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扎根金陵城——南京青年戏剧人共话“新写作”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7月30日15:27
“戏聚青春·筑梦未来”南京青年戏剧创作扶持系列活动第二期——“新写作之与我们”编剧创作分享会于7月22日19:30举行。活动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南京市戏剧家协会、南京蓝色天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旨在为青年戏剧创作者搭建展示、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助力南京戏剧文化的创新发展。

“戏聚青春·筑梦未来”南京青年戏剧创作扶持系列活动第二期——“新写作之与我们”编剧创作分享会于7月22日19:30举行。活动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南京市戏剧家协会、南京蓝色天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旨在为青年戏剧创作者搭建展示、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助力南京戏剧文化的创新发展。

本次分享会特邀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资深编辑记者、南京市作协理事赵锐,以及曾参与英国皇家宫廷剧院“新写作”国际项目的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编剧初夏两位嘉宾,围绕“新写作”内涵及编剧创作实践内容展开交流分享。

01 当“新写作”遇见南京:一场关于“新”的追问

活动伊始,赵锐便以“圈外人”的好奇抛出问题:“什么是‘新写作’?”这个疑问,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当晚关于创作的深度探讨。

曾任英国皇家宫廷剧国际部总监的Elyse Dodgson认为“新写作”的四个关键在于:直击人心、充满争议、原创、当代。而对于初夏而言,“新写作”更像一场自我突破,离开舒适区,放下安全感,走进陌生领域,这种“陌生”里,藏着创作最鲜活的可能。

这场追问并未止步于戏剧圈。赵锐也以自身经历说明,“从熟悉的小说、散文转向独角戏剧本,换一种思路进行文本创作,本身就是“新”的实践。”她指出,“新写作”从不是某类文体的专属,而是所有创作者面对世界的勇气,不困于惯性,不惮于未知。

02 从伦敦到南京:一场跨越十余年的创作实践

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西区商业戏剧主导舞台,编剧渐趋边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写作”概念应运而生。

近30年来,英国皇家宫廷剧院“新写作”项目始终坚守“让不同国家的人用自己本土的语言描写自己所经历的生活”。鼓励每个创作者凝视脚下的土地,关注当下的社会,书写身边的迫切问题。这种“扎根”的智慧,恰是“新写作”最动人的底色。

03 新写作的训练与技法:关于创作方法的解析

分享会上,初夏细致解析了工作坊中两场训练。

“空间探索”训练强调创作者要调动五感,敏锐观察周围环境,再用想象补全这个空间的“前世今生”。文字在这时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连接现实与想象的桥梁,让每个细节都生长出故事的可能。

更富张力的是“萨拉凯恩”训练,两人一组,一人躺在大纸上,另一人勾勒出他的身体轮廓。望着这张“生命地图”,在熟悉的音乐里回忆每一年的重要时刻,画下图案,再写成独白,把最难忘的瞬间讲给伙伴听,由伙伴转述给众人。

 

 

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讲自己的故事”与“别人如何讲我们的故事”可以让创作者重新审视“叙述”本身,真实的表达,往往藏在视角的缝隙里。

对于剧本修改,“新写作”也有独特的方式。比如将一段戏的舞台场景画出来,用视觉直觉捕捉文本的初印象;或是聚焦人物语言,请观众朗诵人物独白,从中感受人物的性格。

她特别提醒:“警惕人物类型化,要想想现实中他们会怎么说话。”赵锐补充了莫泊桑与福楼拜的故事:福楼拜要求莫泊桑每天用文字“画”出一个人,精准到能让他认出是身边的谁。这更加说明创作的功力,正在于对“具体”的执着。

04 协作与生长:一场关于创作生态的思考

编剧、导演、演员,三者如何共筑一部作品?初夏的答案里没有“绝对权威”。“没有哪一方拥有最终话语权,要提问、讨论、倾听、协作。但协作不意味着妥协,编剧需要有清晰的界限:什么是不能动的、什么是需要导演提供帮助的、什么是可以商量调整以便于演员更好发挥的,不要害怕冲突。”

这种协作的智慧,也延伸到剧本评价中。如何既指出问题,又不挫伤创作者的热情?“以提问代替评判”是两位嘉宾的共识。与其说“这段戏不好”,不如提出困惑和疑问,“这里的人物为什么会做出这个选择?”提问像一面镜子,能让创作者自己照见作品的褶皱,而非被动地接受评价。

05 尾声:一场未完待续的创作之旅

活动期间,观众们还参与了“新写作”的互动训练。MARKOVNA游戏里,一个开放式的情节被观众续写得方向各异:有人让房间里的女人举起刀,有人从箱子里掏出婴儿让众人投票,有人说“女人本就是这个房间,她吞下了男人”......想象力在碰撞中野蛮生长。

赵锐的独角戏《柳如是说》片段经观众朗读后也催生出新的灵感,有人想到“不同年龄的柳如是对话”,有人听见“穿越时空的琵琶声荡漾在秦淮河畔”。

 

 

 

 

分享会落下帷幕,但“新写作”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22-25日,在“从剧本到剧场——编导演工作坊”,赵超、张蕾、初夏三位导师带领着十余位编剧与十余位演员共创。

 

 

7月25日19:00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楼小剧场(南京市秦淮区四条巷12号),五位年轻编剧带领演员将这三天创作、修改的剧本片段呈现在舞台之上,邀请观众观看。

从剧本到剧场——编导演工作坊汇报演出呈现剧目

《不会讲故事的多比》

编剧:邱驿迪

剧情简介:讲故事!讲出一个好故事!这是在斯多瑞岛上顶重要的事情。有个叫多比的小孩为了讲出世界上最好的故事,踏上了一场冒险之旅……

《秦淮之夜》(越剧剧本)

编剧:秦茁

剧情简介:1920年,日本作家增山来南京寻找诗文里的中国,秦淮河寄托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想象。当他遇到河畔唱《桃花扇》的妓女宋金花时,他把自己和金花的邂逅当成名士与佳人的爱情,把金花当作那忠贞不改的李香君。秦淮风月无边,那堕落的诅咒却在一点点地逼近他们。

《你可以把握的片刻》

编剧:祝逸非

剧情简介:因为某座山上冒出个灰匣子,所以你丈夫就死了。什么破烂因果,她不信。斯蓝终于打开了丈夫遗留的录像带,里面是什么呢?—— 末日疑案的谜底?一份纪念礼物?让她自醒的佐证?她什么都预想过了,不会有意外,那就一起来打开吧,不期待。

《他》

编剧:江浩强

剧情简介:红军指战员李春华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牺牲,妹妹李春妹受到哥哥的影响,珍藏着哥哥留下的“照片”,随之加入了红军,跟随最后一支队伍,追赶“中央纵队”的步伐。

《岁寒三友》(改编)

编剧:游斯文

剧情简介:“新生活运动”如火如荼地在苏北小城上演,礼义廉耻,文明卫生,街面上干净整洁,茅厕边硕鼠连连。岁暮天寒,彤云酿雪,东城炮仗店老板陶虎臣带着细绳欲寻短见,有人问,好不容易有新生活了,可他怎么过不下去了?

演员:陈琳轩、孙驰、曹瑞、李烨彤、洪志飞、许天悦、吴昕妍、向月、邓浩宇、刘勤轩

形体编导:谢海琴、刘俊豪

责编:张雯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