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南京市舞蹈家协会承办的2025“南京舞蹈青培营”于10月31日至11月2日举办。活动以“舞蹈影像创作与应用”为主题,通过理论授课、实践创作、案例研讨及实地拍摄等多元化形式,为55名青年舞蹈人才搭建专业化成长平台,助力南京舞蹈艺术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深度融合。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政在开班式上作动员讲话,并寄语学员“用智慧和创造,让南京舞蹈在新的媒介环境中焕发光彩”。
名师云集,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

本次青培营汇聚了国内舞蹈影像领域顶尖师资力量。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万素以《从艺术规律窥见舞蹈影像》为题,剖析舞蹈影像的立意与选材逻辑,她强调:“舞蹈影像不是舞蹈与影像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镜头语言重构舞蹈的时空表达,这需要创作者同时具备舞蹈思维与影像思维”。河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编导委员会主任李永明结合《电视文艺节目舞蹈创作的新思维》,以《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爆款作品为案例,详细拆解“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创作密码。西南大学副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培青计划舞蹈影像单元委约艺术家陈玉洁通过线上授课,以《以电影思维为导向的舞蹈影像创作》为题,引入蒙太奇等电影语言,拓展学员国际视野。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杨骥聚焦技术层面,从镜头运动、光影设计到后期剪辑,系统讲解舞蹈影像的视觉表达逻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春以《舞蹈影像的身份找寻与动态演进》为题,梳理国内外舞蹈影像发展脉络,总结行业趋势,为学员提供前沿理论支撑。此外,活动还邀请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欣分享近年来舞蹈影像创作经验。

实践导向,打造沉浸式创作场景

本次培训突破传统课堂模式,强调“学练结合、即学即用”。学员以南京市文联重点创作项目——南京艺术学院舞蹈《中华门》为蓝本,分组策划1分钟影像脚本,并与主创团队深度交流,实现理论到创作的快速转化。实地拍摄环节,学员在导师及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指导配合下,赴中华门完成影像创作,现场解决镜头语言、叙事节奏等实际问题。活动还设置“舞爱金陵”第二届城市原创舞蹈影像作品点评环节,通过专家反馈助力学员精进技艺。
资源联动,搭建跨界合作桥梁

活动整合多方资源,形成“舞蹈+影像+摄影”跨界协同模式。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全程参与拍摄指导,为2026年计划举办的“舞影共生”舞蹈影像与摄影作品联展储备作品;南京艺术学院《中华门》创作团队全力支持,确保实践环节的专业性。学员们纷纷表示,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体到团队的全方位培养模式,让他们对舞蹈影像的跨媒介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严明纪律,确保培训实效

本次青培营实行严格管理机制,要求学员全身心投入,请假超过培训时长1/5者不予颁发证书。最终,全体学员顺利完成3天课程,圆满结业。市舞协主席李坚在总结中强调:“青培营不仅是技能提升的课堂,更是南京舞蹈影像创作力量的孵化器。未来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为城市文化输出更多兼具艺术价值与传播力的精品。”
本次青培营的举办,标志着南京在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方面迈出创新步伐。通过聚焦舞蹈影像这一新兴赛道,活动不仅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突破边界的机遇,也为城市文化品牌的数字化传播注入了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