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江苏第五届青年油画展研讨会即将举办(附优秀作品)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5月07日15:51

江苏第五届青年油画展研讨会

主办单位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

江苏省现代美术馆

活动时间

2025年5月7日 14:30

活动地点

江苏省现代美术馆1号展厅

优 秀 作 品

(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无声[北京]《静谧》160cm×130cm

|创作感言|

《静谧》描绘了一个盛夏夜晚的场景:一位忙碌了一天的人,躺在摩托车上,悠闲地刷着手机。身旁,地铁站里人来人往,马路上摩托车与汽车川流不息,人们为了生活奔波忙碌,而他却在这个瞬间,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这正是忙碌一天后最惬意的时刻,也是对劳动成果的满足与享受。在北京这座繁华而庞大的城市中,无数像他一样的人,为了生活日夜奔波。这是平凡的夜晚,也是平凡的我们。而明天,又将是崭新而美好的一天。

马新[吉林]《物象之一》150cmx120cm

|创作感言|

“黑与白”在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语言中有着其独到的艺术表达。在油画作品《物象之一》中将客观物象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黑白”绘画理念融合在一起,“白”不是虚无,它是一种意象的空间,一种“藏境”的手法。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形成对传统文化元素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共鸣,通过形式而构建起的视觉图像来营造一个纯粹的、个人化的精神世界。

王婷[江苏]《正是春风好时光》150cm×180cm

|创作感言|

作品《正是春风好时光》展现了在浓郁色彩氛围下的温馨与恬静,通过点线面以及色块的处理,营造出一种繁花簇簇光影曈曈,亦真亦幻如诗如梦般的美好幻境,那些花瓶,窗台,或绚烂或安恬,如薄雾似轻纱,正是当下最好的时光与印记。

云昱[内蒙古]《高原秋色》120cm×120cm|创作感言|

《高原秋色》以内蒙古风景为题材,通过独特的视觉转译,将苍茫天地间的自然韵律与游牧文明的人文印记深化为永恒的审美意象。作品既植根于学院派写实传统,又突破客观再现的桎梏,在造型体系中巧妙融入东方写意精神,画面以低纯度的高级灰色调为主,在具象与抽象的交响中达成时空的复调叙事。

孔玲玲[浙江]《痕迹》80cm×140cm

|创作感言|

以灰色作为画面基调色描绘的老厂房,阐述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尘埃浮动,寂静中仿佛还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和工人的话语。斑驳的墙上挂着褪色的标语,歪斜的桌椅,倔强地诉说着曾经的喧嚣与荣光。水池中伫立的水桶,作为画面的主体物,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沉淀着一代人的芳华。这是他们曾挥洒汗水,以双手铸就辉煌的痕迹。如今,这里虽已沉寂,却镌刻了永不褪色的奋斗华章。

邓佳佳[江苏]《爷爷的书房》120cmx90cm 

|创作感言|

此画取材于江南水乡一个古老的书屋,年迈的书屋主人正在学习,堆积如山的书籍几乎淹没了他瘦小的身影,联想到我生活的周围也不乏这样一生不断学习的长辈,有感而作此画。画面色调以暗色为主,只有两盏亮灯照亮了画面前方的中心位置。原来构图老人是正面的形象,最后我让他转过身去,佝偻的背、稀发的头顶,向下凑身的姿态、握着放大镜的手,这些都让画面更有感染力。如今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生活也应该是我们青年画家关注的题材之一。

叶丛雨[浙江]《青春·午后》150cm×130cm 

|创作感言|

午后的柔光悄然倾洒,一位00后艺术学子的家中,那是知识、灵感与梦想交织的场域。在这方小小的天地,他是自我宇宙的主宰,于喧嚣尘世中辟出独属于自己的精神桃源。书籍是他思想的养分,乐器奏响他灵魂的旋律,画作则是他与世界对话的语言。我试图捕捉他在静谧时光里的思索与沉淀。那不仅是个人的片刻安宁,更是一代青年于艺术征途上的探索与坚守。他们在传统与创新间徘徊,于喧嚣与寂静中抉择,以无畏的勇气和细腻的感知,绘就独属于自己的艺术长卷。

付丹琪[江苏]《浮光花叙-瞬》110cm×140cm

|创作感言|

作品取材于生活中的室内场景,瓶中的花朵舒展绽放,与散落的书本、陶瓷器皿和水果共同构成和谐的画面。柔和的光影交织,赋予日常物件以静谧的生命力。色彩采用温馨的暖调,在虚实之间营造出温暖而怀旧的氛围。作品既是对平凡之美的凝视,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温柔记录。

白滢琳[山东]《夏日序曲》150cm×180cm

|创作感言|

我把偶然与必然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借用象征、隐喻、错位、模糊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视觉冲突,构成一种神秘虚幻的意味。画面中模糊错位的色块和线条分割画面营造出虚幻时空交错之感,也是我对童年的回忆和纯真的情感的怀恋。通过对事物虚实的重新组建,使画面有一种时间流逝重叠的多重视觉感受,让忧伤暧昧的气氛呈现在观者面前。

延雨泽[江苏]《晨时方至》150cmx120cm

|创作感言|

我试图通过介于梦境与现实交融静止的时空切片,探讨现代人内心世界中珍贵的静谧时刻。当我们从睡眠的混沌过渡到白日的秩序,在晨光笼罩房间的朦胧时刻,恰是灵魂获得短暂休息的珍贵缝隙。镜子在此既是自我审视的道具,更是通向内在世界的隐喻入口,邀请观者在静默的画面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镜像。

刘欣[湖南]《物语》120cm×90cm

|创作感言|

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与淡雅的色调,捕捉生活中平凡而温馨的瞬间。画面中的花瓶、水果与茶壶茶杯等,不仅是为了展现了物品的静态美,更蕴含着岁月的痕迹与生活的故事。每一物都承载着时光的低语,它们在桌面上静静诉说,交织成一首无声的物语。创作此画,意在提醒观者珍惜身边的美好,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宁静与温馨。

刘鹏[重庆]《完美世界4》150cm×150cm

|创作感言|

日常生活中的视觉语言大多作为文字语言的附庸而存在,视觉成为文字语言的图像反馈。但是视觉语言有它独立的逻辑,它可以不依赖于其他任何语言而存在。我希望找寻到一个与现实存在的世界不同的世界,它只需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而不产生任何已知的关联。在这个未知的世界中,不断地追寻完美。也许完美并不存在,也许完美早已在每个人的心中。

李厘[吉林]《少年游物志》80cm×60cm

|创作感言|

童年是一枚被时间包裹的琥珀,封存着锡兵锈蚀的棱角、发条齿轮的震颤,以及布老虎褪色的纹路。我将它们安置于画布之上,如同整理一本私人的《器物志》——梁思成的营造法式、达·芬奇的手稿曲线、浮世绘般的物哀文字,在书架投下的阴影中静默对谈。那些曾被我紧攥的玩具,此刻成为丈量世界的尺规:兔子绒毛里藏着东方的温润,铁皮车辙指向机械理性的远方。当暮光漫过书脊,齿轮与墨迹悄然啮合,童年的我正以玩具为舟,游弋于未命名的文化河流。画中每一道裂痕与光泽,都是对“少年何以成为此刻之我”的温柔诘问。

李凯昕[内蒙古]《江南韵》120cmx120cm

|创作感言|

舒适温馨的生活让人心向往之,《江南韵》借助室内场景与日常家居生活的描绘,凸显了温馨宁静的家庭氛围。中国古典美学以其独特的淡雅、清幽和自然的风格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生活空间则强调实用性和舒适性,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还可以提升人们对生活的审美体验。作品通过其淡雅的色调和简洁的造型,为空间增添一份宁静和雅致,以及偏古典风格的屏风,都为画面营造了独特的意境,在作品中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杨建[广东]《岭南烟火色·二》120cm×160cm

|创作感言|

以珠江三角洲即将消逝的镬耳楼聚落为精神切片,用油彩解构岭南建筑的时空基因。用刮刀剥离现代都市的钢筋外壳,以书法性笔触捕捉镬耳山墙的抛物线韵律,厚涂肌理中叠压百年砖瓦拓印,斑驳处隐现古村“九巷十二塘”的生态智慧。通过散点透视重组祠堂、榕荫与青苔石阶,在亚麻布上构建水墨氤氲的油画诗学。创作既是向岭南工匠“天人合一”营造观的致敬,更以当代写意语言验证:传统建筑基因完全具备现代性转译的生命力,让消逝中的乡土记忆在颜料裂变中重生为永恒。

杨钟翰[江苏]《渔歌唱晚》150cm×150cm

|创作感言|这幅油画以江南渔村为题材,捕捉了其独特的宁静与繁忙景象。画面中,渔船静静停泊在岸边,船上满载着丰收的渔获,渔民们正忙碌地装卸,展现了渔村生活的勤劳与充实。岸边的建筑错落有致,白墙灰瓦映衬在温暖色调下,透露出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让人感受到一份宁静与和谐。通过厚重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我试图传达出对传统渔村生活的深情致敬,展现江南渔村独特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肖海霞[广西]《美好周末》120cm×100cm

|创作感言|

创作来源是基于对青年群体日常状态与个性表达的关注。通过对人物服饰、姿态、表情的描绘,捕捉当下年轻人的时尚偏好与社交互动模式,以艺术化笔触展现青春活力与情感交流,是对特定社会群体形象与文化的视觉呈现与艺术诠释。

宋艳双[吉林]《蓝城 海边小镇》60cm×90cm

|创作感言|

《蓝城海边小镇》的创作中,我重点探索油画表现语言中关于传统绘画意象美的表达,以淡灰色调铺陈画面的主色调,灰色与蓝色的海面及天空相映衬统一,表现出沿海小城的宁静,运用写意性的表现手法勾勒出画面客观物象。借这方天地,传达对自然与生活的感受,将东方审美中含蓄、悠远之意,融入海边景致,让观者于画面中寻得心灵的归所。

张立影[江苏]《江南雅韵之街巷阡陌》120cmx160cm

|创作感言|

《江南雅韵之街巷阡陌》选取了宜兴扶风老街为创作主体。在这幅作品中我比较注重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握,这幅作品浅灰紫为主调,辅以蓝灰、淡黄的色彩,温和而明亮的色块,明与暗的色彩冷暖交织,相互辉映,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富有韵律感的笔法层叠交织,让人自然地沉浸在平静、温和、静谧的老街氛围和意境当中!

陈昊[上海]《长恨春归无觅处》80cm×170cm

|创作感言|

绘画中的意境和传统文化里的诗词意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是流淌在东方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它源自早先人类对于某种神秘的非理性想象。因此,我尝试将诗词意象用现代绘画表现出来,表达一种抒情、含蓄、复杂和多样的情感特征。作品《长恨春归无觅处》表达的是对于时光远去、觅而不得的惆怅后,那种意外相逢的惊喜。

陈爽[江苏]《经纬启程》150cm×120cm

|创作感言|

我试图用笔触勾勒出少女的梦想图谱。她立于泛黄的地图前,那是还未抵达的纬度。指尖悬停的红色旗标如同跃动的火种,将未知的经纬线点燃成星轨。船舷模型在书柜中静默列阵,恍若蛰伏的舰队等待启航指令。她微微俯身的姿态恰似古航海家校准罗盘,此刻的抉择既是地理坐标的锚定,亦是女孩正在规划标记自己的旅程,准备向梦想起航。当旗标落下的刹那,整个世界都将在她的指尖徐徐旋转。

赵忠意[江苏]《灯耀祥进》150cm×150cm

|创作感言|

《灯耀祥进》以春节民俗场景为内核,构建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仪式。画面以斑驳的墙体肌理为基底,塑造出暗合传统建筑在时光中的呼吸节律。藏蓝色夜空运用刮板营造的氤氲云气,与远处楼宇的薄雾微光形成虚实对照,既延续了中国山水画中“远观其势”的意境,又赋予都市夜景以水墨晕染的诗性。人群剪影通过刮刀侧锋的跃动笔触凝固动态瞬间,粗砺肌理中透出的温暖光晕,恰似记忆里永不褪色的吆喝声与欢笑声。

胡妍[江苏]《戏曲人生》160cm×130cm

|创作感言|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丰富的情节和角色塑造,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生活中,我非常喜欢欣赏戏曲,演员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演绎出各种人生故事和情感,从中体验出不同的人生境遇。《戏曲人生》创作灵感,来源于自己日常生活的感悟,以戏曲人物不同的表情、动作,配上华丽的服饰和寓意美好的丹顶鹤,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徐国安[江苏]《沉思者》100cm×120cm

|创作感言|

松节油气息漫过画室窗台,我搁下画笔,凝望床单褶皱间斜躺的躯体。光影交织,他以近似古希腊雕塑的姿态静卧,脊椎与画架似奏响当代生活的复调韵律。一旁的荷马石膏像默然伫立,石膏冷白与室内冷调阳光中的人,仿若隔三千年对望的孤岛。沉思是强大的力量,能让人抽离现实,审视时代微妙的精神变迁。往昔支撑人类的史诗精神,如今沦为博物馆雕塑、书房装饰。画中人物的沉思与荷马空洞眼眶相映,尽显物质丰裕时代的精神空虚。创作、失眠时的辗转,恰似盲诗人穿越冥府,皆是穿越精神荒原,在沉思中追寻精神自由。

董韶华[江苏]《梦里江南》120cm×160cm

|创作感言|

“江南”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诗意的生活美学符号。提到“江南”,我会想到烟雨中的青瓦白墙、蜿蜒的曲桥、雨打芭蕉、评弹的琵琶弦音,甚至老巷里飘来的甜酸,是一种闲适、雅致的感觉。在这件作品里,我把画中物像组合在一起,试图表现出江南生活宁静、惬意的感觉。以蓝、紫色为主色调,在营造安静氛围的同时,又透出一丝梦幻感。

游志安[广东]《酱香酿酒》150cmx180cm

|创作感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提炼出经典的酿酒为画面主题。本作品是表现我们的酿酒工艺暨传承中华酿酒文化,探索酿酒生命之源。走进厂房粮香扑鼻而来、水汽蒸腾,合奏了一曲酿造人的劳动乐章场景。

翟研[山东]《草原之上》160cm×200cm

|创作感言|

初到草原,我便被它的美深深震撼。草原上的生活场景给予我无尽的创作灵感,我用画笔捕捉骑手们的英姿,色彩的交织、笔触的起落,倾注着我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希望通过这幅作品,和大家共同感受草原的辽阔与豪迈,共同探索油画艺术的新境界。

魏巍[江苏]《私想者》150cm×180cm

|创作感言|

日常最生动。我近期作品描绘的都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不会去画与我无关的内容。我的作品就像日记一样记录我的生活,家里的置物架、角落里的沙发、超市的货架、街边的一角、身边的友人等,这些看似普通寻常的主题却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灵感。

责编:王紫荆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