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协会动态
南通市民协副主席、省人大代表吴灵姝走上“代表通道”:希望越来越多的非遗和传统技艺走向台前,成为顶流
来源: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2025年02月18日14:39
江苏省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首次开启“代表通道”,作为六位代表之一,南通市民协副主席、省人大代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院长吴灵姝回答记者提问。

江苏省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首次开启“代表通道”,作为六位代表之一,南通市民协副主席、省人大代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院长吴灵姝回答记者提问。

前段时间,李子柒的复出带火了南通的蓝印花布。今天,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灵姝带着和97岁奶奶管惠芳一起制作的蓝印花布蛇玩偶走上“代表通道”,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履职经历,分享在非遗传承创新方面的经验和感受,提前给大家送上蛇年的新春祝福。

蓝印花布技艺起源于江苏,从江苏逐渐流传至全国。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小生活在蓝印花布的染坊中的吴灵姝,看到父亲成天在染坊里染布、洗布,感觉蓝印花布和现代生活没有什么联系,一开始也非常不理解、不情愿做蓝印花布的传承。

研究生毕业后,吴灵姝本想留在北京继续逐梦,父亲吴元新却希望她回到家乡传承技艺。看着染坊中年逾古稀的老艺人,吴灵姝意识到,南通蓝印花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去传承。因此她下定决心重回染坊踏踏实实磨炼技艺,在金融机构工作的丈夫倪沈键也辞去工作,随她一起当起了染布匠。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让她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传承好这项非遗。

这些年,吴灵姝和同事们走遍了江苏、湖南、湖北、浙江等21个省份,进行大量田野调研,抢救保护了六万余件蓝印花布、彩印花布等实物遗存,二十多万个纹样。在此基础上,他们出版了十余部蓝印花布专著,其中《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获评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学术著作奖。

“我们希望将散落在民间的蓝印花布像珍珠一样串起来,保护好濒临消失的文化遗存。”吴灵姝说,在保护的同时,他们不断做好蓝印花布的创新,设计了近千件蓝印花布作品,让蓝印花布得以活态传承,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他们还在江苏省举办的首届乡土人才技能大赛上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成绩;恢复了失传千年的传统印染工艺,修复了蓝印花布经典图案纸版1256套。

以初心来守护、以匠心来传承,深耕非遗好故事。吴灵姝说,她尝试着在各大平台直播,带大家参观蓝印花布博物馆,将蓝印花布的材料之美、工艺之美、文化之美呈现给世界。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让她看到了蓝印花布更好传承下去的光明未来和无限可能。与清华大学共建传统印染工作室、在南通大学创办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开展传统印染培训班免费培养印染技艺人才、把蓝印花布与织锦工艺相结合......如今,吴灵姝已探索出一条家族式传承、院校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的立体传承模式。

元新蓝团队在清华大学共同建立传统印染工作室,在南通大学创办了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举办了12期传统印染培训班,先后免费培养了来自贵州、云南、广西、甘肃、湖南等地400多名印染技艺人才,他们结合所学,返乡创业,让乡土产品有了自己的市场,助力乡村振兴。比如云南西盟佤族的李宪兰,把蓝印花布与织锦工艺结合,培养出蓝印花布及织锦技术型人才5000余名,为西盟县2000多名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采访最后吴灵姝透露,自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在南通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项传统技艺得到了更好保护与传承。目前3000平方米的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在社区成立,希望更多人来基地体验国家级非遗,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希望越来越多‘养在深闺人不识’的非遗和传统技艺走向台前、成为顶流。”这是吴灵姝的美好期盼,也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最好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