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协会动态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评论征稿 | 王海波:仿佛若有光的阿勒泰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05月23日15:06
迷你剧《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李娟用脚步和笔丈量了阿勒泰的每个角落,导演滕丛丛则将镜头对准李娟和她的母亲,以张凤侠和女儿李文秀为线索,以哈萨克族的换季转场为铺陈,以阿勒泰的风光为背景,勾勒了她们的生活、家庭和情感,进而带出巴太、托肯、朝戈等几个哈萨克族年轻人的家庭、生活和成长。

编者按:近日,由滕丛丛执导、改编自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剧集《我的阿勒泰》播出。该剧讲述了阿勒泰牧区的点滴生活,再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观众,引发广泛讨论。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以此剧为主题,特别策划征稿活动,旨在增强文艺评论的在场性,助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仿佛若有光的阿勒泰

文 | 王海波

不出意料,作为剧集的《我的阿勒泰》火了。这把火,不是痛快地燃烧,过把瘾就死,而是小火慢炖,不动声色,是剧集结束了,故事才开始,是上头的后劲和入心的余味,是余音绕梁和灰烬里重生,是醍醐灌顶般的昭示和开启。

迷你剧《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李娟用脚步和笔丈量了阿勒泰的每个角落,导演滕丛丛则将镜头对准李娟和她的母亲,以张凤侠和女儿李文秀为线索,以哈萨克族的换季转场为铺陈,以阿勒泰的风光为背景,勾勒了她们的生活、家庭和情感,进而带出巴太、托肯、朝戈等几个哈萨克族年轻人的家庭、生活和成长。所有的故事就像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放下,放松,放空,得到治愈。阿勒泰就是今天的桃花源。跟随作家李娟的文字和导演腾丛丛的镜头,阿勒泰的美会以猝不及防的速度暴击你的眼睛和心灵,就像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而比景色更美的是人,是渐行渐远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知易行难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在樊笼里,心在阿勒泰。阿勒泰是很多困在生活里的人们心之所向,如剧中的高晓亮,而生活在阿勒泰的人,也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如巴太的嫂子、坚决要改嫁的托肯。《我的阿勒泰》之受欢迎,不经意间的通达是很重要的一面,它不仅讲述了生活的A面,同时告诉了你B面。远方并没有自由的答案。二十年后的李娟说:“虽然我现在过得很好,大家觉得我不‘卷’,很自由,一方面是因为我经济独立了,我也不需要花太多钱,解决了后顾之忧做自己想做的,但新的问题会源源不断,人不会满足的。”这也许是生活的AB面。

历经岁月淘洗, 面对源源不断的新问题,你还能保持本色、依然容易满足吗?马伊琍饰演的张凤侠做到了。演员和导演、角色之间的合作是双向选择,选择张凤侠,证明了马伊琍的眼光,选择马伊琍,证明了导演的眼光。张凤侠无疑抬高了马伊琍的表演,赋予美丽的阿勒泰以灵魂,也让《我的阿勒泰》具有了高于生活和故事的精神价值,这个角色是发光的,注定会载入中国电视剧的史册。如果说阿勒泰的风光养眼,张凤侠的魅力则养心。为什么?依然是通达,是通达之后的率性和自由。生活给予了张凤侠什么?可以说是一地鸡毛。丈夫去世,高中毕业的女儿经常怀疑自己是否有用,婆婆间歇性痴呆,小卖部的房子是借住的,日常生活辗转于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很多少数民族之间,是地域和文化意义上的外乡人。对于绝大数人而言,这都是一手烂牌,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有很多报道,类似境遇的女人,往往选择改嫁,或者不辞而别。张凤侠呢,却把这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过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境界,明明无地自由,却又无所挂碍,无往而不自由。草根的高晓亮就是一面镜子,照着张凤侠,也照着我们。他的伪善、逐利,以及面对强者的被抢劫、被欺骗,所有人都一目了然,都能预判他的行动,他的急于求成,不择手段,我们何其熟悉,他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们的影子。

李文秀已经提醒张凤侠,张凤侠毫不在意,阅历丰富的她难道看不清?张凤侠需要也渴望一场恋爱,爱来了,她不拒绝,她选择相信,她勇敢地投入,爱走了,她不留恋,她选择遗忘,她干净利落地放下。“一个男人跑了就跑了嘛,有啥了不起的”,张凤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己的钱物被卷跑了,货款照付,拿得起,是真性情,放得下,得大自由,试问几人能做到?高晓亮的来去如此,女儿的得失、婆婆的醒痴、丈夫的生死以及邻居货款的欠还,同样如此。张凤侠既没有沉到生活的水底,也没有俯视生活,既没有推着生活走,也没有被生活推着走,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让该来的来,该走的走,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张凤侠以李娟生命力旺盛的母亲为原型,又有所创造,《我的阿勒泰》在汲取原著营养的同时,主创也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思考。导演腾丛丛说:“剧集有它自身的语法,我们想要在限定的语法里尽量尊重原著传达出来的气质以及表达的价值观,同时加入我们自己的想法和亲眼所见的东西。”这表面上说的是创作方法论,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却是彼此价值观的认同和默契,正是这种认同和默契,让这部剧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同时,还能够加分,让张凤侠这样的角色才能这么出彩,并让更多人看见和被照亮。

只有八集,《我的阿勒泰》就释放出巨大能量,也让迷你剧再一次引发关注。短的是剧集,长的是时空和命运。短剧也可以有大容量,从剧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阿勒泰优美壮阔的绝世风光,还能看到哈萨克族文化的传承与新变,看到民族的差异与融合,看到人性的闪亮与卑劣,看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这与创作者的努力分不开,散文没有连贯的情节,却能记录动人的日常生活。李娟说,她在写作的时候会考虑读者的视角,而不是肆无忌惮地去表达:“里面确实有我真实的感情和意愿,但我在表达这种真实的同时,精确地衡量了别人的情感。”也许正是创作中这种动人的记录、读者的视角和精确地衡量,给了主创们充分的改编空间,而七天一集的拍摄投入,不仅让散文化影视成为可能,更成就了经典。《我的阿勒泰》写的是发生在2001年前后的事,那时候我正在上大学,李娟高中毕业后在游荡,我们都是文学青年。制片人齐康和导演腾丛丛是大学同学,他的聊天记录里,两人第一次讨论阿勒泰还是2018年。齐康2023年4月来南京做过《平原上的摩西》的分享,我们交流时,他说,下一部戏就是《我的阿勒泰》。而我的书架上放着一本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这大概是七八年前一位同事送我的,他是新疆人。所有这些散落的碎片,打捞汇集起来,就让平凡的生活闪亮起来。是《我的阿勒泰》,是文学和对文学的热爱,为我们打开了人生的豁口,找到了精神的桃花源,看到迷茫的前方,仿佛若有光。

作者简介

王海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广电总台影视频道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