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持续增强,受到越来越多海外网络用户的关注。3月2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现代传播》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2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报告》介绍202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情况,分析不同类型中国电影所取得的海外评价和影响,并就如何增强中国电影的创新能力和长效影响力等提出趋势研判、提供策略建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黄会林发布《报告》,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主持。
《报告》公布了2013年至2023年间海外网络评论数排名前300名的中国电影,按照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剧情电影117部,占比39%,代表影片《江湖儿女》等;动作类电影86部,占比28%,代表影片《一代宗师》等;幻想类电影51部,占比17%,代表影片《流浪地球》等;新主流电影29部,占比10%,代表影片《战狼2》等;动画电影17部,占比6% ,代表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等。
《报告》分析,2013年至2015年间,“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沿线国家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和认可度达到了十年间的高峰。2016年至2019年间,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海外评论开始深入探讨中国电影如何为全球观众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故事,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2020年至2023年间,尽管面临新冠疫情等挑战,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并未完全受阻,而是在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探索新机遇。新主流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攀升至历史高点,话语体系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中西文化对峙,而是进入到了互融共生的新阶段。
“十年来,中国电影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成功构建了中国电影多元话语场域。”黄会林建议,针对内容影响力落差,要以中外融通与东西互鉴消解“文化折扣”;面对受众接受度反差,要以分域传播和分层叙事缓解“文化隔阂”;应对平台话语权逆差,要以平台作为战略意识,建立和推广自己的电影评论体系。她提出,中国电影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摆脱西方固有的“霸权逻辑”,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置于不同价值系统中,把握多元价值中的“最大公约数”,实现对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表达、对全球文化的共通性探索。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认为,当前中国电影需跨越平台影响力、受众接受度及话语权的落差,尤其要关注海外民众的期待视野与网络话语权,聚焦大众接受逻辑,强化基层传播,使作品贴近更广泛群体的需求,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现代出版》执行主编张国涛表示,研究团队克服了时间跨度大、文本数量多的挑战,基于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形成了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方法论参考与理论支撑。
据了解,作为持续14年的品牌研究项目,“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累计形成了13篇调研报告和12本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