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名家名作
张建珍:抱朴见真 明月其人
2020年12月07日10:40
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吴中区评弹团国家一级演员。现任苏州市吴中区戏曲家协会主席。师从弹词名家徐慧珠、王柏荫、江文兰,台风端庄、气质淡雅、说表清脱、唱腔委婉,代表作品有长篇弹词《四香缘》《玉蜻蜓》《血腥九龙冠》《沈万三》等。连续获得第二、四、五届中国评弹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四、六、七届江苏省曲艺节优秀表演奖,江苏曲艺芦花奖,江苏省首届文华表演奖。被评为江浙沪“评弹金榜十佳”,“东方戏剧之星”,江苏省五个一批人才,江苏省333文化人才,首届姑苏文化重点人才,苏州市第五届“十大女杰”。

抱朴见真 明月其人

—— 一个年轻人眼中的张建珍

陶 立

艺术家简介

张建珍

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吴中区评弹团国家一级演员。现任苏州市吴中区戏曲家协会主席。师从弹词名家徐慧珠、王柏荫、江文兰,台风端庄、气质淡雅、说表清脱、唱腔委婉,代表作品有长篇弹词《四香缘》《玉蜻蜓》《血腥九龙冠》《沈万三》等。连续获得第二、四、五届中国评弹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四、六、七届江苏省曲艺节优秀表演奖,江苏曲艺芦花奖,江苏省首届文华表演奖。被评为江浙沪“评弹金榜十佳”,“东方戏剧之星”,江苏省五个一批人才,江苏省333文化人才,首届姑苏文化重点人才,苏州市第五届“十大女杰”。 入选省文联“精英精品”工程。 当选苏州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苏州市第十二届第十二次党代表。2011年,在上海逸夫舞台成功举办个人艺术风采演唱会,同年受邀参加央视《戏苑百家》“燕升访谈”。2016年,登上央视春晚演唱“山水中国美”。 2020年,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参加2016

弹词开篇《苏州好风光》

弹词开篇《秋思》

弹词开篇《宫怨》

短篇弹词《赛金花》

中篇弹词《蒋月泉》

中篇弹词《林徽因》

中篇弹词《芦荡枪声》

评弹里有个经典书目叫《玉蜻蜓》,故事是明朝故事,里面大致内容从过去延续到现在,有了许多改动,很多地方都不复从前了。我在别人手上看见过民国时期的《玉蜻蜓》话本,上面写得很清楚,那时金贵生还叫作申贵生,智贞三师太也还带着发修行。其实带发的智贞最符合书中的剧情,毕竟能让苏城首富一见倾心法华庵,再怎样的绝色,不带发终究是稍逊一筹的。如果把这个老本重新排出来演,那么现今评弹界最符合智贞形象的下手,非张建珍不可。

我对评弹最早的印象是来自两个人,一位是我父亲,还有一位就是张建珍。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某一阶段他突然就喜欢听评弹了,具体原因我记不太起来,好像是受到周围亲戚的影响了吧。只记得当时父亲买了许多评弹开篇的光碟,那段时间只要父亲开车,车里放的总是评弹。放得最多的是蒋月泉的《宝玉夜探》。而对于张建珍的印象也要追寻到很久之前了,粗粗算一下起码要十五年了吧。以前家人喜欢去茶馆里喝茶聊天,每次都把我带着一起过去。到了晚上,马志伟和张建珍两位老师都在,夫妻两个偶尔会上去唱一段,没事就在台下谈谈家常,一来二去大家就互相熟悉了起来。

虽然看过无数次张建珍的表演,但我依旧很难用语言来给她艺术特色精准定位。她总有点见山不是山,见水却是水的意味,已经几近于禅了。比方她演智贞的时候,只稍眉眼微低双手合十,台下听客已经像是置身庵堂,看得见的满堂香烟在眼前鼻尖弥散。那时在台上的不是张建珍,而是一位活生生不染世俗的师太。等你仔细一瞧,却发现她眼神里又有着万种哀思。佛门清净和红尘纷纷两种极具冲突的特质被结合在一起,却又显得顺理成章,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等到演出结束,观众脑海里想的绝不是她把角色演得多像,而是这个角色的模样理应如此,这就是张建珍的魅力所在。

无论在什么时候,张建珍和舞台和观众都像有着一份若有若无的距离感。她是清白干净的和风细雨,所谓的波澜壮阔,所谓的壮怀激烈,都化作了一副女儿家的姿态。就像姑娘与情郎捉迷藏,看不真切,不可触碰,可里面的浓情蜜意却都在不言中了。我觉得这样的关系很好,走得太近难免会因为些小事产生矛盾,离得太远又显得不近人情。最好就不咸不淡打了个照面,虽说一时间不会往心里去,但是日积月累下来,好像就多了个天长地久的人生知己了。

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张建珍的一首开篇《宫怨》。这首开篇从朱慧珍到张建珍,当中的风采从未断却。杨贵妃的顾影自怜,夜深人静的凄凄切切,都被她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听众。偏偏听众身不由己,忽然觉得自己成了被恼的唐明皇,继而开始反思起了自己的过错,待到离场时便莫名生出了依依不舍的滋味了。怎么说呢,这种技巧类似是四两拨千斤吧,有曲高而无和寡,有近人却无俗气。把这人间的百态百象,都呈现出一副自己的样子,不娇柔,不做作,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其实不论是智贞还是宫怨,都不过是她艺术生涯里一个微小的构成。也许张建珍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只不过把自己所想的与所做的统一起来,可以说是知行合一吧。可偏偏就是她能把无数这样的精小细节,用来堆砌成自身浩如烟海的艺术宫殿,而所有出演过的角色,都成为了通向顶部的层层阶梯。

评弹的表演方式更倾向于斯坦尼斯体系,仅仅只能说是倾向。因为评弹的表演并不局限于角色之中,更大一部分在叙述、沟通,甚至还有一部分在情理之外的东西。正是由于评弹特有的表演方式架构,才会出现评弹界中无数风格迥异的流派,以及同种书目衍伸出的不同演绎风格。张建珍的表演早就形成了她独有的面貌,区别于浪潮汹涌拍打至观众的面前的澎湃,她更像一轮明月。即使内里再怎样汹涌,在她身上总是异常柔和,令人感受到天下静好的神韵。

我不止一次听过张老师谈起对评弹艺术的理解,她说随着艺术生涯慢慢变久,就越不喜欢一些哗众取宠的东西,比如台上撒狗血搏得掌声,还有根本不必要的花式高腔。“那不是评弹”,这句话最击我心。是的,评弹本就不是为了取悦,只是为生活添上点滋味罢了。如果说评弹的本质是江南、是水色、是清冷、是温婉,那么张建珍在我心里就是最接近评弹本质的演员。她和评弹是从头至尾的契合,从台上到台下,从戏里到戏外,人们对评弹的一切想象在她身上都能得到印证,并且使此超脱达到另一个阶层。

张建珍的成功,一方面是源于本身,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她与生俱来的“高级”和“文艺感”。这是本能,也是天赋,且放到任何一个场景都是适用的。比方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方白居易的未成曲调先有情,犹抱琵琶半遮面;比方曹植的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就像电影演员在镜头前的呈现,有些演员天生会把自身放大在观众的眼前,有时根本不用做什么举动,就轻描淡写的胜过一切。放在评弹上也是一样道理,观众或许会记不住情节,但一定会记住张建珍。

郑板桥和齐白石都自诩青藤门下走狗,我不清楚他们眼里的徐渭是怎样的,也不敢妄加揣测,说到底徐青藤的寥寥几笔,足够后世来揣度无穷了。张建珍的评弹有些类似徐青藤的笔墨,轻轻往着纸上落去,千百种的样子便都齐全了。至于余下的地方,就化作留白来付与诸君。如何填补,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