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在李可染艺术馆隆重开幕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9月16日17:24
翰墨承古韵,金石谱新章。9月15日,由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徐州市书法家协会、李可染艺术馆承办的“江苏省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在李可染艺术馆隆重开幕,吸引了众多书法创作者爱好者观摩研习。

翰墨承古韵,金石谱新章。9月15日,由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徐州市书法家协会、李可染艺术馆承办的“江苏省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在李可染艺术馆隆重开幕,吸引了众多书法创作者爱好者观摩研习。

中国书协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孙晓云,徐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刘伟,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轩明,市人大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刘广民,市政府副市长曹智,市政协副主席邱成,市文联主席郭开芬,党组书记虞涛共同启动开幕式,省书协副主席王伟林,省政府参事、省书协副主席刘灿铭,省书协副主席马亚、常汉平,副秘书长纪松,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副社长张其凤,报业传媒、广电集团、财政局等单位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郭开芬主持。

开幕式上,孙晓云、刘伟、刘轩明分别讲话,刘灿铭介绍展览情况并宣布优秀作者名单,王伟林、刘灿铭、马亚、常汉平、纪松为优秀作者颁奖。

孙晓云说,江苏是文化大省,书法大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书法事业蓬勃发展,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著,老中青书法家薪火相传,书法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群众性书法活动蓬勃开展,创作成果斐然,在国家级展览中屡创佳绩,一直走在全国书法的前列。徐州在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战略引领下,先后成功举办江苏省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省第二届篆隶书法作品展等高规格展览,充分彰显了书法大市的文化担当,生动诠释了“中国书法名城”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本届全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创作队伍多元发展,专业书家与新文艺群体、高校师生共同参与;二是艺术水准显著提升,深耕传统又锐意创新,涌现出一批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精品;三是彰显时代精神,整体呈现正大庄严的艺术气象。充分体现了当代书法工作者“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也是“赓续文脉、开拓新境”的又一次实践。

刘伟指出,近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以“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项目为牵引,统筹推动两汉文化、运河文化、书画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别是聚焦培树“彭城画派”品牌,成功举办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国际篆刻名家名社邀请展、江苏省“行草书”作品展等重大活动,徐州书法精品斩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省文艺大奖等重量级殊荣,浓墨重彩地谱写了新时代书法艺术的“汉风华章”。本次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省展放到徐州,充分体现了省文联、省书协对我市书法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高度认可和关心厚爱。希望全市文艺工作者,抓住这次活动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各地的互展互动、交流合作,努力创造出更多具有徐州气质、汉风气魄、民族气派的精品力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刘轩明说,近年来,省文联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将文艺人才培养尤其是将中青年书法人才培养作为文艺人才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名师带徒”计划,“紫金文化优青储备行动”等举措,建立中青年书法人才成长档案,形成了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持续开展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举办专题研修班、创作研讨会等教育培训活动,为中青年书法人才搭建展示平台、拓宽成长通道。这些举措有力促进了江苏书法艺术事业的薪火相传,为文化强省建设培育了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精湛的中青年书法人才队伍。站在新的起点上,全省中青年书法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勇担文化使命,以笔墨书写时代华章,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更大力量!

刘灿铭介绍展览情况并宣布优秀作者名单

市文联主席郭开芬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是省书协继2023年“锦瑟年华”江苏省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后,举办的第二次以中青年为创作群体的省展,是对江苏中青年书法篆刻创作成果的集中检阅,是对“强富美高”新江苏文化实践的生动诠释。展览共收到全省有效投稿1817件。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公正的多轮评选,最终156件精品力作(优秀作品17件)脱颖而出,既有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研习,又有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之作。入展作品五体兼备、风格各异,笔力沉稳,格调高雅,苏北书风的雄浑朴厚与苏南笔墨的清雅隽永交相辉映,汉风的端庄浑穆与写意的率性洒脱刀笔相生,代表了省书法篆刻中坚力量的最高水平,展现了新时代书法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领悟与精妙表达,彰显了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崭新气象。

展览至10月8日。

供 稿:徐州市文联理论研究室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