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下午至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苏州市考察。习近平先后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了解高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企业科技创新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情况。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还亲自体验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
木版年画是民间庆祝春节的一种传统民俗作品,多以写实与装饰、写人与写景相结合的简明而夸张的手法,表现欢乐、幸福和吉祥等题材,数百年来几乎覆盖了年节时所有的中国家庭。作为中国南方年画最杰出代表---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吴地特有的民间文化遗产。它与苏州的园林、刺绣、评弹、书画一样,名播海内,蕴涵丰富。是吴地民间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源,是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2005年12月31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跻身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风风雨雨四百多年的历史,承载着吴地民间文化的辉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千古绝唱,道出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渊源。是吴地文化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乾隆版和合致祥--一团和气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起源与发展
在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至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明代苏州刻印的戏曲、小说、插图盛行,受宋、元、明画家们的长期参与、影响,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清雅细秀、构图复杂是其主要特色。风俗年画尤具独创性,其“仿泰西笔法”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作品线条排列细密匀正,吸收了西洋的焦点透视表现方法,讲究明暗,模仿铜版画效果。
桃花坞老年画《五子夺魁》
清雍正、乾隆年间,苏州年画质量、销量空前提高,当时有五十多家年画铺,分设在阊门外山塘街一带,也有部分设在桃花坞报恩寺一带,年产达百万张以上,少时也有十几万张,行销江、浙、鲁等地,并远达南洋一带。于是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与天津杨柳青成了中国南北两大民间年画的中心。当时苏州年画铺的名称,留存在画面上的,前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吕云林"、"陆匙棵禁福顺"、"墨香斋"、"春源"、"季祥吉"等;后期有:"王荣兴"、"陈同盛"、"陈同盛"、"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 20世纪 80年代后,一批从事桃花坞年画制作的设计人员,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一大批内容、形式、技法皆有新意的年画,融进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艺术个性,增强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生命力,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在年画题材的选择上,多以苏州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村姑少女、吴地习俗、苏州园林等为内容,画面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风俗人情和神韵,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纯朴清新的乡土气息。涌现了张晓飞、王祖德、凌虚、房志达、叶宝芬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年画作者和刻印传承人,使桃花坞木版年画在创作刻印上有所突破,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春牛图》(套版,民国,桃花坞,大树画馆藏,31.5cm×43cm) 这类春牛图上边的空白处,是更换每年新的节气与年号用的。画中天神在上,锣鼓喧闹,预示新的一年生产与生活的开始;驮着聚宝盆的春牛跑到台前,表达了人们对丰收与富裕的深挚期望。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和制作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技艺最终表现为一幅幅版画作品,然而除了独幅画的形式,还有许多应用的领域,包括用于作为门画、窗画、月光、历画、神像、纸马、符箓、槽头画、桌围、灯画;乃至彩格选、扇面、蛋画、风筝纸、西洋景景片、马吊、仿单、游览图等使用。作为制作使用的雕版,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呈现。
清初至乾隆年间,桃花坞年画有四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接近传统绘画形式,在艺术上成就较高。市民意识与城市文化的显现,使得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偏重于城市习俗风景,非常接近传统绘画,风格雅致。二是清雍正后苏州经济进一步发展,富甲天下,且文风昌盛,年画这类实用艺术中反映出市民的生活面貌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三是本土艺术受到西方艺术影响并大胆借鉴西方艺术,在如《苏州万年桥》、《陶朱致富图》、《西湖十景》、《山塘普济桥》等作品中,都能看出对西洋铜版画雕刻风格的模仿。四是这一时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出现了许多宏构巨作的作品。都是三至四尺,甚至整张纸精印。民初时期的桃花坞年画因先进印刷术的兴起,已在城市失去了市场而基本面向农民,与之前"雅"的风格、"洋"的风格不同,是"俗"的农民艺术。并且创作了一些描写洋场生活的作品,以吸引农民的眼球。
《渔家同乐图》(线版手绘,清代·乾隆,桃花坞,海杜美术馆藏,93cm×52cm) 此画是苏州早期年画受西洋铜版画影响极为鲜明的一例。画中景物与人物女性衣服的阴影,采用铜版画式细细的斜线纵横交错的技法。此画气氛和谐,在停靠河边的船上,渔民正在平静地生活着,体现了人们对富足、安详生活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以后,桃花坞年画获得了应有的重视,美术工作者和艺人们以满腔的热情和责任感投入了桃花坞木版新年画的创作。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年画已不再只是过去的功能,而是将其列为艺术品进行收藏,无论形式与功能在现代审美观的重新审视下,都被注入了新鲜的解读,桃花坞年画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魅力,也在此得到了绵延。其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民间传说,还有戏文故事及装饰图案等,尺幅规格有门画、中堂、条幅、斗方等。桃花坞年画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人画及民间艺术的优秀形式,另一方面亦不断吸收西洋画如透视、关注现实等艺术元素。开放的模式,使其应对不同时期、不同消费人群的状况下,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之中。正是因为顺应潮流,桃花坞年画才给人一种清新、活泼的朝气。
乔麦 《夏至》
作为一项手工技艺,传统上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有明确的分工,画稿、刻板、印刷各有艺人独立完成,但传承至今,继承者越来越少,分工协作已不能满足技艺完整传承的要求,因此如今传承人在传承时,力求将画、刻、印三项技艺都传授给学习者。其流程如下:
(1)画稿
桃花坞木版年画与刻印精美的“姑苏版”一脉相承,其画稿绘画水平总体较高,通常由专业画师或聘请专业画家完成。桃花坞木版年画画稿相对来说讲究文化质量和艺术气息,从内容到构图,从线条到色彩,无不体现了追求精致的特点。
(2)刻版
桃花坞木版年画刻版工序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上样”就是将画稿反向用薄浆糊附在木版上,去除上面的气泡,待平整后进行刻版。刻版分为线版和套版,线版就是黑色的外轮廓墨线版,也是最主要的一块版,等到线版刻好之后再根据刻好的线版刻套版,也就是颜色版。待点、线、面刻出后,其余空白处需用敲底凿子剔光、推平,这就是所谓的“敲底”。最后对照原画稿进行检查,有时需要对版子进行稍微的调整或修改,这样,墨线版和套色版就分别刻制完成。
《花开富贵》
(3)套色印刷
桃花坞年画为一版一色,先印墨线版,印完墨线之后,换色版逐层套印。印刷时将版放到合适的位置后,用湿的宣纸折叠垫四角固定。左手握棕刷蘸取适量的墨汁或配好的颜料,刷在相应的木版上,棕刷放回,右手扦一张纸交给左手,同时右手拿起棕檫,顺着左手的势将纸平顺的落在版上,均匀的擦在纸的背面,左手掀起交给右手,放平。由于印制一遍颜色达不到理想的最佳饱和度,需要重复2-3遍后,将纸自然下落到印台的空档中。以此类推,直至印完所有的套色。
(4)开相
在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中,如果是印制人物画,最后工序中会通过附加手工敷染进一步加工处理画面,通常是敷染人物的面部和手部,敷染出的肌肤效果匀称而细腻,使桃花坞木版年画艺术效果更显细致生动。
顾志军 《时尚物语》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意义
传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艺术已很少生产,作为旧时主要民间美术样式之一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业已成为一种珍贵的文物,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和研究桃花坞年画,对于发展的新的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桃花坞年画的实用功能大大减弱,而纯粹的观赏功能反倒有所提高。市场的变化影响到桃花坞木版年画中传统技艺的留存,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木版年画的手工制版和印刷技巧造成巨大冲击。桃花坞年画的画铺越来越少,传统雕版技艺和染色印刷技术的传承也越来越困难。作为一门工艺,桃花坞年画的制作过程历来是有明确分工的,画稿、刻板、印刷流水作业。但把握这门技艺的人已经很少。随着桃花坞年画作为苏州工艺美院的一个常设专业,目前有了固定的教学基地。艺术收藏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制作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主业之一。
《五子图》
乔麦 《牛气》
顾志军 《吴侬软语》