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书法评论
董水荣 | 江苏书法文脉‌入古开新
——论“新中国·新发现”江苏主题书法展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12月12日16:55
12月3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省书协、省现代美术馆承办的“新中国·新发现”江苏主题书法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次展览系统呈现了1949年以来省内新发现的书法文物,让我们看到江苏书法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编者按:12月3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省书协、省现代美术馆承办的“新中国·新发现”江苏主题书法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期间,省评协邀请书法评论家观看展览,并撰写评论文章。

江苏书法文脉‌入古开新

—— 论“新中国·新发现”江苏主题书法展

文/董水荣

12月3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省书协、省现代美术馆承办的“新中国·新发现”江苏主题书法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次展览系统呈现了1949年以来省内新发现的书法文物,让我们看到江苏书法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一、江苏书法文脉薪火相传

这次展览遴选了49件书法文物,带有明晰的书法历史演变脉络,其中有三个版块凸显了这一特征。

首先,集中在1993年于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村出土的一批简牍《神乌傅》《赠钱名籍》可以看到早期章草演变的最初形态。《神乌傅》是西汉成帝年间(公元前33年——公元前7),个别笔画长线纵横,连带紧凑,书写率性,极有“写意”味。而《赠钱名籍》也是章草,体势规整,笔画相对独立,轻提重捺,有着力度节奏的鲜明变化。这次展出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还有《东海郡下辖吏名籍》《名谒》。从尹湾汉墓中可以见到早期草书的演变,同时说明章草在这一带书写的盛行。我们没法证明陆机的《平复帖》与其直接的传承关系,但从目前出土的材料看《平复帖》有着更多的《神乌傅》的气息与影子。并非《居延汉简》大开大合的隶草气质。陆机《平复帖》是西晋流传下来唯一的名人手札墨迹。

《神乌傅》(局部)

《赠钱名籍》(局部)

隶书发展过程中有《双龙汉墓木牍》《西郭宝衣物疏木牍》《羊窝头界域刻石》《苏马湾界域刻石》《花果山刘卒吏摩崖刻石》,包括溧水出土的《校官碑》,这些丰富的汉隶风格有待书法界进一步学习与借鉴。

苏马湾界域刻石

其次,展览遴选了一组墓志,可以看到楷书在隶书基础上的演变过程。江苏地界有着重要艺术风格“分合”的地域性影响。这组墓志有《温峤墓志》《王兴之墓志》《宋和之墓志》《高崧墓志》《王建之墓志》《隋炀帝墓志》,以及一块栖霞寺收藏唐初的《明征君碑》。其中对中国现代书法史有重要意义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南京出土了一批东晋时代与王羲之同一时期的墓志。其中《谢鲲墓志》和《王兴之墓志》带有明显隶书体势的楷书形态,引起了郭沫若的关注,1965年6月他发表了《由王谢墓专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引起了书法界关于“兰亭真伪”的大论争,这场论辩持续到了1972年,兰亭论辩看似真伪之辩实,实质也是书史演化之辩,这种论辩也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书法美学、理论、书法史、书法批评都长足的推进。

王兴之墓志

南北朝期间,南京作为南北书风重要的交汇处。一方面反映了隶楷之间的演变,另一方面体现在楷书碑帖之间的交融关系。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草,其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二派者……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南派清雅劲秀的书法审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北派书法,以至隋碑《董美人墓志》《龙藏寺碑》既有南派的秀雅,又有北派的刚劲。

其三,明末清初《淳化阁帖》溧阳本的发掘,这次也选了其中的四件拓本。我们看到精美刻本背后,它对江苏地域的清代帖学正脉流传起到了积极作用。清代碑学主导了书坛,溧阳本作为私家刻本,在文人雅集之间对帖学“潜流”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

二、多维度展示书法文化价值

这次展览将原本平面的书法视角,推进到了多维立体的书法视野里。这是全国首次多角度、有深度的书法文物主题展,展现了出土书法范本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

本次精选出来的书法文物包括青铜器、简牍、碑刻、墓志、手札等,时间夸度大,始于春秋、止于清。书体涵盖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新发现的资料可以看到书体与书风演变过程中的形态。从书法风格、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地域特色等方面进行筛选,最终精选出新文献资源49件。从书法角度看,这次主题展以文史研究为辅翼,以艺术价值为中心。其中解题、题跋更注重展览的学术性,这种学术也是围绕书法艺术考察得以展开。解题简要概述文物的背景之后,更多从书法艺术角度展开学术观察。题跋也是围绕书法文物表达个人感受,提出个人艺术观点。解题与题跋是这次展览的创新之举,使得展览有内容可看。这次有部分书法文物的临写有比较大的难度,不象原有的经典,有过先贤的经验参考和技术积累。有很多书法文物是第一次走进书法家的视野,仅仅文字的识读都要查看大量的参考资料,要精准地临写原本的精神,可见难度之大。另一方面,大部分书法家的创作紧紧围绕书法文物的艺术特征,技术细节做创作,态度严谨,使创作带有明确朝向,这也充分考验了书法家对传统资源的吸收能力。

周云平节临《赠钱名籍》

潘敏钟创作拟《汉铜镜》

此次展览精心组织专家、学者与书法家对49件书法文物进行主题研究和阐发,对重点作者、研究者进行一一对应的分配,说明江苏省书协对全省书法作者的专业情况十分熟悉,也体现了其强大的组织运作水平。每件文献选出临摹、创作、题跋、解题作者各1位,涵盖老、中、青书法家共计196位作者。出土文献的复制本,与“解、跋、临、创”五位一体,多维度地呈现了中国书法在江苏地域不同时期的书法演变和地域书风的不同历史形态。

宗明义创作拟《宋和之墓志》

“新中国·新发现”江苏主题书法展让全省广大书法工作者从江苏深厚的历史文脉中挖掘素材、汲取精华,要求大家把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与古为新,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刘孝龙创作拟《西郭宝衣物疏木牍》

三、活化传统书法资源

书法史记载了一个个具体的书法事件,可谓千姿百态。然而,我相信再强大的书法史学家的信心总会在某些时刻遭到一个事实的挑战:无论如何,书本上记载的内容远远少于遗漏的部分。还历史一种真相,给历史一种本质,这只是一种理想。实际上,历史从来不是被固定的,包括理解历史的方式。

活化,唤醒沉淀的历史。

书法史是一个积存的过程,有变化,也有沉淀。今天看似固定而物化的书法文物,一成不变地躺在静静的时光里,好像这是历史的真相,但是每一个理解书法与文物的眼光,都要落实到具体个人的记忆、经验、环境里,这样就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写出书法资源对书法作者的影响,才能真正活化传统书法资源。要有深度的活化书法资源,就需要有交叉互动的探索,在相互验证中走向活化。

秦父子诏铜量

这次主题书法展就是一次很好的活化行动,它做到了综合、多维度地调度书法作者的参与。真正做到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加强对经典的感悟、时代的思考和创作的承续,用时代精神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以实际行动推动江苏书法的新发展、新作为!”

活化,以一种书写的方式体验历史。

实际上任何书法研究者,找到的都只是自己认为的本质与真相。因为书法的发展总是在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漫长的历史演变。历史演变包含了复杂的相互参照、相互权衡与相互比较。也正是书法史经经纬纬的关系体,使我们今天对书法文物新发现的解读能有不同的方式,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结果。这次展览,不同于以往书法史的文献研究,侧重于创作本身和艺术风格实践的感悟与体验。而是用临写和模拟创作的方式进入书法史,寻找一种鲜活的书写传统,不同于文献知识性的记忆标本。

高崧墓志

这一次富有创举的主题性书法展览,既有顶层设计的框架,也有很好的整体调度。如果能更有深度的活化与价值的延伸那会更有意义。总觉得展览框架之间少了互动,我认为缺少二种学术的交流,一种是49组题解、题跋、临写、创作之间的内部交流,每位作者领到任务之后,基本上各做各的,还没有行成对“此件”文物互进深化的认知。另一种是展览之前、之后49组之间没有主题性的学术研究,串连起这些书法文物的时代演变特征,以及书体演变对江苏书法发展的脉络探索,展览停留在临创作表层的技术模拟上。针对具体的书法文物,需要有高远的学术眼光,许多史料或者具体的书家与作品必须置于宏大开阔的视野下,进行承前启后的定位、编码,继而解释包含的各种意义,或者证明某些普遍存在的规律,建立书法内部结构发展的逻辑观。

总而言之,本次展览入古开新,系统呈现了中国书法在江苏地域书体演变的历史,多角度地展现了出土书法范本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董水荣,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理论获第七届“兰亭奖”。出版有《视野与对话——当代书法批评品质的构想》《回望经典——经典书法二十四品》《当代书法维度》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