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深化本土艺术资源挖掘与转化,促进舞蹈创作繁荣,进一步加强对舞蹈创作人才的扶持与引导,4月24日,镇江市舞蹈家协会召开全市舞蹈创作引导交流座谈会。市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洪琦和来自全市舞蹈领域的创作骨干、新文艺群体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根植本土文化,创新舞蹈表达”主题展开深度研讨,为镇江舞蹈艺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立·专业之基
会议期间,镇江市舞蹈家协会正式成立舞蹈创作专业委员会,并为组成人员颁发聘书。专委会由市舞协主席团牵头,首批吸纳13名优秀编导及青年创作骨干,旨在整合全市舞蹈创作力量,搭建交流平台,破解创作资源分散、人才断层等瓶颈问题,推动原创舞蹈作品的孵化与提升。下一步,专委会将定期举办采风、研讨、集体创作攻关等活动,着力提升镇江舞蹈创作水平。
品·精品之韵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通过沉浸式观摩镇江原创作品《耳机里的“秘密”》,剖析其创作逻辑与美学突破。该作品荣获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江苏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优秀创作奖,江苏省第八届社会舞蹈暨第十届少儿舞蹈展演“十佳作品奖”。据该作品编导、镇江翩翩舞苑艺术中心负责人翟彬彬介绍,作品以篮球为叙事载体,聚焦一名听障少年从自卑到自信的成长蜕变,在 “耳机” 这一现代科技符号与 “舞蹈” 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碰撞中,构建出残障群体突破生理局限、追逐梦想的精神图谱。
镇江市舞协副主席李铮、市舞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朱北南、江苏科技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巩宝玉、丹阳市舞协秘书长徐倩认为,作品跳出传统残障题材的悲情框架,以“耳机”为叙事支点,构建起困境隐喻、突破时刻、价值重构三重递进的精神成长弧光,在无声的舞台上构建起一个充满希望与力量的精神世界。同时,建议编导要紧扣“秘密”这个主题,在矛盾冲突、角色刻画上通过更加夸张的动作语汇、节奏变化的设计和空间维度的运用,进一步丰富情感层次,增强舞台效果。
聚·创作之力
镇江江河高级中学教师、青年编导彭梓华分享了新作品《泥韵响童心》的创作思路。作品以我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太平泥叫叫为创作主题,采用拟人化舞蹈语言打破"泥叫叫是静态文物"的刻板印象,通过"苏醒—欢舞—遇险—重生"的戏剧结构,体现“新生代”在文化延续中的能动性,揭示传统技艺与童年天性的天然契合。
与会人员围绕作品立意、舞蹈结构、动作语汇展开“头脑风暴”。镇江市舞协副主席于雯、江苏省镇江技师学院教师沈小微、镇江星沐艺术中心负责人徐帆、句容市舞协副主席陈清、镇江樱梵舞蹈艺术中心负责人周馨瑶建议,作品要挖掘镇江本土文化富矿,更加关注太平泥叫叫的制作工艺和文化传承,把握少儿舞蹈的规律特点,在孩子的日常生活行为中抓取提炼动作元素,从童心童趣出发,关照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避免成人化倾向,探索“舞蹈+科技”“舞蹈+非遗”等跨界融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用舞蹈语言把非遗传承的精神提炼出来,让本土非遗在舞台上“活”起来,焕发新的生命力。
固·发展之本
市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洪琦在总结讲话时对市舞协近年来的创作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客观精准地指出了我市舞蹈创作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他强调,舞蹈是城市文化的“流动名片”,希望全市舞蹈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镇江深厚的历史文脉,既要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也要创新现代表达方式,让舞蹈成为讲好镇江故事、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他希望舞蹈创作专委会不负重托、勇挑重担,坚持正确导向,弘扬时代精神,成为舞蹈创作的核心力量,引领我市舞蹈创作的方向;加强学习交流,提升创作水平,成为舞蹈工作者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打造创作团队,成为培养舞蹈创作人才的摇篮,为我市舞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努力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温度的精品力作,开创我市舞蹈创作工作的新局面,为文化强市建设贡献舞蹈力量。
市舞协主席葛宇豪在主持座谈会时表示,舞蹈创作专委会的成立标志着镇江舞蹈创作进入 “提质增效” 新阶段。镇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三国文化、诗词文化、江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均为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厚素材。协会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通过精品赏析激活创作灵感、集体攻关凝聚智慧力量、机制创新赋能长远发展,鼓励全市舞蹈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耕本土文化、创新表达形式,创作出更多具有镇江特色、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以舞蹈为媒介,书写文化强市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