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曲艺家协会>曲艺热评
周蓉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通城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10月31日15:45
2024年10月26日的通城夜晚,注定将被镌刻在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里。这一晚,第十三届全国曲艺牡丹奖颁奖晚会的星光照亮了它所在的南通大剧院,也辉映了这座濒江临海的“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一晚,牡丹真国色,花开动通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通城

文 | 周蓉

2024年10月26日的通城夜晚,注定将被镌刻在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里。这一晚,第十三届全国曲艺牡丹奖颁奖晚会的星光照亮了它所在的南通大剧院,也辉映了这座濒江临海的“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一晚,牡丹真国色,花开动通城。

四方名家,同台炫技

冯巩的相声《我爱诗词2》、盛小云的评弹《南通赞》、赵海燕等人的小品《敢问路在何方》、韩雪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曲艺音画《曲“星”争辉》……三十种左右南北特色曲种轮番亮相,尽显曲艺百花园的姹紫嫣红。

那位用极尽夸张的腔调说着“想死你们了”的冯巩一登台,全场的笑声掌声就没停过。似乎他根本不需要开口,只须那双眼睛往哪个角落一瞅,观众就像被自动点了笑穴。以前看电视里冯巩说相声,一直很震惊于现场的观众笑点如此之低,看起来太像是破绽百出的蹩脚龙套。直到冯巩就站在你的面前表演,你才知道这么多年你其实错怪了远方的朋友,你很想跟他们说声抱歉。

在舞台上的那几分钟,冯巩妥妥地成为“古希腊掌管搞笑的神”,那种独属于冯氏风格的小人物喜感瞬间溢满全场。现场看冯巩的相声,会让人想起黄碧云评价张爱玲的那句话,“俗世的、下沉的、小眉小貌的”。但冯巩就能把这种“小眉小貌”的世相表演用他的声音,他的表情,甚至只是他故意耷拉着的眉头呈现出来。

冯巩跟他的搭档现学现卖南通本土方言,完美融入对彼此无伤大雅的开涮和小小的伤害,台本的节奏张弛有度,包袱抖送的时机也恰合时宜。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喜笑瞬间,深究细数,其实积淀了表演者们深耕舞台数十载的驾驭功力。

窥一斑而知全豹。当晚在舞台上为观众带来此起彼伏笑声的相声和小品演员们,触摸的是这个大千社会的神经末梢,他们或是用夸张机智或是用滑稽讽刺的喜剧手法,不但对南通进行了小小描摹,更深入生活世相的肌理,在一地鸡毛和泥泞尘沼中努力发现自我、发现他人,也发现生活的幽默可笑之处,同时不吝把自己也作为笑料的一部分,撕扯了给你看。

马克思说过:“喜剧就是让人们笑着和自己的过去告别。”那么在这个夜晚,想必会有很多人曾有那么一刻开怀地笑着,短暂地跟自己告别过吧。

曲艺传承,花开无尽

如果说冯巩的相声是整场典礼的笑声“杀手锏”,那么王刚的音画讲述《曲“韵”悠长》则是奠定晚会深沉阔大基调的定海神针。他们一扬一沉,前后呼应,导演组用这种精心的节目编排,似也在重申一种曲艺表演事业的奥义——曲艺传承,花开无尽。

不得不说,王刚的声音就像梁朝伟的脸,故事感浑然天成。舞台上,王刚化身为“说书人”,结合经典文本与音画技术,以影像、视频、音乐、舞蹈等多元的艺术形式将几代曲艺名家的风采拉回至我们眼前。

马三立穿着他经典的长袍,那张曾自我调侃“长成这样怪对不起大家的”脸甫一出现,无需多言,他所塑造过的马大哈、马大学问、马洗澡、空想家等深入人心的小人物,立刻从记忆深处纷纷还魂。

永远一张笑圆脸的马季,又开始在春晚上表演他的《宇宙牌香烟》,他走下舞台,面朝屏幕,似乎正朝此刻的我们穿越而来。

当然,还有王刚自己。42年前的青年王刚,正娓娓讲述着夜幕下哈尔滨的故事。王刚的嗓音过于神奇,一段声部却讲出了千腔万调。

他用声音的枝条抚触历史的湖水,曲艺的前世今生,风雷尽藏其中。在追忆曲艺人的似水年华中,他用呓语与说梦的声音,捕捉曲艺大师们高光一闪的若干瞬间,为奔波的曲艺人著篇立传。时而如野马下山,在风潮浪涌中冲决道道藩篱;时而又乘鹤而去,在流年细雨里,读取一弦一调对艺术微茫的启示。

这是说书人的一场永远没有结尾也不会结束的梦。王刚用他的声音,催动观者记忆的潮汐,在一个幻妙的世界里再现曲艺人薪火相传的庄严瞬间。

如果说王刚的讲述是见证了那段峥嵘的曲艺历史,那么鞠萍的串场,则将当代曲艺新星倍涌的欢腾直接诉诸舞台。一老一少,陈胜利、陈尚恩,7岁的小姑娘陈尚恩表演的河南坠子《司马光砸缸》,节奏明快,唱腔丰富。江山代有才人出,曲艺的交接棒如今不仅稳稳地交在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表演者手中,也同样郑重地交给了更年轻的少年。这是鞠萍的感叹,也是所有观众的欣慰。

鞠萍的串场与王刚的讲述是整场晚会编排的有心之举,他们互为半圆,直至合二为一,将曲艺传承的光圈推至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那里正如鲁迅而言,“都和我有关”。曲艺本就来自民间,源于群众,“人民”之于曲艺,既是来路,也是最好的归途。

牡丹终有谢,相逢亦有时。曲艺人始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追索艺术高峰的秘密。正因心存热爱,他们始终怀抱希望,在个体所能专注的微小空间,宿命性地投浸,书写的是给自己,也是给观众的答案。事功为可学,有情则难知。他们留在舞台上的,是他们与南通这座城市在这个秋天的定情之作。

这场盛典演出,就如同一部部电影做成拼图,如同一格格豆腐构成盛宴,百事和合,最终的滋味,大于无穷大。

作者简介

周蓉,南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