合出了整体性的文化印象与苏韵舞风。一面,是似水柔情。“小桥流水人家”是典型的江南文化符号。女子古典舞群舞《能不忆江南》《元夕》,给人留下氤氲烂漫的淡粉色视觉印象,塑造了江南女子的温婉、娇羞与灵动。两个作品均以“看”为动机。前者提炼传统戏曲的“瞧郎扇”元素,充分发展上肢韵律,一柄团扇、拧转回环,隔扇羞窥意中人间;后者以明代绘画《上元灯彩图》为灵感,围绕“赏灯”丰富舞者下肢的流动性,于动态调度中,营造灯火阑珊处,一群妙龄少女期待浪漫邂逅的景致。另一面,是文人风骨。《三月》《提梁东坡》分别以文人“朱自清”“苏东坡”为原型。扬州歌舞剧院的《三月》正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在病痛中坚持写作、不屈不挠的坚韧斗志;无锡歌舞剧院的《提梁东坡》通过独舞和群舞的关系互动,将东坡的人生起伏与茶文化相伴,凸显其智者胸襟和对民生的关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苏人在性格上既有南方的细腻,又有北方的豪爽,有着刚柔相济、儒雅开放的文化气质,而“苏舞”同样。

此外,对江苏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的“两创”,也是整场晚会的一大亮点。“非遗”是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的重要部分。“非遗舞蹈”的舞台化表达,不仅以文化资源赋能舞蹈创作,又以舞台形式唤活文化的生命力,可谓一举两得。女子群舞《说渔篮》、男子群舞《千驷争潮》分别以江苏非遗舞蹈“渔篮花鼓”“跳马伕”为素材,赋予了民间传统舞蹈当代的审美表达。群舞《青墩玉影》《思乡切·女史箴图》则关注“文物”回家的主题,带领观众走进历史,跟随“人体拟态”剥落、斑驳的残片,寻文化记忆、唤思乡情切。特别是荣获“荷花奖”的《思乡切·女史箴图》,作为压轴节目,运用长布的拖拽制造装置效果,改变舞台视觉呈现逻辑。画中人水袖的拧裹抽打,呼吸移步,仿佛一声声哀叹,皆是人性情感的真实抒发。

三、时代感。首先反映在价值取向的超时间性,体现为贯通古今的爱国情怀。现实题材群舞《开山岛上》聚焦“时代楷模”——守岛英雄王继才和王仕花,编排大胆有突破,没有采用一般性的双人舞形式,而是以“一对真身+群舞”的形式,舞群或是岛上风雨恶劣环境的呈现,或是人物念想中的对方,于虚实转化中,融情于景,富有诗意。当代舞《带你回家》很有大片气质,观看时笔者脑中闪过《战狼》《红海行动》等“营救”主题电影。编导综合运用舞台空间与光影等媒介手段,以许多高把位的托举,展现营救场面的惊心动魄,在给予观众视觉盛宴的同时,深感身为中国人的幸福。女子独舞《破天门》以穆桂英为主角,在“戏曲舞蹈”为基调的古典舞经典作品《金山战鼓》《木兰归》后,再度高歌一曲巾帼红颜的千古壮歌。当然,笔者还希望能看到角色的不同面向。

王玫指出,现实题材不等同于有现实性。也就是说,作品的现实性不在题材的古今,更需要看到现代的精神面貌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人,拥有现代的身体与思想。这就需要敏感于社会现实,用形象思维主导创作,从而避免形式思维带来的千篇一律。本场演出中有几个作品颇具“当下”的状态,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子群舞《说渔篮》没有那么多繁复的编排,“颤、荡、悠”配合江南小调,散发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给人整齐、纯然的美感。群舞《阳光下的我们》脱去了苗族民族服饰,在银饰叮当与芦笙悠扬的声场中,提炼田间劳作动态与迁徙步态,好似青年男女在阳光下享受山水、快乐劳动,呈现方式十分接地气、现代。据说苗族是最先种植水稻的民族,舞蹈内容表现其稻作文明很有文化的典型性、共通性。独舞《两片雪花》选取自然物象,美且有意味。舞者一袭白衣,手执折扇,长发飘逸,飒爽洒脱,用“虚幻的力”动态意象表现雪花与梅花的一体两面。在结尾时,红色的灯光透过扇子,手臂意象性地升起,宛若红梅绽放,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用。舞蹈的大多篇幅,舞者稳稳地站在多丽丝·韩芙莉所说的“中心死点”,对这一舞台最有力位置的选用,也凸显出与主题相契合的不俗气魄。超越“形似”的“神似”使作品达到了“逸格”的境界。对比朝鲜族女子独舞《扇骨》的传统限定,该作品更具有新时代的气息,传达出中华民族共性的精神气节,具有大意象、大格局。男子群舞《千驷争潮》的力量感扑面而来,运用传统的非遗舞蹈素材,塑造了勇立潮头的“弄潮儿”,传递当代性的精神意涵。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演有多个作品不仅能够用舞蹈本体创造意象,而且对所表现的自然物象、人物形象、时空环境进行了意象的复合、叠置、转化,在关系的互动中,使情景交融,主客合一,既彰显出江苏舞蹈的诗性格调,又赋予主题以深意。例如《说渔篮》的渔家女、渔火、拱桥与流水;《千驷争潮》的马、人与浪潮;《两片雪花》的女性、雪花与梅花;《阳光下的我们》的劳动者、稻谷与山水;《开山岛上》的守岛夫妇、海水、海风;《提梁东坡》的舞群是泥、是茶、是东坡的人生……

笔者观察到,演出设置了免费惠民票,并在网络进行了同步直播。因此,这次展演并非“关起门来”业内的自说自话,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无疑,当大众能接受、能欣赏、能共情,并且能在舞蹈的感知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可谓好作品!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笔者在杭州“荷花奖”评奖现场观摩群舞《提梁东坡》时,身边的声音多是困惑不解的,而这次在南京的演出获得了更好的接受度与认同感。一开场,身后的两位阿姨就兴奋地讨论,“这是我们宜兴的紫砂壶!苏东坡徜徉在茶韵中,如此豪放不羁,乐观豁达!”并在节目的最后说“造型塑出了提梁壶的形态!”

总之,首届江苏省优秀原创舞蹈作品展演呈现出令人欣喜的“苏舞面貌”。江苏舞蹈的工作者聚链成群、共同携手,在竞合的良性互动中促进区域联动升级。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期待往后有更独到的视角、更别致的创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在这片土地持续涌现。我想,与“苏舞华章”主题相关的,独创性、区域性、时代性,当是我们江苏舞蹈未来发展的导航灯。

作者简介

陈语,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音乐与舞蹈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