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协会动态
“老树”逢春绽“新枝”——从《花二侯卖花》获奖谈起
来源:南通市文联   2024年11月01日09:50
“牡丹奖”,可谓中国曲艺界“天花板”级的奖项,有多少人朝思暮想,梦寐以求。在近日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上,南通说唱《花二侯卖花》一“奖”成名。

“牡丹奖”,可谓中国曲艺界“天花板”级的奖项,有多少人朝思暮想,梦寐以求。在近日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上,南通说唱《花二侯卖花》一“奖”成名。

“说唱”这种曲艺形式,冠以“南通”之名,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区域性便给人以鲜明的标识和清晰的感知。或许正因为此,南通说唱跳出南通走向全国,在百花齐放中抢占一席之地,这是何其之难!

南通说唱源自国家级非遗“僮子戏”,融合传统老调、通剧新腔、地方民歌、俚词乡曲等,衍生为一种新型方言说唱。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在至高等级的艺术中,美,总是与最朴素、最简约、最起点的形态相连。僮子戏,过去是这儿的人们打发时光的一种娱乐方式,说的是方言土语,唱的是俚曲民歌。留在我记忆里的是它那独特的唱腔,凄楚悲怆,似哭如䜣。

那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一有戏演,四面八方的老百姓便蜂拥而至,摆凳子,占位置,有时草垛上也爬满了人。几套古装戏服,几种弹奏乐器,几张桌子支起来的舞台,几个男男女女轮番上阵,常常是台上台下一片唏嘘。我不知僮子戏最起点的原始形态,但它“最朴素”“最简约”的样子让我感知颇深。

花二侯,好熟悉好亲切的乡音啊!

早就听说通州有这么一出戏,当时让我眼睛一亮的便是《花二侯卖花》这剧名。我在这里土生土长,诸如花二侯这样土得掉碴的称呼,常常盖过了其真名,让人一生不忘。南通人取名,很能印证南通人骨子里的性格,质朴、简单。剧名看上去土里土气的,但剧名与作品的“说唱”表达是完全契合而自然的。如果剧名华丽而富有诗意,就好比一身西装革履再扣上一顶土布帽子,反而让人别扭。质朴、亲切、抢眼,让我在好奇中一下子记住了“花二侯”,也让我心生赶紧去一趟剧院的冲动!剧名的广告效应,恐怕也是作品精心而巧妙的一种设计安排吧。

正如很接地气的剧名一样,作品另一个独具匠心之处,就是将本土诙谐活泼的歇后语、民间俚语俗话等自然地融入其中,还有“又说、又唱、又跳”的表演形式,这些使作品更具江风海韵的地方色彩。这在丰富作品艺术性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受众的欣赏性。

该作品以方言南通话为舞台表演语言,其音乐元素来自于僮子戏老腔老调、通剧新腔、民歌小曲。这些人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原生态创作,其源头“生于民间”,始终氤氲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传承和发展,也因此而拥有广泛的民间基础和丰厚的成长土壤。作品在深耕传统文化中,重视了曲艺民间性“根”与“魂”的作用,这样才保持了曲艺独特的艺术魅力。我想,这也是南通说唱作为新的曲艺样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民间性愈发鲜明浓烈的艺术,往往会被贴上“俗”的标签,“俗”又往往会被机械地与没文化画上等号。从南通说唱这种曲艺新样式的诞生、“正名”来看,既有千百年来传统的承传,又有新时代的催生和进化,这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净化”的过程,将原始生态中低俗庸俗媚俗的东西加以剔除或过滤。雅俗共赏,这是基于作品艺术表达和所呈现出来的一切,带给人们的观感和共呜。我认为,这种所谓的“俗”正是南通文化丰富性、多元化的具象而且不带任何掩饰的一种呈现。

这个关于雅俗的话题,让我想到“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辩。雅则高乎?俗则低乎?如果没有清晰而正确的认知,辩来辩去往往只会不知不觉拐进“要谁弃谁”的死胡同。其实,寻找两者和谐的存在,才是思辩的意义所在。获奖作品的成功,无不得益于以“俗”的素材底色,给人呈现的是“雅”的强烈追求和充分表达,契合大众的审美与情趣,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向上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由此看来,以人民为中心,这样的创作导向,才是衡量评判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标尺!

任何一种事物,如果仍然停留于原地固步自封,则会消弱甚至失去其生命力。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其生命力才能得到激活并焕发出来。可喜的是,《花二候卖花》已不再是传统僮子戏原生态的重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这部乡土曲艺作品深深烙上了鲜明而炫目的新时代印记。

诸如僮子戏这样的“老东西”,为何能够如枯木逢春,焕发新的生机,出新出奇制胜的《花二候卖花》给出了答案。这个答案也给人以这样的启示,这便是“与时俱进”,艺术当随时代!

作品新的样式让人耳目一新,新的题材更值得令人关注。“反映当下的人和事,书写新时代故事”,作品讲述了返乡青年园艺师花二侯与鲜花小镇干部田一凤“比花、赛花”的故事,大学生就业创业、美丽新农村建设等社会热点话题,都在作品中一一呈现。这一题材选择,贴近时代、聚焦现实,唱响一曲新时代、新农村、新青年的“创业之歌”。

艺术是需要土壤和环境的。行走江海大地,无不被这里厚重的文化底蕴所深深吸引,它承载着千年文脉。这是为曲艺之音浸润过的一方水土,早在明末,南通人柳敬亭就以“说书”名动天下。如今,这里已是“中国曲艺之乡”,曲艺氛围浓厚,曲艺种类丰富,近年来,极富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曲艺精品迭出,20余部作品荣获国家、省级曲艺奖项,令人瞩目。南通说唱继传统文化之传承,得江海文化之“包容”,更兼新时代思想之洗礼,其代表之作《花二侯卖花》斩获大奖,最大的成功就在于蹚出了一条传承守护、创新创造的新路。

古韵焕发新生,曾经古老的腔调曲音,如今正从这里走向全国舞台。这棵千年“老树”,它虽历经风雨,却根植沃土,“新枝”绽放,一派生机盎然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