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江苏文艺工作者代表谈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体会|罗周:不能再无效侵占表演艺术家宝贵而有限的舞台生命
2024年10月17日17:08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十年来,我一方面承担着江苏省中青年编剧队伍的培养、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在个人创作上,不敢有丝毫懈怠。自2014年至今,我与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广东、山东、山西、陕西、湖南、湖北等各地院团合作,上演了京剧、昆剧、锡剧、越剧、淮剧、扬剧、柳琴戏、徽剧、晋剧、黄梅戏、粤剧、秦腔等众多剧种70余部作品,其中30余部获国家艺术基金历年各门类项目扶持。这令我深为感恩,也始终在被勉励着,以不负时代之心,砥砺前行。

不能再无效侵占表演艺术家宝贵而有限的舞台生命

罗周

江苏省剧协副主席、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著名剧作家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十年来,我一方面承担着江苏省中青年编剧队伍的培养、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在个人创作上,不敢有丝毫懈怠。自2014年至今,我与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广东、山东、山西、陕西、湖南、湖北等各地院团合作,上演了京剧、昆剧、锡剧、越剧、淮剧、扬剧、柳琴戏、徽剧、晋剧、黄梅戏、粤剧、秦腔等众多剧种70余部作品,其中30余部获国家艺术基金历年各门类项目扶持。这令我深为感恩,也始终在被勉励着,以不负时代之心,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创作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并坚持以戏曲创作彰显中华文化精神。

以扬剧《郑板桥》为例,我们浓墨重彩地将板桥先生“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情怀与他“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风骨担当搬上舞台,以轻喜剧的方式,塑造了一个深扎泥土之中,又扶摇云天之上的独特形象。观众们对这个形象的热爱,恰恰因为他是、又不只是“郑板桥”,更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当下人们心中亲近、温柔、喜悦的投射。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戏曲的“美学精神”,正蕴含于戏曲本体之中。十年来,我积极投身昆剧创作,以《蝴蝶梦》《浣纱记》等整理改编之作致敬先贤;以《浮生六记》《唐才子传》等原创古典题材之作重温文化记忆;以《醉心花》《我,哈姆雷特》等取材于莎士比亚戏剧之作展开中西方交流;以《当年梅郎》《瞿秋白》等昆剧现代戏拓展古老剧种立足当下、迎向未来的生趣、活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世说新语》,从文本到表演,它凝聚了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四代昆剧人的心血,自2018年至今,主创团队深耕不辍,以系列折子戏的形式,高扬典正的昆剧审美范式,探索并实现了与当代观众强烈的文化共鸣、情感共振。

身为编剧,最叫我欢喜的,是剧场里素昧平生的观众,拉着我手说:“谢谢你,写出了这么好的戏。”最叫我感动的,是演员、主创们为奉献优秀作品,拼尽全力、燃烧自我。我无数次看到他们汗透衣衫、泪下如雨,看到他们的消瘦、焦虑、兴奋、快乐,咬紧牙关、不断超越。这些义无反顾的生命,时时在我耳边震响黄钟大吕,督促着我把戏写得好些、再好些。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期待:“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优秀作品之诞生不是偶然、不是随机、不是艺术家们的“灵光一现”,而是可预见、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而平庸之作乃至不及格作品的“诞生”,也并非随机、并非偶然,这也是可预见、可规避、可从源头上杜绝的!

这既有赖于培养、储备一支高水准的艺术人才队伍,也有赖于艺术院团、剧目主创从选题策划开始,到题旨确定、文本撰写、导演、演员二度、三度的实现,及至演出前后的宣传推广等众多方面、各个步骤,都稳扎稳打、稳步推进,还有赖于文化主管部门把握全局、统筹规划,既充分信任艺术家,予其施展才华的空间,也予艺术家们长期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戏剧是综合性的艺术。当前,对剧本之论证很常见,对导演、音乐、舞美、服装等方面之论证则较为少见。以至很多能在图纸上更正、能在设计时叫停、能在排练场上解决的问题,一直延宕到正式演出时仍然存在:配乐喧嚣搅扰念白力度,服饰浮夸伤损审美格调,舞美庞杂挤占表演空间……影响了剧目质量,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无效侵占了表演艺术家们宝贵而有限的舞台生命!建议立项之时,便能同步邀请业内专家、前辈老师们组成艺术委员会,进行全面、精准、缜密的指导,小心论证、大胆否决,协助主创人员提升专业水准、明确前行方向、把握审美高度,使优秀作品的面世成为必然、成为常态!

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我们要“敢于”杰出,以谦逊之姿、勇毅之姿,震荡生命、服务人民,回应时代的呼唤,这些“回应”必将成为来日的引领,投入后人眼中,勾勒出我们这个时代美好、明朗、崇高的样子。

(此文是在10月15日文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上的发言节选)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