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核雕的玲珑遇上紫砂的浑厚,当缂丝的经纬融入陶土的肌理,一场跨越千年的江南匠艺对话在陶都展开。4月27日,吴中区民间文艺家协会赴宜兴开启“紫砂美学溯源计划”,以脚步丈量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密码,为苏作工艺跨界融合探寻新灵感。
长乐陶庄,触摸千年陶土记忆
采风团首站踏入长乐陶庄,龙窑遗址的斑驳陶片与工坊里的旋转辘轳构成时空对话。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指导下,艺术家们亲手感受"泥中带骨"的紫砂特性,从炼泥、制坯到阴干的每个环节,见证一团陶土如何蜕变为艺术载体。
季畅园美学课:当花器遇见东方叙事
在季益顺大师的"紫砂美学博物馆",《四大美人贵妇出浴》《西施浣纱》等经典花器,以紫砂为媒介演绎东方美学,其“春江水暖鸭先知”系列历经三十余次改良的创作历程,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当代传承。会员们驻足细观,与大师探讨传统器型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之道。
紫砂九隽:传统工坊的当代变身
这座由9位省大师联袂打造的复合空间,紫砂九隽以创新的合作模式为宜兴紫砂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途径。空间内设,展陈区可品鉴大师的精品力作,技艺操作区进行体验紫砂制作工艺。两地艺术家开展座谈交流,就非遗活态传承、文创产品开发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碰撞出创新火花。
隈研吾的陶艺建筑诗学
改造自老厂房的陶二厂成为现象级地标:3万块渐变陶板外墙随光线流转七彩光晕,废弃龙窑烟道化身当代艺术展线。会员们在“陶立方”装置前驻足——高温陶土与碳纤维的复合结构,隐喻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共生。建筑设计师坦言:“这里的每块砖都在讲述陶都从‘十里窑烟’到‘数字陶谷’的进化史。”
古南街:年轻匠人的文艺复兴
漫步顾景舟故居所在的明清老街,历史正被重新书写:95后匠人将紫砂壶与潮玩IP结合,直播间里“开窑盲盒”秒售罄;咖啡店用古法柴烧杯拉花,茶器工作室跨界开发陶制耳机壳。老街上每扇木门后都藏着两个时空——门楣挂着百年老字号,屋内进行着元宇宙陶艺设计。
带着满囊灵感返程的艺术家们,已在酝酿紫砂主题的红木屏风、核雕、蜜蜡等跨界作品。这场江南两大工艺重镇的对话,正悄悄孕育着传统美学的新表达。正如蜀山窑火千年不熄,匠心传承永远在寻找当代的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