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长三角地区纪录片联合展播:江苏地区优秀节目评介
来源: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   2024年10月10日13:45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长三角地区纪录片联合展播活动于2024年9月24日拉开帷幕。该活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和安徽省影视家协会共同主办。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长三角地区纪录片联合展播活动于2024年9月24日拉开帷幕。该活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和安徽省影视家协会共同主办。

展播活动以“辉煌七十五载,共谱时代华章”为主题,旨在通过展播一系列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发展历程的纪录片,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该活动是长三角地区四地广播电视台和电视艺术家协会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发挥“长三角电视艺术发展联盟”合力优势,探索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一次创新之举。四地整合优质纪录片资源,展示长三角地区的独特魅力、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变迁,不仅促进了地域文化交流,更为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下视频来源于

上海文联

活动精选了四地15部优秀纪录片进行展播,作品题材丰富、视角多元,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

这些优秀纪录片将陆续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之江纪录频道、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卫视公共频道等平台播出,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活动期间,主办方特别邀请了长三角地区多位文艺评论家对展播纪录片进行点评推介,探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进一步加深对纪录片的理解感悟,也为纪录片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军旗猎猎抒豪情——评军事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

杨 曙

2019年10月5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江苏卫视同步播出了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军事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以下简称《淮海》)。这部时长近250分钟的5集军事纪录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对于淮海战役亲历者的参谋人员、老兵、军事历史研究者进行了采访,他们对当时发生在淮海战役时期的各类事件进行了真情评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淮海》对唤醒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时代的担当都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价值。

在《淮海》的成片中,其从《抉择》《同心》《制胜》《血性》《民心》五个角度去体现了解放战争时期所焕发的强大的民众精神,每集提炼一个主题,激励当代的青年去继承先烈的遗志,投身建设,正如标题“启示录”三字所言,其对当今广大党员干部铭记历史、坚持党性、守住初心、清正廉洁、坚持群众路线有着重要的感召性。纪录片所推崇的淮海战役中的优良作风,对推动当前的民族意识自觉和民众行动自律有着重要的匡正和激发作用。

《淮海》作为启示片,用鲜活的历史告诉广大观众,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建立在对人民深爱的厚土之上的。在当年的淮海大地上,60万人民解放军在连天烽火中奋力拼杀,无所畏惧,他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因此积蓄起战无不胜的血性力量和制胜的刀锋。一个人只有对人民爱得热烈,才能对人生充满责任感。《淮海》完全应用了红色革命和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在观众心灵碰撞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警示今天、感恩人民的效果,这些人民精神实则为中国社会精神的精髓,是激励人民开拓创新、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动力。

曾几何时,人民崇拜的英雄被随意贬低,更有人随意浅薄地评论,一系列的谎言挑战着民众的认知底线,严重违反了公序良俗。《淮海》的出现,让观众再一次看到英雄的事迹,片中注意摆脱英雄式的宏大叙事,更注意将英雄还原为普通人,无论是研究军事策略的粟裕,还是一个帮助百姓磨面的小士兵,他们都在观众心底竖立起了一座丰碑。《淮海》中有丰富的淮海战役相关影像和照片,其中的英雄先烈故事触及心灵、感人肺腑,当年一张张朴实的年轻面孔如今已是垂暮老者,或是离开了我们,是他们曾经为了新中国前赴后继。在当前为什么要坚持对党忠诚,为什么对英雄心怀感恩?《淮海》给出了答案,其细致入微地见证了没有英雄就没有新中国。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常州工学院副教授)

交织·奉献·转位:“隐姓埋名”的科学家之路 ——评纪录片《程开甲》

陈 琰

纪录片《程开甲》通过历史资料与叙事结构,深刻展现了中国“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隐姓埋名、毕生奉献国家核事业的非凡历程,这不仅是一部科学家的个人传记,更是对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担的家国使命的深刻反思。影片借助多重叙事视角,以期揭示程开甲在国家安全、个人责任与家庭情感间复杂的张力,并通过此种张力构建出一位超越个体命运的伟大象征。

使命与责任的深度交织:家国情怀与科学奉献

程开甲的生平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他毅然放弃了在英国的优越科研条件,选择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这种对国家需求的认同,使得其科学理想不再仅仅是个人追求的体现,而是被高度升华为国家使命的承载体。

通过程开甲的选择与贡献,影片凸显了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他们不仅是科学进步的推动者,更是历史进程中的引领者。在这种叙事框架下,程开甲的科学成就成为国家力量的重要象征,知识分子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所展现的历史担当与责任意识也被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桎梏与奉献:科学家的自我牺牲

程开甲的科学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他“隐姓埋名”的生活真实地体现出其自我的牺牲精神。影片展示了知识分子在高度保密的科研环境中如何逐步放弃个人生活,投身于国家安全事业的全景式图像。他在学术界的“消失”,折射出在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对知识分子“无名”奉献的极高要求。

无须讳言,家庭责任与国家使命的对立成为影片探讨的核心。程开甲在家庭中的角色被淡化,他作为父亲和丈夫的情感负担则是通过同事与家人的口述隐约透出。影片细致展现了程开甲个人生活与家庭情感之间难以调和的张力,使得观众不仅看到了他为国家核事业所作的巨大牺牲,也对知识分子在国家使命与个人生活之间的抉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精神的转位:从科学家到国家象征

随着叙事的推进,程开甲的形象从一位核武器研究的科学家逐渐升华为国家精神的象征。影片的第三部分《功勋》通过对他主持核试验的影像和历史资料的展示,赋予程开甲从个体向国家象征的转位,是个人的历史定位,亦是国家在危机时刻对科技工作者精神的崇高认同。

毋庸讳言,这种转位不仅体现在他领导的核武器研究上,更在于影片中他与国家发展命运紧密相连的意义。程开甲以其无私奉献和坚定信仰,成为国家科技自强、民族独立的象征。影片在表现他主持的重大核试验时,揭示了技术层面的突破,也传达了国家力量的觉醒,程开甲的个人精神成为支撑国家觉醒的重要力量。

启示与反思:程开甲精神的现代性意义

影片通过程开甲的人生轨迹,提出了一个贯穿全片的核心命题——个体奉献在国家命运中的位置与价值。程开甲的选择揭示了个体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科研创新的成果密切相连,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精神启迪。

诚然,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程开甲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提供了榜样。影片以对历史的反思,提出知识分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与国际环境中承担更高的国家使命这一命题。程开甲的奉献,在科技创新中得以体现,同时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凝固成国家精神的一部分。

结语

纪录片《程开甲》是一部关于科学家的传记作品,也是对国家与个体关系的深刻探讨。程开甲所经历的隐姓埋名和个人牺牲,一方面塑造了他的个体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影片的叙事升华为国家精神的象征。这种象征揭示了在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自我消解与奉献,成就了国家力量的伟大觉醒。影片通过程开甲的故事,勾勒出科技与国家命运之间不可分割的纽带,探讨人们如何在国家发展中实现个体价值的超越,并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阅信·品史·感悟——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书信故事》观札

梁天明

飞鸿尺素,纸短情长;稀见手迹,珍贵文献。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继《毛泽东诗词故事》后,又独家奉献了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书信故事》,让观众在屏幕上领略毛泽东的风采,体会一代伟人崇高品格与博大胸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文献类纪录片的扛鼎之作。

首先,阅研领袖书信,展现伟人独特的精神谱系。书信,作为毛泽东著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动而真实地呈现了毛泽东与党内外人士、亲朋故旧之间的交流,是伟人留给后世独特的思想遗产。《毛泽东书信故事》凭借丰富多样的影像、感人至深的细节和精巧流畅的表达,带给观众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表达。全片以书信为引线、思想为主轴、故事为主体,通过情景再现、影像资料、解说等多元叙述方式,呈现出《修学储能》《青春意气》《星火燎原》《共赴国难》《延安岁月》《肝胆相照》《文人兴会》《宽严相济》《浓浓乡情》《伟人亲情》等10集。

观看《毛泽东书信故事》,让我们通过书信这一独特视角,反映毛泽东的革命实践经历、思想发展过程以及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程;反映伟人的人际交往、政治智慧、领导艺术与崇高风范。全片以“书信+解读”的方式,通过发现并讲述故事来阐释伟人思想、精神谱系,从而得到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思想认同。

其次,品味历史风云,架起历史对话的艺术桥梁。从立意来看,《毛泽东书信故事》从微观视角切入,以小见大,提炼出独到的历史审视和审美发现,同时生动反映了毛泽东同志浓郁的家国情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以及深厚的家教家风,更是展现了其书信中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在密档钩沉的历史风云中,深入挖掘其背后故事,彰显出“书信”中所蕴含的思想体量和文化力量。比如第一集《修学储能》,讲述毛泽东自幼受经学致用的湖湘文化熏陶,展现毛泽东读书、立志与励志的故事;第五集《延安岁月》,讲述了从1937年进驻延安到1948年撤离延安的10多年艰难岁月中,创立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辉煌成就;第十集《伟人亲情》,讲述毛泽东与爱人、子女、儿媳等人的书信故事,展现了一代领袖作为普通人和超越普通人的一面。

在毛泽东风格各异、内涵丰富的书信中,有爱国热情,有青春激情,有革命豪情,有浪漫诗情,有儿女亲情,有淳厚乡情,充溢着真诚而共鸣的历史对话、博大而真挚的思想情感。

再其次,感悟真情叙述,营造特定艺术感染力。《毛泽东书信故事》在创新叙事表达方面,注重在故事表达与阐释哲理的有机融合,实现纪录片的“言意共生”。

作为时间跨度较大的文献片,《毛泽东书信故事》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历史场景,既有恢宏大气的大场景呈现,也有简单温馨的小情景描述,注重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赋予画面中景物不同意象的隐喻表现,向着真实性与历史感靠近。片中有岳麓山、湘江、橘子洲头等自然景观的秀美壮阔,也有毛泽东故居、延安窑洞、北京办公居住地等小场景的朴素温馨,以真实和接地气的形式,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在众多毛泽东书信中,家书是最具感染力的鲜活文本,封封书信都饱含着挚爱,行行文字都寄予着深情。全片呈现给观众一个全新的视角,就是通过描摹故事,多角度展现一代伟人的精气神。毛泽东的书信经常自然展现出他深厚的古文功底,尽显一代伟人的儒雅风度,而文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其中有恰当的比喻,有古为今用,有风趣幽默的语言,让人读来颇有趣味。全片以暖黄色调为整体基调,光与色相得益彰,透露出怀旧的质感和温暖的力量,营造出唯美、悠远的审美意境。

历史远去了,但毛泽东精神永在!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的书信故事》回顾往昔,抒发情怀,那些倾注笔墨的奋斗意志、创造历史的纵横捭阖、指向未来的理想信念,依然如见如唔,如歌如诉,透洒在新时代的奋斗路上,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南通市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
2024
江苏省文联成立70周年图片展
2024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
2024
2024年江苏省文联系统迎春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