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别于其它现实主义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在现实的沉重中传递给观众力量,在诗意的现实主义背后蕴含着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展示了中国乡村的独特情怀,剖析人性的复杂。本文将由影片《平原上的夏洛克》展开,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式浪漫,解读中式浪漫背后诗意的人生观。
关键词:中式浪漫诗意现实主义《平原上的夏洛克》
故事衰落的终极原因是深层的。价值观的合理性、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艺术的灵魂。作家总是要围绕一种对人生根本价值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什么东西值得人们去为它而生、为它而死?什么样的追求是愚蠢的?正义和真理的意义是什么?①在电影中,镜头构成的故事内核始终是文学性。因此,在《平原上的夏洛克》中,我们仍要在人生的终极价值上追寻答案。
电影讲述了两个河北农民超英和占义破一桩车祸案的故事。导演徐磊将破案作为叙事的线索,表现了现代化冲击之下新旧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深度描绘了那个即将步入消亡的传统中国农村,是如何以一种浪漫的姿态,走向最后的弥留。
一、现代化冲击下“情”的坚守
影片的开始是超英卖了牛,准备盖房子。占义和树河赤膊啃着肉,喝着酒,用当地的方言在估算牛的价钱,随后讨论着用钱养老还是盖房。画面极具真实感,在这短短几分钟之内,便引出了中国现当代农村所面临的问题。随后影片直接进入盖房子的画面。帮超英盖房子人都是村子里的老一辈,几乎看不见青年壮力的影子。年轻人大多去城里打工谋生,最终在城市落脚、成家,逐渐抛弃乡村,以至于影片中树河出事都联系不上女儿。少数留在乡村的青年也因为购买力不足打算另谋生路。在20世纪中期的中国,因为多种社会原因,城市青年将现代文明带去乡村。随后改革开放,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乡村文明又进入了城市,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开始了共生。但无论是在早期的知青下乡,还是后期的农民进城,双方文明的构建者始终存在隐晦的矛盾。中国作为一个乡土大国,在社会转型期,城市兴起带来经济上行,乡村所代表“封建、落后、保守”自然地和城市形成对立,大量的村庄不断被新思想、先进的技术摧毁和重塑。影片中展示了现代中国的乡村青年对新文明的汲取,向往城市的先进,不愿屈于村庄,他们跟随社会发展潮流涌入城市。于是被抛弃的乡村父辈们在劳作后的夜晚一起喝酒,只能开着因两家的狗而成为亲家的玩笑。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生存的困境,而是生活的褪色。影片中超英对于房子执着是中国农村父辈的普遍愿望,这象征着老一辈思想的成型。人与空间是无法分割的,空间承载了时间,它寄托人的回忆与情感。有了房子,就像有了对这片土地的根。房子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家的理解,它象征辛勤一生的成果,以及对未来后代情感的传承,它能抵挡住风雨,扛得住时间的考验。他们对空间越发地难以割舍,也代表他们越发无法跨越社会高速发展对带来的认知断层。
当观众认为这可能是一部沉重的现实主义电影时,影片的节奏开始了变化,通过超英和占义笨拙的破案行动,来展现荒诞喜剧的效果。在荒诞、喜剧的叙事中展示给观众的不是案件的来龙去脉,也不单单是土味搞笑,而是整个社会的图景。它带领观众以一个轻松的姿态进入时代变迁的矛盾之中。
影片中展现了超英三次有关于金钱的抉择,实则都是现实与情的选择。超英在三次抉择中都展现了对于“情”的坚守,对爱情的坚守,对友情的坚守,对人情的坚守。他坚守着对已逝老伴的爱与承诺;坚守着对躺在病床上老友的义气与责任;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正义与道德底线,而影片中范总的婚外情则与超英形成鲜明对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阵痛也使得一部分的社会群体抛弃传统伦理法则。在影片中,导演徐磊放大了这份对于情的坚守,这些坚守代表了老一辈即使在不可抗逆的时代变迁之中,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让原本沉重的现实变得美丽和诗意。在土到极致的画面中开出绚烂美丽的花朵。
二、传递“侠”的人生哲学
草编的斗笠,透明的塑料雨衣;红缨随着尘土飞扬,策马奔腾。在简陋的,乡土的场景中扑面而来的却是中国武侠片刀光剑影的“侠”的气魄。在中国传统武侠电影中,电影画面一般都极具视觉美感,例如《卧虎藏龙》、《刺客聂隐娘》。它们通过动作打斗,镜头调度,色彩等诸多元素从视觉上描绘中国武侠之美。传统武侠电影以传统文化作为根基,以武打的形式和具有国画神韵的画面作为传播的媒介,形成独特的浪漫气质。而《平原上的夏洛克》反其道而行之,没有绝美的画面,没有精彩的打戏,有的只是朴素的场景,演员笨拙而真实的表演。这种美并不通过画面传递给观众,而是通过角色价值观的共鸣。中国武侠片中侠士们所坚守的一切品质,都在这部电影“土味”的角色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在影片中,没有维多利亚时代的优雅,也没有黄金大镖客的酷炫,有的是在传统文化厚重的土壤之中超脱出的轻盈的中式浪漫。
近两年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开始兴起,《我不是药神》作为其中的代表,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然而,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我不是药神》从剧作角度上来说明显放大现实,具有一定程度的“民粹主义”,从人物塑造,剧情反转等多重角度“愉悦”观众,迎合市场,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效果。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大多数脱胎于韩国现实主义电影,然而国情的差异,导致中国目前的现实主义电影并没有自己的前行的道路,缺少了作为现实主义电影不可缺少的“民族性”。中国武侠电影之所以能走向世界,成为文化标签,是因为中国武侠电影最大程度的将中国的民族美学发挥到极致,它用华夏儿女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达到价值观的共鸣,在此中带来对于生命的感悟,从而到达某种境界,这是武侠电影的价值观导向。凌驾于价值观之上更为直白的,则是民族艺术性。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之下,艺术审美是含蓄深沉的,“美”是有留白的。于无声处听惊雷,②中国武侠电影将民族价值观寄于艺术审美之中,展现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品格。孤独的秉持自己的人生信条,在幻境中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③畅想在现实与梦幻之中,用含蓄写意的情感表达这对英雄气节,品格、义理的坚守,在波澜不惊的表面下,“侠”气魄的波澜壮阔,代表了传统的中式浪漫。
戴锦华在《电影批评》中写道:“在20世纪,电影曾用作最为有效的社会宣传、动员与整合的政治工具。人们在影院中获得教益,获得日常生活的信念与价值,获得生活的方式与时尚的信息;人们在影院中片刻逃离日常生活的琐屑与痛苦,暂时遗忘世界的苦难与不公”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因社会的发展而更加注重利益、规则与法制。然而,传统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这意味着不论是城市人还是乡下人,他们所生根的文化体系是一致的。身处于现代化的都市,科技与法制所带来便利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压力,被压力所挟持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则发出对于乡村文明中,和谐与宁静的诉求。于是,在传统的中式浪漫之中应运而生出符合新时代中国的中式浪漫。
区别于传统中式浪漫极致的画面美学,新时代中式浪漫的更“接地气”。《平原上的夏洛克》作为其代表,以简单易懂的故事脉络,贴近生活的破案过程作为基础,在此之上使用用“留白”以艺术手段(红衣策马奔腾,在梦境中西瓜随着清澈的泉水流动,透明塑料布上游动的金鱼等),在土味真实的场景中穿插冲击力的画面。这些都让观众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珍重与追求。旧时代总会被淘汰,社会的发展势不可挡。是抱怨命运的不公蹒跚前行,还是以一种坚持又浪漫的姿态,迎接时代最后的弥留。
在浮躁的社会里,这样的影片就像一流清泉,洗涤着观众心灵。影片展示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展现了对旧事物的尊重,对生活的不懈努力。那塑料膜上一尾尾游动的新红的金鱼,象征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人生态度,那是将生活过得富有诗意的人生哲学。
三、在矛盾中盛开的希望之花
《平原上的夏洛克》蕴含着许多不同的影视元素,喜剧片、推理片、现实主义电影,都能作为它的标签。真实与荒诞,土味与浪漫,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使得这部电影开启了讲述中国乡村故事的新道路。它以客观的视角去叙述中国农村的父辈们所面临的问题。在影片中,角色的许多行为并不符合认知中的“文明、涵养”,例如占义进城随地吐痰被罚款五十,他们穿着外卖员的衣服混进住宅小区,偷范总的行车记录仪......但导演从超英占义的视角,从道德层面赋予他们行为的合理性。可是城管罚款做错了吗?小区保安拦住他们做错了吗?没有。他们都在社会既定的规则之中履行自己的职责。角色的善与恶则变成了一个相对的问题。在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中,秋菊的丈夫被村长踢了下身,她在市县里的公安局来往,想通过法律为自己的丈夫讨个说法。秋菊想用社会的法制来约束乡土社会中的礼制。随后秋菊难产,村长帮助秋菊,秋菊也因为感谢村长请他前往孩子的满月酒,然而在满月酒上,官司尘埃落定,村长被带上警车。影片中,现代法治与传统道德之间的是情感与义理的较量。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与《无讼》两篇讨论了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是如何让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批判与约束。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在于“人”而不是“法”。然而伦理的发展演变为道德体系的形成,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法制应运而生,历史的进程促进双方的构建,形成了制约的天枰。⑤
城市与乡村,道德、人情与规则、法制之间总是互相依靠着生存的。在冲突背后,恰是不可剥离。人生总在跌跌撞撞之中前行,电影的结局也是如此,虽然在故事中肇事者没有被抓住,导演却展示了对于生命的理解与升华。超英、占义、树河,他们依然迎着清爽的夏风,走向绿色的田野之中,最后融入了这片土地。就像这华北平原包容着的华夏子民,他们也包容着他们的生活。
结语
《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很美的电影,像一首颂歌,一首赞美诗,从华北平原的日出,唱诵到风吹麦浪的晚霞。《平原上的夏洛克》有不足之处,但它饱含超越影片本身的价值。在商品经济盛行的今天,电影很大程度上能成为价值观的引导手段,中国电影市场在文化入侵中浮沉。然而只有对自己的文明充满自信,才能在保有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其它优秀文明的成果。“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⑥坚持用只属于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电影人们需要坚守中国电影艺术的品格,用它裹挟着温暖与希望,去认可中国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之中,包容着它们的冲击,坚守住“侠”的境界。《平原上的夏洛克》所传递的价值观,它讲故事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中国未来电影的无限希望。
【注释】:
①[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21
②鲁迅,《无题》,1934年《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③[宋]苏轼,《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④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7
⑤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89、97
⑥[清]沈宗骞编著,《芥舟学画编》“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彀,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愧,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
作者:董芊芊(南艺影视学院18级策划与制片专业)指导老师:杨柳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jsdypl2020@163.com
本期编辑:迟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